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陕西水资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陕西水资源陕西年平均降水总量138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420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48.5亿立方米,可开采量34.6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44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8位;人均拥有水量147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量的54.1%; 耕地亩均占有水量780立方米,为全国亩均量的42%。降水自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秦岭以南800毫米以上,关中550—650毫米,陕北350—550毫米。地表水以秦岭为界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在农田灌溉、城乡供水、水力发电和水产养殖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全省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3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13条。按循环形式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外流区占全省面积的98%,其中长江流域占35%,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21条,呈格状分布,穿流在秦岭和大巴山地,汇集于嘉陵江、汉江和丹江。这些河流一般水流湍急,水量丰富,含沙量小。黄河流域占63%,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58条,呈树枝状分布,流经深厚的黄土区,自西北向东南注入黄河。一般河床比降大,水流急,洪水流量大,枯季径流少,河流含沙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内流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条,主要分布在北部边缘和沙漠地区。由于降水稀少,水源缺乏,蒸发旺盛,水系发育受到限制,加上地形和地质构造的作用,河流无法与黄河水系相通。地下水根据形成条件及特征,可分为关中盆地、陕南山地、陕北黄土高原和塞北沙丘滩地四个区域类型。关中盆地补给水源比较充沛,地层含水性好,有上部潜水和下部承压水双层含水结构特点,主要分布在渭河及较大支流河谷阶地和山前洪积扇地带。陕南山地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汉中、安康、西乡、商南和洛南几个中小盆地,其次分布在岩溶发育的石灰岩山区。陕北黄土高原区由于地形切割破碎,储水条件差,除较大河谷川道地带外,地下水普遍贫乏。塞北沙丘滩地地势平坦,地表覆盖层松散,降水渗入系数大,地下水较为丰富。河川径流是全省水资源的主体,在地区分布上南多北少,水资源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年际间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地区分布上,秦岭以南土地面积占全省36.7%,水资源量占全省71%,秦岭以北土地面积占全省63.3%,水资源量占全省29%。关中地区人口占全省60%,耕地占55%,工农业产值占80%,水资源只占17%。丰水年地表径流可达800亿立方米以上,枯水年则只有280亿立方米上下。汛期连续4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0—80%,地表径流占全年径流量的60—70%。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几乎年年发生,往往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困难。陕西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历史悠久。2000多年前修建的郑国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近代有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泾惠渠、渭惠渠等。1949年10月以后,陕西水利事业有了更大发展。目前全省有水库1344座,引水工程1.3万多处,抽水站近万处,机井12万多眼。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89亿立方米,为发展全省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巨大作用。1991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10月以前的336万亩增加到189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粮食总产接近全省的2/3。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农村772.8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其中164万摆脱了氟水的危害。在防洪抗旱、保护江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是,蓄水工程少,调蓄能力差,地表水利用率低。水库年调蓄供水能力17亿立方米,占地表供水能力的26%,低于黄河流域各省31%的平均水平。关中地区的宝鸡峡、泾惠渠、洛惠渠、交口抽渭等大型引水工程主要依靠河道径流供水,农田灌溉保证率只有50%,干旱时,供需矛盾尖锐;地下水超采严重。关中地区有2399平方公里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形成13个漏斗区,面积172平方公里,其中西安市98平方公里,地下水位每年以1.5—2米的速度下降,引起地面下沉,加剧了地裂缝活动。地裂缝经过之处,建筑物和水、煤气管道均遭到破坏,造成很大损失; 水污染严重,1990年排放污水总量达7亿多吨,江河水库等地表水体受到严重污染。省内长江流域水质超过3级标准 (不能饮用) 的占评价河流长的19.4%。黄河流域水质超过3级标准的占评价河流长的48.7%,属5级重污染的占27.8%。地下水污染也日趋加重,全省潜水污染面积470平方公里,承压水污染开始出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