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除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除夕郝仲术 一觉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当我朦胧醒来时,听见对面一男一女在说悄悄话。 “就怪你,我说早走几天,赶在除夕前到家……” “可怎么走得脱呢! 连队猪圈塌了,总得有人张罗修呵; 小马的母亲来队,五十多岁了,几千里地跑来了,总得有人招呼呵; 还要排节目,安排战备值班,走访五保户,全连百十号人过年,啥不是事!” “烦死了,你就不会唠点别的?!” …… 咣当一声,列车停站了。我揉揉眼睛朝窗外望,外面暮色迷茫。透过玻璃上薄薄的一层霜花缝隙,可以依稀辨出冷落在暴风雪中的票房和几个弯腰缩背的人影。风雪太大了,卷到半空中的雪粉不时地摔打在车厢板上,发出令人发怵的声响。 “快到平顶堡了。”我自言自语。 “平顶堡?”对面的军官似乎想起什么,朝车窗玻璃上呵了口热气,一只眼睛贴上去,瞄了瞄月台,“这么说,下站是中固了。” “在中固下吗?”我问了一句。 军官摇头,笑笑,把视线移向身边年轻的女子。恋人?妻子? “我们去开原。”她代替他说。 “探亲?” 她有点儿不好意思,把围巾的绒穗塞进嘴角。于是军官说了:“我们是回家旅行结婚的。” “噢——”我知趣地把眼皮合上。蜜月里的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我也有过蜜月。 当周围涌起一片鼾声时,悄悄话又传了过来。 “你说,我进门时怎么叫?”“当然叫妈妈。”“真有点儿不好意思,一下子多了个妈妈。我猜,她这会儿一定屋里屋外地忙乎,同时在想,儿媳妇长得什么样呢? ……”“第一个想的还是我。真的,不要嫉妒,她两年没见老儿子啦,我爸爸又早去世了。”“那今晚我们陪妈妈好好唠唠,一家人好好过个团圆年。我敢说,添了这么件喜事,老人家会比哪年过年都乐。”“……你说什么?”“我说添了这么件喜事,老人家会比哪年过年都乐。” 军官突然失语。 “你怎么不说话了?” “我在想你刚才说的话。娟,我还是想在中固下车!” “瞧你……” “我一定要先在中固下车。” “不行! 扔下我一个人,下车后孤单单地叫我怎么办?你妈妈我也不认识,我怎么去找呵! 再说,领导上不是让你过了年再去吗?” “娟· 放我去吧! 你想想,那个人‘帽子’戴了二十多年了,要是今晚把喜讯儿送到,他说不定怎么高兴呢!他也有老婆孩子,说不定也有一个老母亲。” 新娘不吭声了。 “我给你开张‘证明’吧!”军官伏在茶几上,嚓嚓地很快就写好了一封信,“念给你听听: 妈妈,我要比小娟晚到一天,不能和您一起过除夕,请原谅! 我们部队有个国民党起义的老同志,二十多年前遭到冤案,遣送下乡,现在平反了。我先在中固下车给他送平反通知书去、好让他们全家过个快乐年。老儿子成伟。” 又一声“咣当”,列车停在一个荒野小镇。 我不知什么时候睁开潮湿的眼睛,见军官使劲地握了一下新娘的手,三脚两步跳下车去。突然,年轻女子叫起来:“开窗!快开窗!”我急忙帮她把车窗拾起,只见她扯下脖子上的围巾,把头探出窗外,高喊着:“喂——把围巾带上! 围——巾!” 没有回音。暴风雪漫天漫地,凄冷的雪野上,一个高大的身影踉跄地奔跑着。在他前方的山坳里,有一片萤火虫一样的灯光。 选自《解放军报》 【赏析】 视点,是作品中一个活跃的重要角色。通过它,往往可以导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 这篇微型小说是通过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妇在火车上围绕除夕之夜是赶回家合家团圆,还是把平反喜讯送到“人家”,让素昧平生的人过个快乐年这一矛盾冲突,展示了当代军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军人与妻子之间的相互理解。这一切,都由“我”这个与主人公同乘火车的旅客叙述出来,从“我”的视点出发,时而通过听觉——听悄悄话,时而通过视觉——目睹他们的行为传达出来。 小说开篇通过我于艨胧中听到的悄悄话,开门见山地把矛盾冲突推到读者面前。微型小说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对故事的推进不可能作全面、完整的叙述,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一般不作性格历史的显示,所以本篇把矛盾冲突置于在火车旅程这个特定时空的框架之中,借助几段对话的片断来刻画人物形象。读者从女的埋怨和男的解释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位事业心很强的人。接下去,又通过“我” 的视觉和插话巧妙地交代了他俩的关系及其此行的目的: 原来他俩是赶回老家度蜜月的新婚夫妇; 一方面由“军官摇头”的心口不一和“她代替他说”的描述,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为下文军官坚持在中固下车,作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又通过“我”的听觉,听到一段小俩口别有情致的悄悄话。进一步把矛盾推向激化。这段话把新娘第一次欲见婆婆的羞涩、兴奋的心态展示了出来。从对话中我们知道他俩一个是未见过婆婆面的新媳妇,一个是两年没见妈妈的老儿子。作者从不同的方面这样写,意在说明这个“除夕”的难得和重要。所以她骄傲地对丈夫说:“我敢说,添了这么件喜事,老人家会比哪年过年都乐。”可“喜事”二字一下子提醒了军官,使男主人公联想到了什么。于是他说:“娟,我还是想在中固下车!”一个“还” 字使平静了的感情又掀起了波澜。在这里,一个要在中固下车,一个不同意。妻子对团圆年的向往看来要化为泡影,感情错位了,冲突尖锐了,矛盾激化了面对妻子坚决的态度和充分的理由,他完全应该依从她。然而,为了“在今晚把喜讯送到” 人家,他带着恳求的语调对妻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娟,放我去吧! 你想想,那个人帽子戴了二十多年了,要是今晚把喜讯送到,他说不定会怎么高兴呢! 他也有老婆孩子,说不定也有一个老母亲。”军官这段话既是释悬,又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笔。 在“我”的听觉中,“新娘不吭声了” 这句叙述交代了妻子因丈夫的开导,已经慢慢理解了丈夫的行动,也有力地表现了一个军人妻子的宽广胸怀。从以上两段悄悄话中,我们已经知道妻子对丈夫的爱是多么的真切,以至于不愿丈夫离开自己。但当她理解了丈夫的事业后,就由埋怨、反对到理解、支持。于是结尾写了她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只见她扯下脖子上的围巾,把头探出窗外,高喊着:‘喂——把围巾带上! 围——巾’!”这是从心灵的相通到用外在动作来进一步展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和爱。 这篇小说把视点放在运行中的火车上,通过一位陌生的同路人旅客“我”,以所见所闻的方式叙述出来。起着某种贯穿联合作用。同时,又通过“我”视点的感情色彩逐步加深表示出作者的倾向。开始陌生、冷静、客观; 继而有所了解,赞赏,肯定; 最后看到形象高大,产生崇敬之情。而这感情的发展和深化,也往往与读者相同步。作者的视点与读者的再现想象发生同构式的共鸣,这就是这篇作品的特殊艺术魅力之所在。 除夕 谓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 去掉,引申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一词,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人对“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通宵不眠为“守岁”。守岁的“守”有对即将过去的上一年的怀念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之意。 除夕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指这一天晚上。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大年夜、大节夜等。自古来这是一个重大节日,风俗活动繁多。晋周处《风土记》云:“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谓之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衍至唐宋,已于近代十分相似。宋《东京梦华录·除夕》载: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驱祟),……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梦梁录·除夜》载之更详:“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顶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禁中除夜呈大驱傩仪。”另外,据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当时还有迎六丁六神、燃烛守岁,放爆竹、饮屠苏酒、食胶牙饧、烧术等习俗。唐宋文人,咏除夕之作多见。宋姜夔有《庆宫春·绍熙辛亥除夕,予别石湖归吴兴……》词。 ☚ 小年 称谓 ☛ 除夕chúxī谓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 去掉,引申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chúxī指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说年三十或岁除 除夕chúxī〈名〉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除夕晚会。 除夕chúxī【释义】 除夕;除息◉ 除夕chúxī 名 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或一年的最后一天。〈例〉~之夜/ ~晚会/ ~一过,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除夕chú xī一年的最后一天:宁国府~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五三·1227回目) 除日、除夕、除夜、年夜、岁除、岁夜;岁旦、岁朝、元旦、元日○除日chú rì(名)〈书〉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每岁~,命翰林为词题桃符|到了~,家家忙着贴春联。 ○除夕chú xī(名)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之夜|作于一九八三年~|今年的~很热闹|~的钟声|~一定回家吃团圆饭。 ○除夜chú yè(名)除夕晚上:~,全家欢聚一堂| 巴山道中~有怀。 ○年夜nián yè(名)除夕(旧称农历除夕为大年夜,其前一夕为小年夜):农历大~|~饭后,晚辈向长辈辞岁。 ○岁除suì chú(名)〈书〉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夜:白发催年老,青阳逼~|是时~,出帝与近臣饮酒过量,得疾。 ○岁夜suì yè(名)〈书〉除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岁旦suì dàn(名)〈书〉元日:~在迩|遣人来贺~。 ●岁朝suì zhāo(名)〈书〉元日:~令集诸生,讲论终日 |~把笔,万事皆吉。 ●元旦yuán dàn(名)一年的第一天(旧指农历正月初一日,今指公历一月一日):~献词|~献礼|画于一九八四年~|在北方,~这天很冷|临近~的时候。 ●元日yuán rì(名)一年的第一天(旧指农历正月初一):天子乃以~祈谷于上帝。 除夕←→元旦chú xī ← → yuán dàn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夜,也泛指一年的最后一天。 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周处《风土记》:“至~,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 除夕夏历每年最后一天。吴昌绶《与缪荃孙》:“奉~书,敬悉一一。”尹炎武《与陈垣》:“壬辰~奉到《二体千字文》一巨册,欢喜捧持,不胜感幸。” ☚ 腊杪 小除夕 ☛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正月初日:春节 华节 大年 ☚ 节日 节令 ☛ 除夕chú xī一年最后的一夜。周处《风土记》:“至~~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多民族共同的岁时传统节日。亦称“除夜”、“年三十”、“大年夜”。指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晚上。除,是指旧岁将尽,至此而除的意思。远在周代,已有岁终举行驱傩之俗。意在驱邪驱鬼,娱神求福。除汉族外,蒙古、壮、布依、朝鲜、满、土家、哈尼、畲、拉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都有此节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多数有吃饺子、吃团圆饭、祀年、敬祖、供神、辞岁、守岁、吃分岁酒、给压岁钱、贴年画、贴春联、放鞭炮等活动。在新旧年交替的子时,晚辈要给长辈祝贺跪拜。老人也要为晚辈祝福。 除夕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指此日夜晚。又称除夜。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 此为当时除夕习俗。晋周处《风土记》: “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亦为后代承传。唐太宗、高宗均有《守岁》诗。杜审言有《守岁侍宴应制》,沈佺期有《守岁应制》。欧阳詹《除夜长安客舍》写自己在长安过除夕的情景。嘉祐七年(1062 ),苏轼在凤翔府判官任写《守岁》等诗,抒发岁暮思归之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宋吴自牧《梦梁录》载: 士庶家俱洒扫门闾,“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 。这些,在宋代已不仅是某一地的习俗。 ☚ 腊八日 开斋节 ☛ 除夕 除夕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各家布置堂屋,悬灯结彩,张贴春联、门神。晚间要先陈设祭品祭祀天地祖先,然后举行家宴,吃团年饭。饭后,到处点灯,小孩子提灯笼、燃放爆竹,大人则给小辈压岁钱,并围炉喝茶吃茶点,坐以待旦,叫做“守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剔除封建迷信部分,其余则保留。近年来,电视广播发展,大多数家庭都围坐电视机旁观看节目,等待新年的开始。 ☚ 订婚 “留人茶”与“起手茶” ☛ 除夕 266 除夕阴历腊月 (十二月)三十日 (如逢小进则为二十九日),俗称“过年”。数日前即清扫屋宇庭院,谓之“扫尘”;备好过节物品,谓之“打年纸”。岁末之夕,家人团聚,贴对子,摆香案,穿新衣,共同守岁,彻夜不眠,半夜时分,祭祖先,迎财神,吃饺子,放鞭炮,互相拜年。除夕之夜尤忌说不吉利的话。饺子馅内有的放一个铜钱、或放一个花生米、或放一个枣和一个栗子等等。吃到包有铜钱的饺子,象征新年发财;吃到包有花生米的饺子,象征长寿,因花生又叫长生果;吃到包有枣和栗子的饺子,象征“早立子”,早生贵子等等,以取吉利。旧时,迎财神时,先要按历书看好新年财神的方位,届时,家长率家中男子,提着灯笼,朝财神所在的方向走,直到离家一段路程后,将纸帛焚烧,上香叩头,然后提着灯笼回家,边走边念:“财神到家,越过越发”、“财神到门,骡马成群”等等“喜嗑”。到家后,将预先准备好的财神像(俗称财神码子)供奉起来,点香上供,叩头,放鞭炮,谓之安神。然后,举家团拜,吃年夜饭。初三,还要送神,将财神像以火焚之,叩头、放鞭炮。除夕之夜,祭祖、接神等仪式,妇女一律回避。新中国成立后,接财神的仪式,除了在个别地方,基本上废除了。 ☚ 祭灶节 中和节 ☛ 除夕 除夕正旦前夜,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夜晚。俗称“大年夜”。除夕为正旦节前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人们通常彻夜不眠,叙旧话新,聚饮取乐,称之为 “守岁”。《秦中岁时记》记载: “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杜位宅守岁》诗云 ‘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守岁习俗自唐代才流行。历代王朝都要在宫中举行除夕欢庆活动,如明清王朝,除守岁外,还有燃放礼花、鞭炮,举行 “接神之礼”——将腊月二十三送走的 “灶神”接回来。皇帝同家人团聚吃饺子,饺子有各种馅包成,轮流上席。清宫除夕还有特有的节仪,跳庆隆舞 (又名莽式舞)。这是一种三人舞蹈,由一踩高跷者手执竹质马头、马尾、弓箭,追逐一扮野兽者,旁有一持红油簸箕者用箸刮箕而歌,舞姿遒劲,场面激烈,直至踩跷者将 “野兽”射倒在地,舞蹈才算告一段落。此舞源于满族传统习俗。此外,皇帝还有率家人祭拜佛祖、先帝的仪式。入夜,宫中鼓乐齐鸣,宫人尽情嬉戏,至直天明。慈禧太后时期,尤为重视守岁。 ☚ 小年 浴佛 ☛ 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泛指一年的最后一天。传统习俗常于此日团聚共餐,谓之“辞岁”。此外,还有“守岁”的习俗。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 除夕chuxi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流行于境内各地。农历腊月最后一天,俗称除夕。一般常年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圆。旧时除夕守夜,叫坐不当。凡是官府债主催粮催债,这天晚上贴对联门神后,即可革免皇粮,讨账的人不得进门。乾县人讲究打扫卫生,糊窗纸贴窗花,贴年画、贴门神。门上贴春联,神龛贴对联。炕上贴“身卧福地”,树上贴“根深叶茂”,牲畜棚贴“槽头兴旺”,院子贴“抬头见喜”等条幅。生产和生活用具上贴黄色裱纸,当天蒸好五天内所需食物。晚上熬年过岁,祭奠神灵和祖宗牌位。兴平人讲究“矮个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槛”,让矮个孩子从门槛底下爬过,并到椿树前边摇边唱:“椿树椿树你别长,我长高了你再长”,据说来年就会长高许多。入夜,门前挂灯煨火,晚辈向老人祝福,长辈给儿孙散“压岁钱”。上世纪80年代以后,欣赏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逐渐成为一种除夕时尚。 ☚ 眉户戏 结婚 ☛ 除夕 除夕又称 “年三十夜”,在一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除夕中最为隆重的习俗便是吃年饭和守岁,宋代诗人苏轼 《守岁》 诗: “儿童强不睡, 相守夜护。”吃年夜饭又称: “吃团圆饭”。年饭种类因地区、民族不同而有所区别。北方地区多吃饺子,寓意 “更岁饺子”; 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肉、萝卜、波菜、粉条、长生果等,取意 “年年有余”; 台湾省吃团鱼圆、肉圆、发菜等,意为 “团圆吉祥”。守岁相传始于南北朝。除夕这夜,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夜不眠。现在各地守岁有所不同,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 “团圆饭” 后行 “辞岁” 礼,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晚辈 “压岁钱”,行礼后全家闭门围坐; 山东一带,全家坐在热炕上包饺子,午夜后煮食; 台湾省及闽南等地,合家团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桌上每道菜都有寓意,肉圆、鱼圆取意 “三元”,象征合家团圆,萝卜俗称 “菜头”,取意 “好彩头”,煎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等。 ☚ 腊八节 二十四节气 ☛ 除夕 除夕即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也指一年最后的一天。民间俗称“大年三十”。由于是“岁终更始”之时,故成为一个重要节日。《初学记》引《吕氏春秋·季冬纪》注:“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此俗自周至汉,一直盛行,并发展成规模宏大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的宫廷祭仪(参见“大傩”条)。《风俗通·祀典》:“谨按《黄帝书》: ‘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于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 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张衡《东京赋》:“度朔作梗, 守以郁垒, 神荼副焉, 对操索苇。”所写即此节俗。南北朝时,桃人已简化为在桃木板上书写神荼、郁垒两人名字,挂于门两边,称作“仙木”或“桃符”。至五代十国,遂有书写联语之举。相传蜀国皇帝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我国最早的一幅桃符联语。五代之后,改书于纸,演变为后世的春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除夕的活动又有 “藏钩之戏”——即效法汉昭帝母钩戈夫人手拳国色之态游戏; “宿岁迎年”——“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去故纳新”——将“宿岁饭”弃之街衢,表示去故纳新,等等。除夕之夜, 还有守岁的习俗。《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里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的留恋之情, 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祝愿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旧布新之际,全家团聚,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自有其激励进取的积极意义。 ☚ 1.节日 元旦 ☛ 除夕 除夕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称除夕。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年关”。“除夕”,义谓旧岁至此夕而除,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家家贴年画、对联,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祭祀祖宗和天地,接灶神,安灶君位,然后全家围坐一桌,长辈坐首席,吃团年饭。年饭菜肴丰盛,必备鱼,并保留鱼头鱼尾,以示“年年有余(鱼)”,办事“有头有尾”之兆。长辈封红包给未成年的小孩,名“压岁钱”。除夕晚上,家人欢聚围炉,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迎接新岁的来临。 ☚ 小年 信仰习俗 ☛ 除夕 除夕又称 “年三十夜”,在一年农历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除夕中最为隆重的习俗便是吃年夜饭和守岁,宋代诗人苏轼 《守岁》诗: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护。”吃年夜饭又称: “吃团圆饭”。年夜饭种类因地区、民族不同而有所区别。北方地区多吃饺子,寓意 “更岁饺子”;长江中下游地区吃鱼、肉、萝卜、菠菜、粉条、长生果等,取意 “年年有余”;台湾省吃团鱼圆、肉圆、发菜等,意为 “团圆吉祥”。守岁相传始于南北朝。除夕这夜,围炉团坐,酌酒唱歌,终夜不眠。现在各地守岁有所不同,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在 “团圆饭”后行 “辞岁”礼,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晚辈 “压岁钱”,行礼后全家闭门围坐; 山东一带,全家坐在热炕上包饺子,午夜后煮食;台湾省及闽南等地,合家团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边聚餐,桌上每道菜都有寓意,肉圆、鱼圆取意 “三元”,象征合家团圆,萝卜俗称 “菜头”,取意“好彩头”,煎炸的食物,表示家运兴旺等。 ☚ 腊八节 二十四节气 ☛ 除夕 除夕亦称“岁除日”。民间俗称“年三十”。时在农历腊月三十日(小月在二十九日)。汉族传统节日。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除夕贴春联门神,换桃符,祀先于庭,锣鼓闹村,花炮间作,盛时守岁,酌兰尾酒,卑以汉尊共说团圆也”。是日晚亦有守岁、馈岁、踩岁、辞岁等活动。诸城一带女性洗发,曰除掉愁灰;男性理发,曰除掉愁毛。平阴、新泰等地旧有“照田蚕”之习。胶东地区有扫除、贴春联、蒸年糕、做饽饽、祭祖、请神、布灯、放拦门棍、包水饺、喝辞岁酒等习俗。日照一带是日清晨燃松柏树枝,谓“辞年沤狼烟”。除夕活动,有除旧布新之意。 ☚ 祝酒 架子网 ☛ 除夕chu xiNew Year’s Eve 除夕Old Year's Day;New Year’s Eve 除夕旧历12月最后一晚,今亦称一年最后一天曰除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