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陌上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陌上桑1941—生于马来西亚 陌上桑 陌上桑乐府篇名。汉无名氏作。一名《艳歌罗敷行》。著名民间叙事诗。分三解:一解以铺张、烘托手法,写采桑女罗敷美艳惊人;二解借对话与行动,写使君无耻要挟及罗敷严辞拒绝;三解用夸张、虚拟手法,写罗敷机智反击使君。全诗充满喜剧气氛和讽刺意味,既有现实主义成分,又有浪漫主义色彩。 ☚ 江南 长歌行 ☛ 陌上桑 陌上桑汉乐府民歌篇名。始见于《宋书·乐志》,题作《艳歌罗敷行》;后《玉台新咏》辑录,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乐府诗集》收入卷二八《相和歌辞·相和曲》,名为《陌上桑》。《宋书》原注:“三解。前有艳词曲,后有趋。”“解”为乐歌段落,一解相当于一章。诗歌通过太守调戏采桑女遭到嘲讽拒绝一事的叙写,反映了封建社会达官贵族横行、下层妇女受欺的黑暗现实,刻画了集智勇美于一身的罗敷的光辉形象。与同类题材的民间作品《韩凭夫妇》《秋胡行》相比,本诗着力于理想形象的塑造,喜剧气氛的烘染,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全诗以罗敷的美为铺叙中心,采用的是避实就虚的艺术方法:“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着笔,诚妙手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叙事中铺陈、衬托、夸张等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成功地渲染了诙谐活泼的喜剧风格。罗敷虚拟的“夸夫”结尾,扬此抑彼,借夫婿风采压使君气焰,扬自我气节,更是别开生面,馀韵无穷。本诗为完全的五言叙事诗,它的产生标志着东汉民歌中五言体叙事诗的成熟,为建安文人五言诗的繁荣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平陵东 王昭君 ☛ 陌上桑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 上邪 东门行 ☛ 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著名诗篇。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采桑女子秦罗敷严词拒绝调戏她的使君(太守)的故事,热情地讴歌了罗敷的坚贞和智慧,无情地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和无耻。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描写罗敷容貌之美。这一章共有二十句,句句都在于表现罗敷容貌之美,但却无一句是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了虚实相间、侧面烘托、迂回曲折的手法来表现。首先,采用了环境烘托的手法。“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里既写出了罗敷的生活环境,又交代出了罗敷的劳动环境。朝阳是很美丽的,它映照着秦氏楼,使我们想象出秦氏楼的辉煌明亮,那么居住在这个楼中的女主人公自然是美丽无比。但这位女子不是什么贵妇人,而是一个采桑的劳动妇女。她就在那绚丽阳光的普照下采摘桑叶。美好的环境烘托出了女主人公之美。接着写罗敷采桑所持的器物。以器物之美来烘托采桑女之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笼,即采桑用的篮子。笼系,篮子的提系。笼钩,篮子的挂钩。桑篮上用青丝作提系,用桂枝为篮钩。青丝作系,桂枝作钩,形容篮子之美,而篮之美又烘托出罗敷之美。接着,又写罗敷服饰之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她头上梳着倭堕髻,耳上悬着明月珠。以杏黄色的绫子作裙子,以紫色绫子作上衣。倭堕,形容头发多的发髻。绮,织有浮花的绫子。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描写罗敷的容貌,但从她那时髦的发式、美丽的耳饰、华贵的衣着,完全衬托出了罗敷的美丽。最后,用周围诸人的神态来烘托罗敷貌美。诗篇至此,诗人完全可以正面去描绘罗敷的容貌,但诗人没有按照常规的笔法去写,而是别开生面地描绘了人们看见罗敷之后的神态,更好地表现了罗敷的貌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看见罗敷之后,虽然反应不一,但无不为罗敷的美丽所倾倒。挑担走路的人看到罗敷,便放下担子捋起胡须,看得专注而入神; 少年人看见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帩头,以显示自己头发美;耕地的人忘了扶犁;锄地的人忘了挥锄。可见,他们看罗敷都看呆了,以致 “来归相怒怨”,引起了夫妻的不和。这里极为生动传神地烘托了罗敷之美。诗人从环境、器物、服饰以及周围人看了罗敷以后的神态等方面来描写烘托,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仿佛看到了罗敷那美丽动人的姿容,绝世佳人的形象。正因为罗敷有如此的美貌,才使使君驻足,于是诗篇转入了第二章。 第二章,写使君调戏罗敷遭到罗敷严词拒绝,进一步塑造了罗敷心灵之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这里直接写使君为罗敷的貌美所惊呆。使君,是汉代太守或刺史的通称,这里是指太守。五马,汉代规定太守出行驾车用五匹马。使君从南边来,看见采桑的美貌女子,便命令车子停下。这里“五马立踟蹰”一语用得颇具匠心,五马是使君的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并用五马的驻足来表现人的神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由于他是“使君”,凭着压倒众人的威势,便可以为所欲为,随便占有,于是便产生了下面情节: 使君派手下的小吏过去打听她是谁家的美丽姑娘,并问年龄多大,愿意不愿意与太守同车共载?罗敷面对威势显赫的太守,毫不惊慌,落落大方地回答了各种问题,并走到太守面前,直接斥责太守说: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段对话极好地表现了罗敷的性格特征及内心世界。要知道,太守和罗敷是地位悬殊的两个人,前者是当时地方的最高统治者,而后者仅仅是一个采桑的劳动妇女,但罗敷敢于反抗这位有权有势而又粗俗卑鄙之人,当然,仅敢于斗争还不行,还必须善于斗争。当时,那些有权有势之人欺男霸女之事屡见不鲜。为此,罗敷很机智地告诉对方,自己是有夫之人,而使君又是有妇之人,这样,就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使君“共载”的要求,从而表现了罗敷不惧权势、不慕富贵的品格,可见罗敷不仅是一位容貌美丽之人,而更有着无比美好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写罗敷自夸夫婿。 罗敷很聪慧。她深深地知道,虽然 “使君自有妇”,也让他知道了自己也是有夫之人,但使君不会就此罢休,于是采取了夸婿的方法,以压倒对方。对于他的丈夫,她是从地位、富贵、官职、相貌风度等几个方面来夸耀的。“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二句,是说她丈夫地位显赫。她丈夫出门有千骑随从,那么官位自然远远超过五马拉的使君。“何用识夫婿”六句,是说她丈夫很富有,当然这与他所具有的高位是密不可分的,他丈夫的马用青丝打着花结,笼头上嵌着黄金饰件。她丈夫腰里挂着鹿卢宝剑,价值千万铜钱。鹿卢剑的柄端以玉作成井上辘轳形,只有贵人才能佩带。从罗敷丈夫的马饰及人所佩带之物,都可以看出她丈夫的身份及富有。不仅如此,她又夸耀她丈夫这些年来官运亨通,非使君所能相比。“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从罗敷所叙丈夫的简历来看,可谓是青云直上,春风得意。小史,太守府中掌管文书的,称之为小史。罗敷这里是表示她丈夫从小就有学问,而后步步高升。话外之音是也许很快能登上更高的官位。接着又夸其夫的仪表:“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皮肤白净,胡须疏朗,可谓仪表堂堂。不仅如此,还颇有风度:“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盈盈、冉冉,都是安详从容有派头的样子。就是说他迈着安详的步伐,从容地走向公府。以上是罗敷对她丈夫的夸耀。最后又从众人的角度对她丈夫进行了评价:“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官府中数千官员在座,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以此表明不仅自己认为夫好,而且也是众人所公认的。罗敷用夸婿的方法震慑了使君,压倒了对方。诗篇通过罗敷的夸婿更加突现了罗敷的聪明和机智,从而将罗敷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充实。 罗敷的形象之所以塑造得如此鲜明、栩栩如生,与诗篇高超的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诗中采用了实写、虚构、夸张、铺叙、烘托等写法,使诗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影响着后代文人。如曹植的《美女篇》用“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来烘托美女之美。虽然彼此繁简不同,但从中不难看出,这是深受《陌上桑》艺术手法的启发和影响的。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①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②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③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④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⑤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⑦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⑧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⑨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⑩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11)”“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12)”罗敷前置辞:(13) “使君一何愚(14)!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15)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16)青丝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17)十五府小史,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18)为人洁白晳, 鬑 鬑颇有须。(18)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20)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21)” 【注释】 ①隅:方。我:诗人自称。②好女:美女。自名:本名。③喜:一作“善”。④青丝:青色丝绳。笼:篮子。系:篮上络绳。钩:篮上提柄。⑤倭堕髻:其髻斜在一边,呈似堕非堕之状,为当时时髦发式,又称堕马髻。明月珠:宝珠名,相传出自西域大秦国。⑥缃:杏黄色。绮:绫有花纹者。襦(ru儒):短袄。⑦著(zhuo卓):戴。帩(qiao俏)头:束发的头巾。古代男子先以帩头束发,然后加冠。⑧但:只。坐:由于,因为。⑨使君:东汉时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五马:汉太守出行依法驾五马。踟蹰:徘徊不前貌。⑩姝:美女。(11)颇:稍微。(12)谢:问。宁可:犹言情愿。(13)置辞:致辞,答话。(14)一何:犹“何其”。一:语助词 (15)东方:指夫婿居官之处。上头:前列。(16)识:辨认。骊驹:深黑色的小马。(17) 鹿卢剑:剑首用玉旋环作鹿卢形的剑。鹿卢,同“辘轳 ”,井上汲水用的滑轮。(18)府小史:太守府的小吏。朝大夫:朝廷中任大夫。侍中郎:皇帝的侍从官。汉代侍中多是在原职上特加的荣衔。专城居:为一城之主,如州牧、太守一类的官。(19)鬑(lian廉)鬑:胡须稀疏貌。颇:略微。(20)盈盈、冉冉:皆形容步履从容舒缓的样子。(21)坐:同“座”。指官员集会。殊:特别、出众。 【译文】 红日从东南方冉冉升起,照耀着这座秦氏楼。秦氏有一个俊闺女,名字就叫秦罗敷。罗敷手脚勤快喜欢养蚕采桑,采桑常在城南大路旁。青色丝带作篮上络绳,桂树枝条作篮上提柄。头上梳着时髦的倭堕髻,耳中嵌着光闪闪的明月珠。杏黄绫子下裙多鲜艳,紫色绫子短袄正合身。过路人看见了秦罗敷,放下担子摸着胡须笑眯眯。年青小伙看见秦罗敷,摘下帽来把头巾抚又抚。耕田的忘了把田犁,锄地的忘了把地锄。误了事回来互相埋怨,只因贪看了秦罗敷。 这天太守乘车从南来,忽然间五匹马儿放慢了脚步。太守差个小吏走上前,询问:“这是谁家的俊丫头?”“她是秦氏的好闺女,名字就叫秦罗敷。”“罗敷今年多大了?”“二十还不到,十五刚超出。”太守让小吏问罗敷:“愿同我一起坐车回城不?”罗敷上前朗声答:“太守你怎么这样蠢!你家里自有妻子,我罗敷自有丈夫。” “东方簇拥着一千多人马,我丈夫就走在前头。靠什么辨认我丈夫?他骑着白色骏马,一匹黑驹跟在后。青色丝绳系着马尾,黄金络头笼着马头。腰间挂着一把辘卢剑,价钱可值千万多。十五岁就做了府中小吏,二十岁就做了朝中大夫,三十岁升做侍中郎,四十成了一城之主。他面容白净人俊俏,略有些胡须添派头。在公府中慢慢悠悠踱方步,神态安祥举止庄重。在座的官员好几千,谁不夸我丈夫才貌双全与众不同。” 【集评】 清·李因笃:“住得高绝,罗敷之不可犯,更不必言。初极写罗敷之艳,终盛夸其夫之贤,其拒使君止数语耳,此所谓争上流法也。诗之高浑自然,横绝两京矣。”(《汉诗音注》卷六) 清·朱嘉征:“《孔雀东南飞》、《日出东南隅》并长篇佳手。中间闲叙、复叙,忽接、忽收,都是凭空结撰。”(《乐府广序》卷一) 清·沈德潜:“铺陈秾至,与辛延年《羽林郎》一副笔墨,此乐府体别于古诗者在此。‘谢使君’四语,大义凛然。末段盛称夫婿,若有章法,若无章法,是古人入神处。”(《古诗源》卷三) 清·陈祚明:“乐府体总以铺陈艳异为主,与古诗确分二种。从‘日’写至‘楼’,从‘楼’写至‘女’,古人发端,往往条递不骤。将写罗敷容饰之盛,乃先用‘笼系’‘笼钩’二语,与下相排,一则文气变宕不羁,再则自采桑而转到容饰,无过渡之迹,其法甚妙。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立踟蹰’是人踟蹰,反言马,故趣。‘年几何’单一句,亦使君问语。罗敷致辞截然严正,但二语已足,此诗意便可竟,后解又极写一段,傲使君耳,当时不必一一言及此,然若非此夫婿,几无以谢使君者然。如此淋漓大篇,无三解极写一段,势不可住。‘鬑鬑有须’如画,‘盈盈’‘冉冉’,字法生动。‘皆言夫婿殊’,如此竟住,大佳。落落无章法,乃其章法之妙也。写罗敷意中视府君蔑如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 清·张玉谷:“一解,总述罗敷美好,分四层写,为二解使君思载引端,即与三解盛夸夫婿遥对。‘行者’八句,意在叙其容貌之美也,却偏不一句正写,只历叙见者莫不神魂颠倒若此,而其美自见,且即以衬出使君,神来之笔。二解,正叙使君之犯,罗敷之拒。‘罗敷’四句,正叙御暴,开口下一‘愚’字,中有暗于理、昧于势二义。有妇之夫,先斥其暗于理,已足使使君语塞。三解,皆罗敷之语,蒙上‘自有夫’来,极夸夫婿之美好尊贵如此,意谓尔即不顾伦理,就势而言,亦何可以丐夺。总以晓其愚也,而着意铺张,又恰与首解两相辉映。末二,以人皆艳羡作结,竟不兜缴使君,而使君之惭愧而去可知矣,妙绝。前后同一铺陈浓至,然前属作者正写,后乃就罗敷口中说出,故不觉堆垛板重。”(《古诗赏析》卷五) 【总案】 这首诗始见于《宋书·乐志》,题作《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题作《日出东南隅行》,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崔豹《古今注》认为诗中主人公罗敷为邯郸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赵王见罗敷悦之而欲夺焉,罗敷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朱熹《语类》则认为“罗敷即使君之妻,使君即罗敷之夫”,《陌上桑》乃二人“相戏之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陌上桑》写的是采桑女罗敷严词拒绝五马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塑造了罗敷这样一个美丽、坚贞、勇敢而又具有高度智慧的女性形象。汉代、尤其是东汉,权豪、贵族乃至宦官抢掠民女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时还有太守春天循行属县的制度(见《后汉书·崔骃传》),虽名义上是“劝人农桑”、“振救乏绝”,实际上往往在民间“重为烦扰”,调戏、抢掠民女便是其丑行的一个方面,因此上述说法是有现实根据的。诗写罗敷之美、夸夫婿之盛采用了极度夸饰的手法,而其美又全从虚处着笔,诚如拉辛在《拉奥孔》中所说:“诗人啊,替我把美丽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描出来,那你就把美丽的本身描绘出来了。”这种手法,对从曹植《美女篇》到王实甫《西厢记》的众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陌上桑》陌上桑 陌上桑[汉]民歌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首《陌上桑》属汉代乐府的“相和歌辞”,又名《艳歌罗敷行》。共三解, “解”是乐章的段落。崔豹《古今注》说:“《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此说恐不可信。 《陌上桑》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美丽的采桑女子秦罗敷,被使君见到后欲霸占为妻,结果却遭到了罗敷的拒绝、斥责和戏落,既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又歌颂了劳动人民不慕富贵,敢于反抗的高贵品质。诗中的“使君”指刺史、太守,符合东汉时的称呼。据史书所载,东汉时的豪门贵族,常有霸占民女的行径。此诗可能是东汉作品。 第一章写罗敷的美丽。 诗从四方面下笔, 层层展现罗敷的美丽无比。第一、用环境烘托罗敷。开头六句,不仅交待了主人公的姓名和爱好采桑劳动,还描绘了旭日东升的和平环境,以及采桑的地点。诗人先用第一人称,东南方的红日“照我秦氏楼”,表示亲切和敬重。在写法上,如同一个电影镜头,由远到近,由日出到楼,由楼到人,由人到采桑,渐渐地突出采桑的“妇女”。第二、用器物衬托罗敷。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说罗敷用的采桑竹篮,上系青丝绳,竹篮的提柄是用桂枝制成的。篮子如此美好,其主人可想而知。第三、描写首饰服装,暗示罗敷之美。她的发式是“倭堕髻”,偏向一侧,似坠非坠,非常时髦。耳朵上戴着明月宝珠,极为珍贵。下身穿着黄绫做的裙子,上身穿着紫绫做的短袄,服装如此华贵,其人必为绝代佳人。第四、从侧面描写,烘托罗敷之美。五官容貌之美,既难写好,又费笔墨。况且人们的审美观点不同,例如眼的大小,鼻子的高低,肤色的红白,眉的浓淡等等,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同,很难描写得使人人满意。所以诗人不正面描写,而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对罗敷的爱慕及倾倒,以及由此引起家庭怒怨,夫妻不和,让读者想象罗敷的美貌。如此地侧面描写,可以使罗敷完美无缺,你想着她有多么漂亮,她就有多么漂亮。再者,行者、少年见罗敷后失去常态,止步不走,耕者、锄者忘记了劳动,注视罗敷, 为下文使君的驻足作了铺垫。 第二章写罗敷拒婚。 这一段几乎全是对话,通过对话,揭示了使君的丑恶灵魂,并歌颂了罗敷不慕富贵,敢于反抗权势的心灵美。使君坐着五马拉的车,见到罗敷之后,五马立刻踟蹰不前,这当然是车中坐的使君,因为见到罗敷美貌出众,命令停车。使君有身分有地位,不象行者、少年、耕者,锄者那样只是看看而已,而是立即想占有罗敷,所以派手下小官吏去调查,了解是谁家的美女。小吏了解后立刻汇报: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大概使君认为秦氏非豪门,可以为所欲为,便立即了解年龄。当小吏回答说“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恰是豆蔻年华,使君怎不垂涎欲滴、暗自高兴呢?“使君谢罗敷”是小吏对罗敷说的,“谢”作询问讲。 “宁可共载不”是小吏转述使君的话,吐露出了明为求婚、实为霸占的目的。以上的对话,是小吏来往传达的,使君和罗敷之间有一段距离。罗敷闻此言后,于是“前置辞”,即前致辞,亲自到使君面前,面对面地斥责他:“使君一何愚”,你是多么的愚蠢呀!一个年轻的女子,当面斥责有权有势的使君愚蠢。这是何等的勇敢,何等的大胆。接着又斥责他:“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义正辞严地拒绝了使君的“求婚”。这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慕富贵的品质,不仅外貌美,而且心灵更美。 第三章写罗敷夸夫。 罗敷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并斥责了他,对方是否甘心,是否就此罢休?于是罗敷从权势、富贵、经历、官职、相貌、风度等方面盛夸丈夫,从而压倒对方,藐视对方。“东方”四句,说明自己的丈夫官位显赫,有千骑随从,胜过五马拉车的使君。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这是盛夸丈夫的富贵。腰中宝剑,价值千万,其他可想而知。同时说明丈夫是武官,警告对方,震慑对方。接着简述丈夫的经历,从十五岁到四十岁,官运亨通,平步青云,成为“专城居”者,即主管一方的大官。 “为人洁白皙”,仪表非凡;还有一部好胡须, “鬑鬑颇有须”,汉代以胡须多为美。不仅相貌好,而且很有风度: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步履稳重,神态自如,有大官的派头。最后二句是众人的评价,也就是说,这是众所公认的,不是我个人的夸耀或偏爱。罗敷为什么如此夸夫呢?这不仅是为了嘲笑对方,蔑视对方,还在于压倒对方。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官怕大官,小官调戏了大官的妻子,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罗敷从多方面夸夫,说丈夫是随从千骑、专城而居、既文且武的太守,表现了罗敷的机智。至于使君听到罗敷的夸夫后,是狼狈逃窜,还是考虑可怕的后果呢?留给读者想象。 罗敷不仅美丽无比,而且机智勇敢,敢于傲视权贵,是否有这样的人物?罗敷采桑是劳动人民的形象,而不是属富贵之家,这是否矛盾?据史书所载,在东汉时代。有权有势的统治者,时常霸占民女,引起当时人民的愤恨。 《陌上桑》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事典型事例,是艺术加工后的东西,当然不能把它当成史书看待。 陌上桑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骆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本篇在汉乐府中属《相和歌辞》,写一位太守对采桑的美女罗敷进行性骚扰,而碰了一鼻子灰的喜剧故事。“陌上桑”(《宋书·乐志》作《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作《日出东南隅行》,今从《乐府诗集》)意为大路边的桑林,即以故事发生的场所名篇。桑是社木,桑林在古代又为男女自由恋爱的场所,与桑林有关的恋爱故事在《诗经》已屡见不鲜(著例如《桑中》)。汉代尊崇礼教,刘向《列女传》写了一个著名的秋胡戏妻的故事,故事发生的场所也在桑林,这给桑林的故事增加了新的道德内容。《陌上桑》就是在这样的文学背景上产生的。 《陌上桑》按音乐分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性感。但作者并没有花功夫正面刻划女主人公的外貌,只就两处落笔,一是刻划她的行头的精美和装束的华丽,用以衬托其人的高贵美艳;一是描写围观的群众对罗敷的爱慕,实际上仍是间接地写她的美艳。诗人本来也可以对人体美作直接描绘,象《诗经·卫风·硕人》所写的那样,然而那种写法正如莱辛《拉奥孔》所说,是学步于画的作法,非用诗之所长。而诗人最聪明的作法,就是象荷马那样就美的效果来写美,“诗人啊,替我们把美所引起的欢欣、喜爱和迷恋描绘出来吧,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而《陌上桑》关于围观者种种失态的描写,无疑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在古代诗歌史上不失为创举。秀色可餐,罗敷在桑林的出现吸引了那么多的男人,诗人的描写充满善意的揶揄,实际上也是对性感和异性相悦的承认,仍具《诗经》之遗风。“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二句,曾被指责为丑化劳动人民形象。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此辈不可谈诗。 第二段写太守的路过,垂涎于罗敷的美貌,便派手下人去问: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大年纪了?愿不愿坐我的五马牌名车兜兜风?这一段显然是从秋胡戏妻的故事演变而来的,只不过进行性骚扰的男子变成陌生的大官而已,排除了偶然的巧合,更接近生活本身。以五马的级别,要占有一位民女,在太守看来也许是太容易不过的了,想都没有想到罗敷的回答会是“使君一何愚”,同时也没有想到“罗敷自有夫”,更没有想到罗敷会教训他“使君自有妇!”坚持爱情排他性,这女子还满有原则性的。 第三段承上段末句展开铺写,让女主人公夸显她的丈夫。关于罗敷有没有这样一个丈夫,通常认为是没有,其主要依据是采桑女不可能同时又是“专城居”(太守级)的大官夫人,说者主观愿望则倾向于将罗敷划归劳动人民。萧涤非先生就说“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云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更不必严词拒绝。”说法经不起推敲,其误解正在“泥定看杀”。关于贵妇从事采集,诗中并非无人写及(如《卷耳》),即使生活不必有,诗中却不必无。诗中罗敷自言有夫,读者也宁信其有,方见得使君是找错对象,自讨没趣。使君不是五马出巡吗,而罗敷的夫婿出门则有上千的跟班,他骑大白马,随从都骑小黑马,更显得他的出众超群;夫婿官运亨通,十五岁作小吏,二十岁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四十已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即与使君同官,不多不少,刚刚比到,至于将来的前程只怕还更远大哩;使君的相貌不曾说,想必平平,而罗敷的夫婿特帅,皮肤白晰,是个美髯公,走起路来很有气派。“白马王子”哩,使君拿什么比他?还有一层没有说,那就是罗敷和夫婿关系很好,相亲相爱,容不得第三者插足哩。 《陌上桑》与秋胡故事比较,有人指出本诗把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成了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成了心爱的好丈夫。所言中肯。诗既保留了秋胡故事的道德主题,又特有人情味。坚贞在诗中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条,而是同美满爱情和幸福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中的太守虽然轻佻,但也并非大恶,诗人让他碰一鼻子灰,小小地受一次教训,也是恰到好处,这使全诗气氛轻松,富于喜剧性。 陌上桑无名氏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晳,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级大大小小的封建官吏,从皇帝、国君直到“衙内”、豪奴,利用权势,强占民女的无耻行径,真是历代不乏。广大人民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不畏强暴、敢于反抗这些恶棍、淫棍的妇女,就成了人们歌颂、赞美的对象。从战国初期的面对宋康王的淫威,坚守节操,跳台殉夫的韩凭妻(《搜神记》卷十一)到《红楼梦》中自刎而死的尤三姐,历代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坚贞节烈的妇女形象。不过,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大都是以悲剧角色出现的,而我们现在要讲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则以浓厚的喜剧色彩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美丽、坚贞、机智的少妇秦罗敷的形象。从美学意义来说,罗敷的形象既是独特的,又是有其代表性的。她是正义、智慧的乐观性格的代表,反映了正义战胜邪恶、美好战胜丑恶的愿望。因此,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陌上桑》塑造罗敷这个形象的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可以概括为铺陈夸张、烘托渲染八个字。这主要表现在诗歌的一、三两段(《陌上桑》共三解,即三段)。下面我们结合这两段诗的原文,对这个特点作一些具体分析。 第一段写罗敷之美。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红日初升,光芒四射,照进了主人公罗敷居住的小楼。罗敷虽然尚未露面,但是,那美好的清晨阳光,那被阳光照得通体明亮的小楼,已经使我们隐隐约约感到了主人公光彩照人的风姿和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初升的旭日来比喻女子的美貌,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曹植描写洛水女神:“其始进也,皓如初日照屋梁”(《洛神赋》);他又以美女自喻:“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女篇》);刘宋颜延之的《秋胡行》写秋胡之妻:“峻节贯秋霜,明艳侔朝日。”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但本诗开头这两句,不是直接以朝日来比喻罗敷之美,而是通过对罗敷居住环境的描写来暗喻罗敷之美。这比起那种直截了当的描写,手法更高明一些,因为它更耐咀嚼、有诗味。 接下去作者即通过对罗敷的用物和穿着的描写来渲染烘托罗敷之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二句写罗敷的劳动用品。丝在古代是比较贵重的物品,桂树则是有名的贵重香木,所以湘水女神所用的船桨是“桂棹”(《九歌·湘君》),月宫中所长的树是桂树(《淮南子》),甚至汉武帝宠爱的妃子李夫人死了,汉武帝作赋哀悼,也把她的死比作“桂枝落而销亡”(《太平御览》卷九五七)。采桑篮子的系带用青丝编成,篮子上的挂钩用桂枝制作,这样的用品是多么贵重!“头上倭堕髻”四句写罗敷的美丽。倭堕髻有人认为就是《后汉书·梁冀传》中提到的“堕马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发式;“明月珠”是一种极贵重的大珠;“绮”是一种比较贵的丝织品。《说文》:“绮,文缯也。”《太平御览》卷六九中引《汉书》曰:“班伯为侍中,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繻纨袴之间,非其好也。”王许子弟为当时有名的贵族子弟,用“绮繻纨袴”为贵族子弟的代名词,可见当时绮繻之贵,非常人可办。一般人是只能用“布”(麻布)来做衣服的。“头上倭堕髻”四句,是说罗敷的穿戴打扮华贵、美好。这样的劳动用具,这样的穿戴打扮,显然并不是罗敷的实际情况,而是作者的美化和夸张。作者的意图,是通过铺陈夸张罗敷的穿戴美和用品美,来渲染烘托她的人美。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同是东汉乐府诗的《羽林郎》描写一个不畏强暴、拒绝贵家豪奴调笑的卖酒胡姬:“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手法与目的均与《陌上桑》完全相同。 对主人公的穿戴、用品的夸张描写是一种正面烘托,“行者见罗敷”八句则进一步通过对周围各种人的动作、表情的描写,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正面烘托是较常见的手法,而这八句的侧面烘托则是本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独创。作者写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他们的动作、表情各不相同。“下担捋髭须的“行者”当是一个壮年人或中年人,那“捋髭须”的动作使读者感到他似乎是以兄长的身分在微笑着注视自己的小妹妹。“脱帽著帩头”的“少年”为罗敷的美所倾倒,下意识地想使自己也显得漂亮一些、潇洒一些,于是脱去了帽子,只戴着头巾,以引人注目。而“忘其犁”、“忘其锄”的农夫则在归家以后互相埋怨,因贪看罗敷而误了干活。通过这样一段铺陈夸张的描写,一方面烘托出了罗敷惊人的美貌,另一方面增强了全诗诙谐活泼的喜剧气氛。 第三段写罗敷夸夫,机智地挫败了太守的企图。 太守之所以敢于提出“宁可共载不”的无耻要求,无非是依仗自己的地位权势。因此,罗敷在严厉斥责太守“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以后,立即大力夸耀自己丈夫的权势以压倒对方,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罗敷不是直截了当地说自己的丈夫是个什么官,而是通过列队走在丈夫身后的“千余骑”人马,一下子把丈夫的显贵地位突现出来。“何用识夫婿”以下六句,又通过对所饰及佩剑的铺陈夸张,进一步烘托渲染丈夫的显贵。“十五府小史”四句,通过对丈夫不断迁升的仕历的铺陈叙述,来说明丈夫的飞黄腾达,未可限量,更吓得太守心惊肉跳,自悔孟浪。“为人洁白晳”至结尾六句,又进一步夸耀丈夫的仪表堂堂、容貌出众,而讽刺挖苦对方相貌委琐丑陋之意自在言外,使对方不能不自惭形秽,狼狈而逃。至此,一个美丽、坚贞、机智的少妇形象已完美地塑造成功,全诗也就在观众和读者的一片哄笑声中戛然而止。 这一段的铺陈夸张,烘托煊染与第一段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第一段的铺陈夸张、烘托渲染是要突出罗敷的美丽,这一段则是突出她的机智和她对太守的嘲弄。读者在罗敷那些夸张的铺陈叙述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得意的语气,可以想象出罗敷当时那种调皮、戏谑、嘲讽的神态。 陌上桑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怨情 下一篇:乌夜啼 → 诗词简介:
陌上桑 题解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①,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②,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③。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④。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⑤。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罗敷前置辞⑦:“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⑧。盈盈公府步⑨,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 ①倭堕髻:即“堕马髻”,其髻偏在一边,呈欲堕之状,是东汉时一种时兴的发式。 ②缃(xiāng):浅黄色。 ③捋(lǚ):用手顺着抚摩。髭:口上边的胡子。 ④著:显露。帩(qiào)头:同“绡头”,古人束发用的纱巾。 ⑤坐:因为。 ⑥姝:美女。 ⑦置辞:同“致辞”,答话。 ⑧礑礑(lián):鬓发疏长貌。 ⑨盈盈:行步轻盈貌。“公府步”、“府中趋”,古时所谓的“官步”。 赏读 诗中描绘了一个美丽、聪明、勇敢、善辩的女子形象。诗人把她的服饰作了渲染,再用侧面的描写烘托出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勇敢、善辩表现在她对那位使君对答的机警、幽默、严正和尖锐上,这充分显示了她的自重、自爱。 诗的开头侧重于描写罗敷的美貌,正面描写其服饰,然后用侧面描写其容貌之美,不遗余力加以铺排渲染,虽然夸张,但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接下来用与太守的问答侧重描写其美好品质,通过对话,使结构紧凑,又坚决干脆地显示其刚强不屈的性格。 罗敷形象鲜明突出,主要靠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作者采用虚实结合、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在叙述中使用生动对话为人物增光添彩,夸张与铺叙的艺术手法又使诗富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和诙谐的喜剧效果。因此,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②。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③。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④。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⑤。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⑥。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⑧。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⑨;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⑩。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11)。 使君遣吏往,问 “是谁家姝(12)? ”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13)。” “罗敷年几何? ” “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14): “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15), 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16)?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17), 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18), 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史(19), 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20), 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晳(21), 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22), 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23), 皆言夫婿殊(24)。” 这是汉乐府民歌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叙事诗。它通过采桑女子秦罗敷与荒淫无耻的封建权贵作斗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忠于爱情、不慕荣华、不畏权势、勇敢机智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邪恶势力,追求幸福爱情的愿望。为了刻画这一形象,作者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 据《宋书·乐志》可知,本篇共有“三解”。所谓“解”,即乐歌的段落。“一解”,就是一章。 第一章,由开始到“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极力描绘了罗敷美丽动人的外在形象。这一章,共二十句,是分作四个层次写的。前四句为第一层,通过交待女主人公的居室和姓名,巧妙地概括了她的俊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球的北回归线以北。因此,首句的 “日出东南隅”,当是仲春时节旭日东升的景象。第二句,着一 “照”字,把春日的阳光与 “秦氏楼” 联结在一起,描写了女主人公居室四周明媚鲜丽的光彩。这是以自然界的春光作参照,隐约映衬人的青春焕发。三、四句,则调换角度,先明确点出女主人公是一位“好女”,再以众人称道的美人作参照。“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本篇女主人公能以此 “自名”,自许不凡,清楚地表明,她与罗敷可以媲美,她就是人们理想的佳人。第二层,由 “罗敷喜蚕桑”以下四句组成,通过写罗敷的劳动和劳动器具,衬托了她的俊美。“喜蚕桑”三字,既交待了她是一位农家女子的身份,又写出了她热爱劳动的品德。采桑的地点在 “城南隅”,与首句的 “日出东南隅”方向一致。可见,她是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劳作的。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无论是静居“秦氏楼”中,还是采桑 “城南隅”,总有明媚的朝日与之相互辉映。不言而喻,她是一位走到哪里,哪里就闪光生辉的美女。她采桑的篮子,用青丝作系带,用桂枝作提钩。这精美、香洁的劳动器物,也衬托了她的俊雅标致,使人可以想见,当她提篮采桑时,举止之间流芳溢采的情景。第二层,由 “头上倭堕髻”等四句组成。作者用重笔铺陈描写了罗敷头部的装饰和身上的衣着。写头部装饰,从上写到下,先写她梳着时兴的发式,似堕非堕的发髻,侧在一边,再写她耳朵上戴着明光闪闪的宝珠。写服装,则由下身的黄绮裙写到上身的紫绮袄。如此回环运笔,铺排而不板滞,整饬而有变化,既突出了罗敷装束打扮的新奇华艳,又能显示她浑身上下溢荡的风采,给人造成这样的审美印象: 从头看到脚,风流向下抛,从脚看到头,风流向上流。第四层,即 “行者见罗敷”以下八句。前面三层,都是正面写罗敷,这一层则是从侧面写罗敷。作者以饶有情趣的生活细节,生动地描写了人们见到罗敷以后的各种失控行为。挑着行李担子的“行者”,一见到罗敷,却不由自主地驻足 “下担”,注目捋须; 青年小伙子见到罗敷,魂飞神扬,脱下帽子,重整发巾,故意卖弄风流,希望罗敷回眸一顾;耕地、锄地的人竟然忘记了手中的犁、锄,回到家中又互相埋怨耽误了农活,只是因为贪看罗敷的缘故。这些倾倒于罗敷的异常表现,极力渲染烘托了罗敷的美貌。 总之,第一章无论正面记叙,还是侧面用笔,都没有具体描写罗敷的容貌、身材。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以虚见实的写作方法,诱导读者驰骋想象,对审美对象进行 “再创作”,从而获得了笔墨之外的美感效果。所以,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赞说: “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偏无一言及其容貌; 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处著笔,诚妙手也。” 第二章,由 “使君从南来”到“罗敷自有夫”,以十分简洁的对话刻画了封建官僚荒淫无耻的丑恶形象,揭示了罗敷不慕富贵、坚贞不屈的内在美。众人为罗敷的美貌而倾倒,“从南来”的使君,见了罗敷,也立刻驻马停车。但是,他的言行与众人纯洁的爱美情趣截然相反。作者的措词,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写使君出行乘车驾驶着“五马”,旨在点明这位州一级长官的特权和威风; 写他在罗敷身旁“踟蹰”,使人可以想见这位好色之徒对罗敷垂涎欲滴,反复思谋诡计的情景。“遣吏往”三字,既写出了使君趾高气扬、动辄役使他人的官僚作风,又表明他已订好了诡计。小吏向罗敷转达使君的三句问话,便是诡计的逐步实施。先问罗敷的家世,是因为他要考虑对方是否可以欺侮以及用何种方法。当他从小吏的转告中得知罗敷是位普通农家女子时,色胆更大了。接着,又命令小吏追问罗敷的年龄。当他得知罗敷正值青春妙龄时,邪念进一步上升,再也不要小吏传话,径直走上前去“谢 (告诉)罗敷”,提出了“共载”的要求,欲以权势霸占农家良女。使君的这些言行,充分说明他是一位表面威严尊贵、内心肮脏卑劣的官僚。罗敷的回答,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小吏的转述,另一类则是她的直接对答。前者共四句: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表面看来是第一章三、四句的重复,实际作用却不相同。在第一章,它属作者的叙述之笔,旨在概括介绍罗敷的姓名、美貌; 在这里则含有罗敷的自述成分,表现了她光明正大,面对官吏盘问无所隐匿,为下面写她的敢于斗争作了铺垫。“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以豆蔻年华补充了第一章描写罗敷的青春美。后者虽然只有两句: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却是义正辞严,凛然不可侵犯。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特意在这两句答语之前写了她“前置辞”的行动,使人可以想见当使君提出“共载”的无理要求时,罗敷不堪凌辱,抢步上前,声色俱厉怒斥的情态。 第三章,由“东方千余骑”到“皆言夫婿殊”,通过对罗敷夸夫的铺陈夸张描写,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聪明机智。为了杜绝使君的淫邪念头,罗敷不只勇敢地进行了抗争,而且巧妙地运用了“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斗争策略,虚构了一个官爵显赫的夫婿,大加夸耀。她的夸辞,分为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众多随从和服饰的铺张渲染,显示夫婿官位显赫;二是通过对夫婿十五岁至四十岁不断升迁的官职的排比,说明了他才能出众;三是通过对夫婿长相的描写,表现了他容貌之美; 四是通过对夫婿行走神态的刻画,表明他的风度翩翩。正因为如此,所以“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在这里,作者虽然没有写使君听了罗敷夸耀夫婿之后的反应,读者却会理智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论官职,使君没有罗敷的夫婿高; 论才、貌、风度,使君更是自惭形秽。凭借权势想霸占良女的嚣张气焰被压倒了,他只能垂头丧气地在罗敷的嘲笑声中转车离去。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絲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鬚。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望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 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絲系马尾, 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 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 鬑鬑颇有鬚。 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本篇选自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相和曲》。它原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一首乐府民歌。有的题为《艳歌罗敷行》(《宋书·乐志》),有的即以首句为题(《玉台新泳》)。《陌上桑》是用《乐府诗集》上的题名。 《陌上桑》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民歌,不知作者何人,故题“无名氏”。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的乐府名篇。它以高超的喜剧艺术手法,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美貌“采桑女”机智地拒绝过路太守进行轻浮挑引的故事。诗篇既赞美了采桑女的坚贞品质和勇敢的反抗精神,又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与愚蠢,反映了东汉末叶社会上层统治者的荒淫与无耻。 全诗原分为三解。古代乐歌开头的引子,叫“艳”,结尾叫“趋”,而末章则曰“乱”(或指合唱为“乱”),其中的段落,则标为“解”,也就是“章”。 这三解,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描绘罗敷的外形美:俊俏的姿容。 第二部分(即第二、第三两章):刻划罗敷的心灵美:完美的品格。其中,一是描述罗敷同使君的挑引拒挑引的斗争,即污辱反污辱的斗争;一是纪录罗敷夸夫之辞——把反污辱斗争引上高潮。
下边详解各段(章)诗歌内容——
汉乐府语言,比较浅易畅晓,没有《诗经》、《楚辞》难读。故此篇采取边疏边析的方法进行讲释。 诗的开头,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起兴,引出了擅长于蚕桑的女主人公罗敷。这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口吻说的。这里的我,是“我们”的省略。作者就是通过“我们的”这个复数代词,把自己同自己赞颂的主人公联结在一起,传达了热烈的爱慕之情,从而使读者在接触作品之初,就有了一个美的感受。这是民歌工于“起调”的一种特色,往往引人入胜。 接下去,改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正式叙述故事情节。用“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这样四句诗对主人公的姓名、身份、特长等情况作了介绍。罗敷,古代作为美女之名。闻一多认为:不一定是专用美人之名,而是一般“习用之名”。她不但热爱劳动,而且善于养蚕,是一位勤快能干、令人钦敬的“养蚕能手”。你看,太阳刚从地平线那边升起,春寒还笼罩着大地的早晨,她已经挎着篮子,在城南的桑地采桑了。这就一下子将读者带人诗的意境中去。 接着,作者以夸张手法,浓重笔墨,具体描绘罗敷的采桑用具和身上的装饰:“青絲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是说,罗敷用青色丝绳作桑篮上的络绳,用丹桂条枝充当桑篮的提柄。这说的是工具,而她的装束又是怎样呢?是一头乌亮黑发梳成时新的“堕马髻”(即让发髻偏在一边,呈欲堕之状。据说是当时长安街上最时髦的发式。);耳朵还挂着闪光的宝珠子(可能是西域大秦国进口的);下半身系着用花绫裁制的浅黄色的裙子。缃,浅黄色或杏黄色,实际是指叶子初生之色。绮,有花纹的绫。而其上身又怎样呢?是着上了一件紫色绫罗的短袄。这样一种装束打扮,既素雅又妍丽,确是一位落落大方而又很标致的古代妇女。 但是,对于罗敷的容颜却不着一字,到底她是个什么长相啊?作者没作直写。这不是作者脱漏了人物肖像描绘了吗?不是的,而是作者用了一种既真实又脱俗的十分高超的艺术手法——即烘托法。诗中用了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等一大批亲睹者的感受来描绘罗敷的美丽容貌。这班人一见到罗敷,就为其美貌所倾倒了——你看:过路的人见到罗敷,不由自主地放下担子,摸着胡子凝视着;小伙子看到罗敷,情不自禁地脱下帽子,露出帩头(即用纱巾束发的“帩头”),手摇帽子任情地欣赏罗敷的美貌;耕地的人看着罗敷,忘了耕地,锄地者,也停下来而柱着锄头,只顾打量罗敷,还说不定口涎也流了出来。他们回家之后,还因贪看了美女罗敷,而发生了家庭纠纷。这个“纠纷”的原因,可能是夫嫌妻丑,也可能其妇有了醋意,还可能延迟返家耽误了吃饭或者别的什么(不可理解得太死,文艺作品本来就允许发挥各自的合理想象的)。但“朱编读本”的注解有待商榷,说“耕者、锄者归来彼此抱怨,只是因为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有所不妥。因为汉代的生产,是分散的个体劳动而不是集体劳动,况且行者、少年,本来就是过路的人,彼此并无利害关系。 这段文字就是描绘罗敷的外貌美。在这里,虽然用的是侧面描写手法,但它达到了烘云托月、酣畅淋漓的程度。于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美丽形象就活灵活现地映人读者的眼帘,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心板上。 仅有外貌的成功描绘,还不足以显示罗敷的优美性格。因此,作者又不惜其笔墨,用了全诗三分之二的篇幅,重墨浓彩地从正面刻划罗敷的完美品格。
这是诗篇第二部分的头一层意思。下边,请看诗歌的原文——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在这段的最后两句,其标点要改一改(据朱编读本):“使君谢罗敷,”这一句应在引号之外,因是第三者的叙述,不是使君之吏的话,当然也不是使君的话。并把“,”号改为“:”号,即使君亲自下车向罗敷问话。这样,才可以让反面主角亲自出场露面。在这章的后边还有四句—— 罗敷前置辞: “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在这段文字中,有几处容易误解或引起争议之处,先作如下解说—— 使君,一般对太守或刺史的称呼。最早见于《后汉书·寇恂传》:“使君建节建命,以临四方。”这里,是对奉命出使者的尊称。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则用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五马,据《宋书·礼志》云:古代诸侯驾车用五匹马。汉代太守也用五匹马,因太守为一郡之长,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故亦用五马驾车。 好女,即美女。这里的“好”与“姝”同义,是美好的意思,并非好坏之“好”。不过“姝”,有时也称男子,不限于女子。 共载不,载,此指乘车;共载,共同坐一辆车,含有“共同登车”之意,是“嫁与使君”的含蓄说法。这里的“不”,同“否”,古音的“不”,又读作“Fǒu”。《汉书·于定国传》:“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而救其已然不。” 一何,即与“何其”同义,一说,一何,即“何”,“一”为语助。此词在古乐府与古诗中常见,一般都依前者,后者亦通。 这里的头两句是说,驾着五马拉引的官车从南方来的使君,不是一般的官吏,而是汉代一郡之长的刺史(或太守)一类的大官,地位很高,相当于先秦的诸侯王,出门常套五匹高头大马的车子。“五马立踟蹰”,这里不去写人而写“马”,是别具匠心的。通过写马,既巧妙地显出使君的地位声势和威仪,同时,也给读者传递了高坐车上的使君在内心萌发的邪恶念头。正在奔驰的五马为什么突然徘徊不前了呢?因为马是由人主宰的。果然,这个使君怀着鬼胎停车之后,急忙派遣仆人去了解“采桑女”的情况。这就是“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的意思。接下去五句即主仆之间的问答。仆从奉命去打听回来后告诉主人:“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这个采桑美女是秦家的,她的本名叫“罗敷”。使群迫不及待地欲知道:“罗敷年几何?”她多大年龄啦?仆人进一步了解后回禀说:二十还不到,十五略微出头(这里的“颇”,作“略”解)。这话之言外之音是:这个女子正当青春妙龄。使君听后竟然得意忘形,连忙下车,专到罗敷跟前亲自询问她:“宁可共载不,”(这里的“不”,读“否”)意思是可不可以同他一块乘车,跟他回家当姨太太?使君原以为凭着自己的地位、权势,满可以令这个“农家女”欣羡与折服的。于是,“色”令智昏地不顾官老爷的威仪,亲自下车提出这个无耻的要求。可是,万万没料到自己会碰一鼻子灰。罗敷面对使君提出“共载”的无理要求,果敢而严肃地上前陈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话语虽只三句,却是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它给使君当头一捧,喝令这个好色之徒,头脑放清醒一点:“您这个使君怎么如此愚蠢! 您有您的妻子,我有我的丈夫。”请注意,这里的“使君”和“罗敷”,原为名词,此用作了代词,是“你使君”、“我罗敷”的省略。 罗敷这个问答,是挺有力量的。它很好地表现了不甘受辱,鄙视权势的高贵品质,刻划了罗敷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即:既大胆泼辣,又不鲁莽陈词,语言具有雄辩性和巨大慑服力量。 诗篇行至这第二章,出现了使君、吏和罗敷三个人物,前二人,从正面勾勒其形象,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或者说,可暂告一段落。比如“使君”好色;“吏”的耍贫嘴——白鼻头。但是,罗敷的高大完美的形象,还未最后完成。其实,她的受侮辱、受损害的危险远未过去。于是,在随着故事的继续发展,她的性格也进一步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诗歌把罗敷反污辱的斗争推向高潮,即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意思。 请看原诗——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絲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直 (值) 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这一段从头至尾,全是罗敷的话,是夸夫之辞。开头提到的夫婿,就是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骊驹,深黑色的小马(两岁之马,叫“驹”)。鹿卢剑,即辘轳剑,是古时的一种把长剑柄用玉石做成鹿卢(井上汲水滑轮)的样子,以便把握。小史,古代官名。在周代是一种“掌帮国之志和贵族世系”的“春官”;到汉代才成为对一般小吏的称呼。侍中郎,官名,秦代始置,汉代沿置。这是“加官”,即在原官之上特加的荣衔,只有兼任此种官职的人,才得以侍从皇帝左右。《汉书·百官公卿表》云:“侍中,入侍天子,故曰侍中”,其来历就是这样。朝大夫,即朝廷的“大夫”。在汉代,这是中央一级的大官。专城居,这不是官衔,是一种代称。“专”,独占的意思,“擅”也,即位居一城之主,如太守或刺史一类的地方长官。古时,也有叫“太守”为“专城”的。 在第二章的末尾写了罗敷以严辞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但是,问题远远没有解决。罗敷懂得:封建官僚们一般都有小官怕大官、远臣怕近臣、地方官怕京官的病态心理。所以,她就用了“夸夫”妙计来降服对方。最后这段全由罗敷“夸夫”的文字,一说到底,气势磅礴。她在使君面前尽情地夸耀自己丈夫的显赫地位和出众风度。虽然没有一句直接冒犯使君的话,但言外之意,对丈夫的夸耀,也就是对使君的蔑视和鞭挞,这一大段有四层意思—— 第一、就“马”说起,从“威势”上夸夫 罗敷针对使君那“五马”的架势,也首先从“马”开头:“东方千余骑,夫婿在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她说自己丈夫每乘马出门,总有千余人的属僚和差役前呼后拥地跟随着,别人骑的是小黑马,我丈夫跨着高头大白马,走在最前列(所说上头,是指前列)。罗敷首先用这样夸耀丈夫凛凛威势来比垮使君。 第二、紧接着又从“富贵”方面夸夫 她说:“青絲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罗敷说自己丈夫那匹白马,尾巴上系着青絲,头上戴着黄金的马络套;丈夫身上佩带的是宝石镶柄的特制宝剑,非常非常珍贵。千万余,并非确数,极言其贵重而已。这样的豪华和富贵,分明又比使君高出一筹。 第三、进一步从“官职频升”方面夸夫 罗敷紧紧抓住“小官怕大官、地方官怕京官”的心理特点,历数自己丈夫官职的升迁:“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说自己丈夫少年入仕,步步高升:二十岁就当了朝廷里的“大夫”,到了三十岁更荣升为经常出入宫禁,侍奉皇帝的“侍中郎”,如今只是四十来岁,却已据有一个郡城,执掌一方的太守了。言下之意,日后的发展,更是鹏程万里,不可限量。这样,就从现在和未来两个角度,有力地打击了使君。 第四、最后,还从“仪表”、“风度”上加以夸夫,求得彻底压垮使君 罗敷说:“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鬚;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经她这样活灵活现地对自己丈夫的描写,一个品貌俊美、风雅大度、白面长髯的古代美男子形象,立即呈现在太守面前,并使其似乎看到:他正在官府里踱着方步,舒泰自如,俨然一副京官气派。在众官中,无不夸丈夫才貌秀异出众。 对这几句为什么作这样演绎?这里有几个很重要的词语,需作补充说明: 鬑鬑(lián连连):朱编“读本”注曰:“鬓发稀疏貌。”这也是《辞海》的解说,其他一些注本也有采纳此说的,但余冠英和《古汉语常用字典》都作:“须发长的样子”解。再考《说文》,曰:“力兼切,长貌;‘鬑’,通‘鬋’,下垂之鬓发。”在这里,笔者采用了后一说,因为我国古代以“白面长髯”为男性美的标准。与此相应,这里的“颇”不解作“略微”,而应是“很”的意思。 公府步:即三公之府,曰“公府”。据汉制,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此泛指官府。“公府步”,犹言官步、方步之类。 冉冉与盈盈:均是说,举止舒泰、节度缓慢,是属于贵人的步法与风度。古有云:“尊贵者行迟,卑贱者行速”。古时有个县令叫孫堪,去谒见府太守,就因为他“趋步迟缓”而受斥责,说他“越礼”。 诗篇随着罗敷夸夫完毕,故事也就结束了。把使君和仆人们如何理屈辞穷,无以答对,窘态毕露而最后夹着尾巴狼狈而走的情景,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想象。这种“含有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写法,使民歌的诗味特别隽永深长,想味无穷。
在上边的讲解中,已作较细的分析,在下边,着重说说这样三个问题:
无疑的这首乐府民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属于上乘之作。但对其主人公的身分及其所带来的题旨问题,在前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不少的争论。一般都认为《陌上桑》的女主人公罗敷,既是“采桑女”,当然是劳动者身份。也有人说她是一位有财有势的“贵夫人”,其根据有三:一是装束华贵,非劳动妇女衣着;二是,其夫经商势盛,她当为“贵夫人”;三是,谈吐高雅,善于应对。反驳的理由,也有三条:第一、诗篇早已言明主人公是“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采桑女;第二、从思想感情上也看出她当为劳动人民中之一员;第三、“夸夫”部分,只是“以权势反权势”的手段,并非实有其夫。由于主人公之身分关系到诗作的主旨,是应当首先弄明白的。 明确了身分以后,题旨也随之突显了出来。即:反映当时劳动人民抗权势,反侮辱的斗争。诗篇通过采桑女同使君面对面斗争,让人物自己出场,热烈歌颂了一位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和坚贞的古代劳动女性形象。这是一出喜剧,洋溢着乐观精神,让故事在充满快感中结束。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东汉末叶的黑暗现实,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灵魂和罪恶行径。这正是如东汉班固所说的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现实主义杰作,具有很大的普遍意义,人物、事件均有很高的典型性。
汉乐府民歌有一个共同特色:叙事性特别显著(比之于《诗经》及《楚辞》),又不忘抒情,把叙事、抒情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陌上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具有巧妙的构思,同时调动了众多的艺术手法为表现主题服务。除了上述的“三结合”表达方式之外,在具体技巧上,还有如下几点是很引人注目的。 第一、在写法上虚实并举,正面刻划与侧面烘托结合。这里,特别值得注意是它的“虚写”。比如: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不作口眼鼻子的实描;写太守的“五马立踟蹰”,而不写其内心活动;故事煞尾留有“余韵”;让读者发挥想象,各自体味。这样,就取得了意外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写虚效实。 第二、在抒情中重视描写,在描写中不忘抒情。关于罗敷的打扮,就很具代表性:它既是情节描写,又是抒情因素,更是地道的肖像素描。还有那“捋髭须”、“著峭头”、“洁白皙”、“公府步”和“髯髯须”等等的细节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为故事大大增色。 第三、修辞上的夸张和对话运用。诗篇在修辞上进行了夸张、铺陈、衬托和对话的综合运用,取得很强的艺术效果。罗敷与使君对话和主仆对话,如闻其声,如观其色;还有“来归相怨怒”、“黄金络马头”、“可直千万余”和整个“夸夫”部分,都使形象更鲜明、情节更生趣,而且颇具幽默感。
我国之叙事诗,是由民间诗歌开创和发展起来的。在民歌中,即使是抒情诗(从总体上说),也往往会利用叙事方式来达到抒情目的。《诗经》中的若干历史记实诗,如《生民》、《公刘》和《緜》等,虽然已初具叙事诗规模,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叙事诗,一直到了两汉乐府歌辞,才产生了杂言或五言的叙事诗。《陌上桑》正是一篇五言的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其结构、技巧等,均已达到了民间叙事诗歌的成熟阶段。在汉乐府中,除了长篇叙事名诗《焦仲卿妻并序》之外,还有不少同类特色的乐府诗《上山采蘼芜》、《相逢行》、《陇西行》和《艳歌行》等。它们都是以妇女为主人公题材的诗,而且若干还是纺织能手及其他能人。但是,它们都没有如《陌上桑》那样,把各种特色集中于一个妇女身上来写,也未具此诗那样的完整而成熟的叙事诗形式。 陌上桑【题 解】 《陌上桑》是东汉时期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首乐府诗歌,最早见于梁代沈约所著的《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本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的题名《陌上桑》,并将之归入《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内。“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正是在此引起了一连串戏剧性的情节:一位名叫秦罗敷的美女在城南隅采桑,人们见了她都爱慕不已,正逢一个“使君”经过,想要调戏罗敷,遭到了罗敷的断然拒绝。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它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戏妻”的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有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居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情人),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陌上桑》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成了过路的恶太守,另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并将故事从悲剧的结局转化为喜剧的结局。 本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段,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 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处,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也奠定了全诗流光溢彩的美好气氛。随后,罗敷正式登场。她所携带的精美器物,她所做的时尚打扮,都是那么鲜艳、明丽而动人,又暗示了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而对罗敷的身体、面目之美,作者却笔锋一荡,转向描写周围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手捋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小伙子们却沉不住气了,纷纷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等等。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既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又使得场面、气氛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从虚处落笔,巧妙地表现了罗敷那不可描摹的完美。 第二段是一个过渡段,方便情节充分展开,并使矛盾冲突有了一个酝酿的过程。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的使君见了美丽的罗敷却不甘心只远远观望,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从而使故事自然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出言调戏:“宁可共载不?” 第三段情节更富有喜剧色彩。罗敷“使君一何愚!”的回答对使君犹如当头一棒。罗敷断然拒绝使君的求爱以后,开始转入对丈夫的夸耀,她从丈夫的打扮之豪华讲到身份之高贵,从相貌之英俊讲到风度之翩翩,极尽夸张之能事。作者的意图,在于让罗敷说得高兴,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可以想象,当一心以为艳遇之将至的使君不仅受到罗敷的严词拒绝,还要听罗敷夸耀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自己,他该是如何的狼狈!这篇作品以浪漫性的描写开始,以诙谐性的喜剧结束,所以得到人们的普遍欣赏,而罗敷的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坚贞、纯洁、幸福,也寄托着许多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 《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后不少人模拟此诗写作。 陌上桑日出东南隅〔2〕,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3〕,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4〕,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5〕,桂枝为笼钩〔6〕。头上倭堕髻〔7〕,耳中明月珠〔8〕。缃绮为下裙〔9〕,紫绮为上襦〔10〕。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鬚〔11〕;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12〕。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3〕。 使君从南来〔14〕,五马立踟蹰〔15〕。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16〕?“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17〕“罗敷年几何?”〔18〕“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馀。”〔19〕“使君谢罗敷〔20〕,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21〕:“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22〕。何用识夫婿〔23〕,白马从骊驹〔24〕。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25〕,可直千万馀〔26〕。十五府小吏〔27〕,二十朝大夫〔28〕。三十侍中郎〔29〕,四十专城居〔30〕。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鬚〔31〕。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32〕。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33〕。” 〔1〕本篇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相和曲》。《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詠》题为《日出东南隅行》。陌上桑:犹言路边的桑林。 〔2〕隅:方。 〔3〕好女:美女。 〔4〕蚕桑:指养蚕采桑,是以名词作动词用。 〔5〕青丝:青色丝绳。笼:竹篮。系:篮上的络绳。 〔6〕笼钩:竹篮提柄。 〔7〕倭堕髻:发髻偏在一边,呈欲堕之状,是当时流行的发型。 〔8〕明月珠:宝珠名。 〔9〕缃:浅黄色,一作杏黄色。绮:有花纹的绫。 〔10〕襦:短袄。 〔11〕捋(lu):顺摩。 〔12〕帩(qiao)头:即绡头,包头发的纱巾。 〔13〕坐:因为。 〔14〕使君:东汉时对太守、刺史的称呼。 〔15〕五马:汉太守地位相当古之诸侯,故用五匹马驾车。踟蹰:徘徊不前。 〔16〕姝:美丽,这里指美女。 〔17〕“秦氏”二句:罗敷答辞。 〔18〕几何:多少。 〔19〕“二十”二句:吏人问罗敷后回复太守之语。 〔20〕谢:问。 〔21〕置辞:致辞。 〔22〕居上头:居于前列。 〔23〕用:以。 〔24〕骊驹:深黑色小马。 〔25〕鹿卢:通常写作辘轳,这里指剑柄用玉作成辘轳型。 〔26〕直:同“值”。 〔27〕府小吏:太守府中的小吏。 〔28〕朝大夫:朝廷上大夫的官职。 〔29〕侍中郎:皇帝侍从官。 〔30〕专城居:一城之主,如太守、刺史之类。 〔31〕鬑鬑(lian):胡须稀疏的样子。 〔32〕盈盈、冉冉:舒缓的样子。 〔33〕殊:出众。 这首诗描写采桑女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属于传统的桑林文学题材。在此之前,《诗经》中的桑林文学表现了对异性的热烈向往,而汉代的秋胡戏妻故事则表现了男女大防不可逾越的礼教观念。《陌上桑》是对上述两类桑林文学主题的融合,它一方面歌颂了罗敷绝世的美,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罗敷的贞节。诗中衬托手法的成功运用历来为人所称道。而艳丽鲜明的色彩、行云流水般的诗句和活泼的喜剧情调,则典型地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陌上桑陌上桑为古乐府的曲调,古乐府歌曾有歌颂采桑女子罗敷对爱情忠贞,不为金钱、权势所动,揶揄了过路求爱的刺使官,成为千古绝唱。本篇也是描写采桑女子的,但描写的重点是她的劳动生活与心情,从生活的侧面歌颂男耕女织的社会理想及其劳动的美德。 诗的第一句展示一幅广阔无垠而光明灿烂的大世界,红日东升,驱除黑暗,宇宙重光,进而推出秦楼这一闺阁女子的住处。一个“明”字,既写整个世界,又点秦楼女因明而早起。接着写秦楼女推窗看天,察觉柳条低垂,桑叶托露,晶莹可爱,把朝阳与春天暗合在一起,自然暗示出万物的生机,高扬向上,景色如画,美不胜收,衬托着秦楼女子春心荡漾,化于美景之中,女子美的情思昭昭可见。 第三句一转,挑出蚕的饥饿,女子为此而心急如焚,不能及时出外采桑。一句诗转出女子的劳动身份,热爱蚕业,以养蚕为生,把生命与感情全倾注于蚕事上,息息相关。劳动妇女的美德含蕴在“心自急”的感情活动中。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结句勾勒女子梳妆不成的动作而作结,说明此女子无心梳妆,急于外出,采桑喂蚕。这种形象结尾,诗味足,含蕴深,令人百思不厌。 陌上桑 291 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汉乐府《相如曲》篇名。是汉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作品内容写一太守在路上调戏采桑女子罗敷,遭到拒绝的故事。诗中穿插对话,形象鲜明,描写也很生动。 ☚ 汉代民歌 孔雀东南飞 ☛ 《陌上桑》mo shang sangMulberry Up the Lane→曹操 (Cao Cao) 陌上桑汉乐府相和歌辞。一名《日出东南隅行》,一作《艳歌行》,一作《采桑》,一作《艳歌罗敷行》。《古今乐录》曰:“《陌上桑》歌瑟调。古辞《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篇》。”崔豹《古今注》曰:“《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乐府解题》曰:“古辞言罗敷采桑,为使君所邀,盛夸其夫婿为侍中郎以拒之。”二说不同,以后说较切题。此诗是汉乐府民歌中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描写了采桑女子罗敷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原诗分为三解。“解”是乐歌配乐演奏的音乐段落,“一解”就是音乐的一章,而非内容的段落划分。全诗调动各种艺术手段,集中笔墨,刻划了一个聪慧美丽勇敢坚贞的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诗的前半部写罗敷的容貌美。容貌是实的,是看得见的,但作者实者虚之,写容貌美处处从虚处着笔:不直言貌美。作者先写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次写采桑的器物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再写服饰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再写路人的惊羡:“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的后半部写罗敷的人格美。一个人的品格是看不见的,但作者虚者实之,写人格美处处从实处着眼。使君一见罗敷,立即为她的貌美所惊呆,就提出“共载”的要求。罗敷撇开小吏,走向前去亲自向“使君”置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义正辞严,接下来以大篇篇幅盛赞自己的夫君,未必是炫耀,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一种制敌手段。“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你一个小小使君又何在话下。沈德潜说:“末段盛夸夫婿,若有章法,若无章法,是古人入神处。”虚处着美,能扩大美的内涵,富有生发性;实处落墨,鲜明生动,真实感人。在统一中求变化,有变化而能和谐,因此这首诗是美的。此外,诗中多处铺排夸张,文辞飞动,酣畅淋漓,汪洋恣肆,具有动人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