字词 | 隋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隋书》《隋书》
纪传体隋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唐魏征(580~643)等撰。李世民于贞观三年(629)诏敕魏征等修隋史,参加纪传部分修撰的还有房玄龄、颜师古、许敬宗等多人。此书依据王劭原著《隋书》80卷及其他隋史著作,杂记增删改写,至贞观十年,完成本纪5卷,列传50卷。本书与同时成书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合称为“五代史”。因五史均无志,唐太宗又于贞观十五年命修《五代史志》,先后由令孤德棻及长孙无忌监修,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由长孙无忌署名(魏征已卒于贞观十七年)。计有10志,30卷。其时五代各史均已单行,遂将志并入《隋书》。在唐初所编八史中,以《隋书》为上。其纪传部分体例严谨,叙事简明。《炀帝纪》2卷,不仅记载了炀帝的残暴荒淫,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人物及其起事始末。列传列名录者330余人,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如《万宝常传》介绍了当时音乐方面的成就;《临孝慕传》记载了《欹器图》及《地动仪经》;《何稠传》记述了绿瓷琉璃、织金锦袍的制造;另外陈棱率兵出征琉球(今台湾)的情况也有记载。《隋书》十志,历述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于隋尤精,又因俱出名家之手,因此价值很高,向为史学家所推崇。《礼仪志》分量最重。《食货志》虽只1卷,但因南北朝诸史仅有《魏书》有《食货志》,故史料极为重要。北朝齐、周、隋三代俱行均田制,此制几乎全赖隋志记载下来。《地理志》记载了五代的建制沿革,并以大业五年版图为准,记录全国郡县户口及山川情况。《经籍志》叙学术之源流,考书籍之存亡,概括自汉以来图书情况,是中国古代书籍第二次总结(第一次为《汉书·艺文志》)。并首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此法一直沿用到近代,可称为学术文化上一大贡献。《隋书》也有不足,如对隋文帝篡周,隋炀帝弑逆,均予以回护,记事也有差错失检之处。最早刻本在宋天圣二年刊出,已然失传。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隋书》点校本,主要依据宋刻递修本(三朝本),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元十行本,商务百衲本据此影印),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元九行本)。同时参考南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相互校定而成。 隋书 第一部出于史馆众家之手的正史。唐魏征等撰。唐太宗时代,朝廷正式设立史馆,集合当时第一流的史家,分工撰写前朝的历史。《隋书》记载隋文帝开国至隋恭帝亡国共计三十八年的史事,与 《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原本为一部书,称为《五代史》,后来才分为五种独立的单行本。这套 《五代史》虽然名为官修,但只有 《隋书》 出自众家之手,由魏征主修,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分撰,宰相房玄龄为总监。《隋书》是唐代以后官修正史中较好的一部,清人赵翼说: “ 《隋书》最为简练,盖当时作史者皆唐初名臣,且书成进御,故文笔简净如此。”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撰修 《隋书》时 “去古未远”,史臣都是过来人,故叙述隋朝的人与事,大家都心中有数,这也是 《隋书》得天独厚的条件。《隋书》 的 “十志” 系统记载了南北朝至隋的典章制度,资料丰富,论述精确,最为后代史家称道。其中的 《经籍志》是传统目录学的经典文献,要了解唐以前文化典籍的概况,非由此入门不可。中国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就是从《隋书·经籍志》开始的。 隋书 纪传体断代史。八十五卷。其中本纪和列传五十五卷,记载隋代三十八年史事。旧题唐魏徵等撰,书成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隋书》的史志分为十篇,又称《五代史志》,共计三十卷,记述了梁、陈、齐、周、隋五代的典章制度,旧题长孙无忌等撰,书成于唐显庆元年(656年)。 《隋书》是一部官修史书,本纪列传和十篇史志都是出于众手,集体合作编成。而且纪传与史志又是分别修撰,先后成书的。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令狐德棻就曾建议遍修梁、陈、齐、周、隋等各代史书。后历经数年,终高祖之世也未能修成。到唐贞观三年(629年)又命令继续修撰梁、陈、齐、周和隋等五代史书。参加修撰《隋书》本纪和列传部分的作者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和魏徵等人。魏徵与房玄龄一起担任总监诸史的任务,而《隋书》本纪及列传的序论又是魏徵撰写的,因此《隋书》题为魏徵等撰。成于贞观十年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和《隋书》这五代史书均未有史志,而今本《隋书》的“十志”原称《五代史志》,记述了梁、陈、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典章制度,弥补了这五代史书中的史志阙文,它附在五代史之末的《隋书》之中,被称为“隋志”。《五代史志》是由左仆射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和令狐德棻等人共同编撰的。并由令狐德棻任监修。唐高宗时由长孙无忌任监修,他虽未参加实际的修撰工作,但书成上表呈进时,却要由长孙无忌署名。 隋朝从581年(隋开皇元年)建国,到589年(开皇九年)统一全国,于618年(隋义宁二年)为唐所灭,总计立国凡三十八年,统一全国后只三十年。《隋书》有本纪五卷,记载了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以及隋恭帝杨侑这三位君主的政事。杨坚在位二十四年,《高祖本纪》分为上、下两卷。杨广在位一十四年,《炀帝纪》也有上、下两卷,记载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残暴的丑态,以及远征异国、大兴土木和奴役百姓等事。其中对隋末农民起义的不少事迹多有记载。恭帝杨侑为李渊所立,在位不到一年,虽然也列为一卷,其实内容甚为简略,仅有一千三百多字,苟列篇目而已。 《隋书》列传五十卷,所记人物众多,资料丰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如杨素、王谊等传记载了隋文帝优待臣僚,赏赐田地、财物等事迹。李德林、牛弘、魏澹、裴矩、王劭等人的传记,记载了当时史学发展的概况。《牛弘传》中全文刊载了他的《清开献书之路表》,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表中历叙书籍的流传散亡情况,是研究文献学的必读之文。《临孝恭传》记载了《欹器图》及《地动仪经》。《何稠传》记载了绿瓷琉璃、织金锦袍的制造。《琉球传》和《陈棱传》记载了陈棱率兵万余出征琉球(今台湾)之事以及台湾人民的风土人情概况。 《隋书》中有类传十篇,即:《诚节传》、《孝义传》、《循吏传》、《酷吏传》、《儒林传》、《文学传》、《隐逸传》、《艺术传》、《外戚传》和《列女传》。这十篇类传大体依前代体例。个别新目如《诚节传》,记载了刘弘等十七人,以表彰那些忠于封建朝廷宁死不屈之士,也未见有新奇之处。 《隋书》列传中虽有三百多人的传记,但关于隋末农民起义的诸多人物却只有李密一人有传,而其它人的事迹只略见于《炀帝纪》中。另外由于此书是官修史书,书成于众人之手,加之篇幅庞大,纪传与史志又是分别编撰,所以自相矛盾之处也是难免的。总之《隋书》的纪传是唐初修撰的八部史书中较好的一部,叙事简明,体例严谨。 《隋书》的史志虽只三十卷,但分量较五十五卷的纪传部分略多。十志的名目是: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这十志多出于名家专著,历叙梁、陈、齐、周、隋的典章制度,史料价值很高,历来为学者所推重。《礼仪志》分量最重,这是因为隋代牛弘曾撰有《朝仪记》,对各朝仪礼文字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的缘故。《律历》、《天文》两志出于唐初天文学家太史令李淳风的手笔,书中记述了五代期间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古代天文气象、律历等科技成果的重要史料。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就保存在《律历志》中。同时,该志还记载了魏晋以来度量衡制度的演变,也是较为重要的经济资料。但由于李淳风曾撰《晋书》诸志,而《隋书》中的《天文》、《律历》二志又均上溯魏、晋而非断自齐、梁,与晋志颇有重复。《食货志》虽仅一卷,但总结了南北朝后期的经济情况,如均田制、货币制度、租庸调制度等均有较详细的叙述。在南北朝诸史中,除魏收撰的《魏书》以外,就只有此书有《食货志》,所以更显得重要。《刑法志》记载了梁、陈、齐、周、隋五代律书的编定及立法和毁法的情况,但尤以隋代为重。《百官志》总结了南北朝时的官制,其中隋朝的官制,后来又多为唐代所继承,由此可见其承前启后的脉络。《地理志》分上、中、下三卷,以隋大业五年(609年)的版图为准,记载了全国的郡县的户口及所在河渠、水流、山谷,并记录了在这五个朝代中的建置沿革和各大区的风土情况,其中保存了不少经济史和交通史等方面的资料。《经籍志》是根据隋代观文殿藏书目录改编而成,它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巨著。此志概叙了自汉至隋这六百年来图书情况,考书籍之存亡,辨学术之源流。在学术文化上具有重大贡献。此志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各部下再分类。如史部下有正史、古史、旧事、职官、仪法、刑法、霸史、杂传、地理、谱系、簿录、杂史、起居注等十三小类。所列各书皆著书名、卷数、作者职官,姓名和并注明是否亡佚。《经籍志》的图书分类法被后代奉为标准,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此志虽没有提要,但于每类之后有小序,每部之后有大序,卷首有总序。这四十多篇序论中,对学术源流的考辨都有独到的见解,堪称学术文化史的早期论述。 清人姚振宗撰有《隋书经籍志考证》,功力颇深,是读隋志的重要参考书。此外还有张鹏一的《隋书经籍志补》、杨守敬的《隋书地理志考证》以及黄大华的《补隋唐之际月表》等书可供参阅。 《隋书》最早的版本是宋天圣二年(1024年)刻本,此本已失传。再有宋刻递修本,以及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和元至顺瑞州路刻本。以后又有明监本、廿一史本、汲古阁十七史本及廿四史本。现在通行的是一九七三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 隋书书名。唐魏征等撰。85卷。成书于贞观十年(636)。有多种版本行世。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纪传体史书。纪隋38年史事。其中涉关东史事者有《靺鞨传》等篇,记载靺鞨七部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等。 《隋书》纪传体断代史书。唐魏徵等撰。记581年至618年,38年间隋朝之史事。全书共85卷,包括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列传分为16类,志分10类。629年颜师古等撰纪传,636年完成。此书初由魏徵监修,652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656年才修完,历时15年。 隋书 184 隋书断代史史书。85卷,唐代魏征、长孙无忌等奉敕撰。记载隋朝(581—618) 38年史事。其中本纪5卷、列传50卷,由魏征、房玄龄、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于贞观三年(629)至贞观十年(636)修成。其中五代史志,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共30卷,由长孙无忌、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人于贞观十五年(641)至显庆元年(656)修成。隋书史料主要来源于王劭《隋书》、牛弘《朝仪记》和《天皇起居注》等书。书成后,分别由魏征和长孙无忌奏上,故题魏征、长孙无忌等著。该书经籍志中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旧目录分类的标准。 ☚ 北史 唐书 ☛ 隋书 隋书纪传体隋史。二十四史之一。八十五卷。旧题唐魏徵等撰,实际上成于众手。凡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唐初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朝史,未成而罢。贞观三年(629)再次下诏重修“五代史”(魏史不在内),令秘书监魏徵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总监诸代史”,由令狐德棻“总知类会”,由魏徵“总知其务”并负责主编《隋书》,至贞观十年,包括《隋书》在内的诸史均已修成,合称“五代史”。《隋书》纪传的作者,除魏徵外,实际上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李延寿、敬播、赵宏智等人。五代史书均未修志,至贞观十五年,又诏修五代史志,命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令狐德棻、李延寿等编纂,由令狐德棻、长孙无忌先后任监修,于显庆元年(656)成书。书成始称“五代史志”,且离五史而别行。然因其详于隋而略于梁、陈、周、齐,体例又以隋为主,又因隋代居末,遂编入《隋书》,称为“隋志”。 ☚ 周书 晋书 ☛ 隋书 《隋书》Sui shu是唐初魏征主修的一部纪传体隋史。魏征(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唐初为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主修《隋书》后加封光禄大夫、郑国公。《隋书》共85卷:帝纪5卷、志50卷、列传50卷, 记载了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共38年的历史。唐高祖武德年间,令狐德棻即倡言修撰隋史,经过数年,未能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下诏由魏征主修隋史。魏征不仅主修,还亲自动手撰写。唐贞观十年(636),撰写《隋书》55卷(帝纪5卷、列传50卷)。唐贞观十五年(641),太宗指示史官修撰志书,至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附在《隋书》之后。《隋书》是同时修撰的五代史书中最好的一部。它取材丰富,文笔简洁,体例十分严整。尤其是《隋书》中的10志,详细地记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更可贵的是大都能通括五代,有的还追本溯源到魏晋、两汉。《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二部重要的古代文献总录。《隋书》编撰目的较明确“以隋亡为鉴,”较客观地反映了隋代的社会现实。本书作者极力回护统治者,如在周、隋和隋、唐政权更迭之际,运用曲笔,掩盖了历史的真实。和其它封建社会的史书一样,《隋书》中表现出的阶级偏见和封建神学思想等,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加以注意的。目前社会上通行的是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是我们能看到的较完善的版本。 ☚ 《南史》和《北史》 《旧唐书》和《新唐书》 ☛ 隋书纪传体正史。唐魏徵等撰。全书八十五卷,有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十志三十卷。是唐初官修史书中较好的一部,内容充实,叙事简洁,文笔流畅。尤其十志,典章制度材料丰富,其中《经籍志》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旧目录书籍分类标准。宋刻本《隋书》已无全佚,目前所用为元刊本。清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用力至深。 隋书súi shū《本草纲目》序列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纪传体史书。隋唐朝魏徵等奉敕撰。85卷。包括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记隋文帝开皇元年至炀帝大业14年(581-618)共38年历史。组织严密,文笔简洁,超过唐朝修其他各史。书中保存隋史原始资料甚多。惟书出众手,篇内文字间失照应。 隋书八十五卷,魏征等撰。魏征 (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 (今河北藁城、晋县一带)人,唐初名相、著名历史学家。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响应李密起兵,召魏征为典书记。魏征归李密,仍掌文翰。李密兵败,魏征归唐。其间,一度为窦建德起居舍人。高祖武德五年(622),为太子洗马,掌四库图籍缮写刊辑之事。“玄武门事变”后,太宗数引其入卧内,访以为政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历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参预朝政 (副相)。拜侍中,加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求为散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贞观年间,先后向太宗陈谏200余事,被太宗比作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贞观三年(629),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书五代史,以魏征修隋史,并与房玄龄总监诸史。魏征对梁、陈、齐史“各为总论”,对隋史“总加撰定”,以序十六篇、论五十三篇。贞观十年,五代史一同完成。贞观《隋书》纪、传五十五卷,在魏征主持下,由颜师古、孔颖达、敬播、李延寿、赵弘智等先后参预修撰完成。十五年(641),为配合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又诏修《五代史志》,专详五代的典志。经历了十五个春秋,至高宗显庆元年(656),修成三十卷,由监修长孙无忌领衔奏上。参预修撰人员,今可考知者有:令狐德棻、褚遂良、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其中,经籍一志四卷,已有魏征于贞观十年(636)前后撰定的成稿,故“独云侍中、郑国公魏征撰。”(《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五代史志》三十卷,在高宗至中宗、睿宗的半个世纪间“别行”,玄宗初即合入《隋书》纪、传中,成为《隋书》纪、志、传八十五卷,流传至今。《五代史志》三十卷,自玄宗初再无 “别行”之说了。《隋书》八十五卷,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集中体现了太宗的修史宗旨:“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册府元龟》卷五五四)魏征将太宗的这一宗旨具体为“以隋为鉴”,从隋朝的危、乱、亡的教训中求得唐朝的安、治、存。书中进行历史比较,把亡国之君的作为当成“取鉴”的重要内容,指出“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卷七○“史臣曰”)同时,又对比隋朝不同时期的政治状况,总结其衰亡过程,起自文帝晚年,成于炀帝,非一朝一夕所为。魏征以“见盛观衰”的史笔,密切注意着“居安忘危,处治忘乱”的征兆。重视民众,尤其是民心向背对历史的影响;注意考察民生枯荣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瞩目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刻意暴露帝王罪恶行径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即所谓“一人失其道,故亿兆罹其毒” (卷八三 “史臣曰”)等等,是《隋书》突出的思想特点。以亡国之君的得失作为取鉴的基本内容,从反面向唐太宗君臣提供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值得借鉴的治国方略,即注意调整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实行“以静求治”的施政方针,终于促成“贞观之治”的致治局面。《隋书》在编纂方面的成就,历来评价较高,称其叙事“简炼,文笔严净”。(《陔余丛考》卷七) 在有关南北朝的十部“正史”中,该书也被认作是上品。《五代史志》合入《隋书》,固然因隋居五代之末,其余四史单行,遂为《隋书》之志。但其总结隋氏之亡,“意在龟鉴”的思想,又与《隋书》纪、传部分是相通的。就是体例,也明显的是以隋为主。其叙梁、陈、齐、周典志,均列朝代名称,而涉隋者则直书帝号或年号,不加“隋”字。志分十类,故称《隋书》十志,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个方面。十志,在更广阔的范围上提供了值得取鉴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受到更高的称赞:“隋志极有伦类,而本末兼明。迁、固以来,皆不及也。”(《通志》卷六五)其“惟通前后而勒成一家”的成就,展示着以典志反映社会的史学道路。既无家受承传,又缺乏完备而系统的史料准备,是《隋书》修撰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隋朝留下来的国史材料,只有《开皇起居注》六十卷。《大业起居注》“非唯经乱零落,当时亦不悉具。”魏征等采取了两项应急措施:采访,或是以其子孙自通家传参校。(《魏郑公谏录》卷四)尽管多方努力,《隋书》仍然有一些“名显当时”的人物“史失其事”。《隋书》最早的刻本是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刻本,今只存其跋。现存宋刻本已无完本,递修本(宋小字本)存六十五卷,宋中字本存五卷。商务印书馆所印“百衲本”,为元大德饶州路刻本 (元十行本)。元刻,另有九行本,即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明代,有南、北二监本,汲古阁本。清代,有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1973年,中华书局以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为主互校,并参以上述其它六种刻本,择善而行,出版了校点本。 隋书 隋书史书。唐初颜师古、孔颖达撰。颜师古,琅邪临沂(今临沂北)人。贞观初,唐太宗敕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修撰隋史,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撰成。五十五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隋炀帝十四年(公元681年)共三十八年的历史。组织严密,文笔简洁,史笔之严,超过唐修其他各史。书中保存隋代原始材料甚多。如《万宝常传》记有乐谱六十四种;《张胄玄传》记有天文历算;《临孝恭传》载有《欹器图》、《地动调仪经》;《流求传》及《陈棱传》记载了台湾社会状况及与大陆往来等,均为珍贵史料。另外,本书对隋朝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及农民起义记载也较为详细,并从反面显示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为研究隋史的最基本史料。现存《隋书》八十五卷,系取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于志宁、李淳风等新撰五代各史之志即《五代史志》附入而成。书初刊于宋天圣二年(1024年)。现有宋刻递修本,明南、北监本,清武英殿本,百衲本等。 ☚ 谏垣遗稿 隋记 ☛ 隋书 《隋书》唐魏徵等撰,全书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 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贞观三年( 629 )政府重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史时,由魏徵主编。贞观十年,帝纪和列传完成,与同时完成的其它四朝史合称《五代史》。《五代史》的志另由令狐德棻、长孙无忌先后监修而成。共十志,三十卷,内容以隋朝部分较详。今《隋书·食货志》即写梁、陈、北齐、北周、隋五朝经济制度,以隋朝为较详,其中品官占有佃客制度则指东晋以来。 ☚ 李皋 旧唐书 ☛ 《隋书》sui shuThe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魏徵 (Wei Zheng),王劭(Wang Shao)and others 隋书纪传体断代史书。隋唐魏征(580—643)、长孙无忌(?—659)等奉敕监修,参加执笔者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85卷,包括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入唐官至侍中,封郑国公。无忌字辅机,鲜卑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官至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书分两部分成编,贞观十年(636),完成纪、传。十五年(641),于志宁、李淳风等奉命编写志,于显庆元年(656)撰成梁、陈、北齐、周、隋五代之志。因其他各书已单行,遂附于此书。纪、传载隋文帝开皇元年至炀帝大业四年(581—618)共38年历史。十志记五代典制,兼及整个南北朝时期,并上溯汉魏,以详今略古、详北略南为特征。纪传及志中皆包含着不少民族史资料,许多鲜卑、匈奴等人物都立传叙述。尤其是东夷、南蛮、西域、北狄列传分别记载了高丽、百济、新罗、靺鞨、流求、倭国;林邑、赤土、真腊、婆利;吐谷浑、党项、高昌、康国、安国、石国、女国、焉耆、龟兹、疏勒、于阗、钹汗、吐火罗、挹怛、米国、史国、曹国、何国、乌那曷、穆国、波斯、漕国、附国;突厥、西突厥、铁勒、奚、契丹、室韦等情况。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朝聘往来等,是研究隋朝民族史及中外交通史的珍贵资料。书初刊于宋天圣二年(1024)。现有宋刻递修本、明南北国子监本、汲古阁本、淮南书局本、武英殿本、百纳本等,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隋书纪传体隋代史。唐魏征等撰。共八十五卷。记事起自隋开皇元年 (581),讫于隋义宁二年(618)。其中十志因涉及梁、陈、齐、周、隋五朝史事,故又称《五代史志》。该书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突出了人事与国家兴亡的关系。其《经籍志》确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旧目录书籍的分类标准。 隋书纪传体隋史。唐初魏征等人修撰,八十五卷。由本纪、列传、志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纪传部分由魏征监修,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编修,于贞观十年(636)完成。至贞观十五年(641),又由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人续修此书的志。初由令狐德棻监修,后改由长孙无忌监修,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隋书》主要特点是文字简炼,但对一些重大事件往往有所遗漏。此书的志主要记载隋朝的典章制度,但也包括了梁、陈、北齐、北周的材料,有时还概括了整个南北朝,甚至追溯到汉魏。 (参考图26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