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望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望道1891—1977

浙江义乌人
中共党员,民盟成员。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者,语言学家、教育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陈望道文集》,译有《社会意识学大纲》等。
原名:陈融
字:参一(一作原名)、任重
笔名:一介、不齐、仁子、龙贡公、平沙、东阜、记者、任重、华铭、齐明、毕铭、佛突、张华、陈佛突、陈晓风、陈雪帆、欧阳山、春华、春华女士、南、南山、南齐明、顾阳山、晓、晓仁子、晓风、望道、雪帆、焦风、道、瑰琦、薛凡、V.D.
别名:一个义乌人、陈晓凡

陈望道

春风夏雨四十年——回忆陈望道先生
陈望道同志追悼会在上海举行
倪海曙知识出版社1982年10月版98页
人民日报1977年11月6日
五四时期的陈望道邓明以人民日报1979年5月9日,五四运动回忆
录(续)第274页,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
61辑第138页
记与陈望道先生会晤
陈望道与“一师风潮”
吃惊之余(回忆陈望道先生两件事)
二个钟头的会见
太白编者陈望道
修辞学者陈望道
陈望道同志的治学特点
臧克家
华洛
李尔
陌人
易希濂
李立明
复旦大学语言研究
解放日报1981年11月15日
杭州日报1982年10月31日
人民政协报1983年4月6日
每月小品1935年1卷1期
读书顾问1935年1卷4期
*南北极1976年71期
复旦学报1979年1期
陈望道与《新青年》——读陈望道同志“五四”时
期的四封信
鲁彦生复旦学报1979年3期
陈望道(1890—1977)关国煊*传记文学1979年35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4册第293页
陈望道同志传略邓明以 陈光磊学术月刊1979年8期,中国现代社会科学
家传略第1辑第210页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
宗廷虎书林1980年1期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3期
关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活动的回忆——陈
望道同志生前谈话录
宁树藩等整理复旦学报1980年3期
鲁迅与陈望道
陈望道和中国文法学
陈望道和中国修辞学
陈望道传略
张又君
杜高印等
宗廷虎
邓明以
西湖1980年3期
语文论丛1981年1辑
语文论丛1981年1辑
文献1981年8期,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
3辑第113页,复旦大学志第1卷第284
陈望道与大江书铺
实事求是 谨严治学
陈望道小传
注重汉语文实际的榜样
陈望道和刘大白
邓明以
李熙宗等
易蒲
杜皋
易蒲
出版史料1982年1辑
修辞学习1982年1期
修辞学习1982年1期
修辞学习1982年2期
修辞学习1982年2期

忘不却的纪念
陈望道与新闻教育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中国语言学的方法论探索——陈望道文法革新
思想述评
陈伯吹
徐培汀
冯恩
申小龙
修辞学习1982年2期
新闻大学1982年4期
人物1983年3期
复旦学报1984年1期
感怀望道先生
陈望道与复旦大学
吴强
邓明以
修辞学习1984年3期
复旦教育1985年1期
陈望道教授
陈望道
陈望道
文华
方雪纯等
邓明以
人物杂志三年选集第108页
*中共人名录第409页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5卷第295页,中华民
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0辑第31
页,民国人物传第4卷第288页
陈望道(1890—1977)
陈望道
陈望道(二则)
陈望道(附陈望道语言学论著目录)
陈望道
新闻界名人介绍:陈望道(1890—1977)
张敏孝
李立明
英良
董树人
邓明义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76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353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51页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1分册第18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3卷第28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68页
陈望道
陈望道
义乌多文人(陈望道)
前四金刚——陈望道
《太白》社与陈望道
忆望道老师
陈望道同志传略
阿英
颖子
王煊城
曹聚仁
曹聚仁
夏征农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0页
*中国新学术人物志第5页
两浙江水历史人物第91页
我与我的世界第130页
我与我的世界第454页
陈望道文集第1卷第7页
陈望道文集第1卷第11页
陈望道
鲁迅与陈望道
魏桥等
马蹄疾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181页
*鲁迅与浙江作家第69页

陈望道

陈望道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复旦大学语言文学
研究所编
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234页
陈望道传
鲁迅与陈望道
陈望道同志传略
陈望道的文艺修辞思想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者——陈望道
不绝如缕的思念——忆陈望道老师
陈望道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和贡献
“左联”时期的陈望道
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陈望道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陈望道(1891—1977)
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杰出的教育家和语言
学家陈望道诞生100周年
邓明以
张又君
邓明以等
张德明
邓明以
王 火
朱顺佐
王向民等
邓明以 张 俊
金普森
张德龙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26页
人民政协报1986年10月31日
学术月刊1979年8期
修辞学习1987年5期
复旦学报1987年6期
人物1989年2期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9年3期
百科知识1989年7期
复旦学报1991年1期
浙江学刊1991年4期
上海高等教育系统教授录第91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2)第265页
20世纪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
(1891—1977)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2页
陈望道(1890—1977)
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
修辞学的一代宗师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
陈望道(1891—1977)
纪念陈望道先生及其《修辞学发轫》出版五十周
汪 新主编
邓明以
范济国
傅德华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吴文祺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200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28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02页
旧上海风云人物(二集)第306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96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553页
《修辞学发轫》与中国修辞学第1页
陈望道(1890—1977)京 声 溪 泉新中国名人录第34页

陈望道王增藩主编复旦大学教授录第551页
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

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陈参一。浙江义乌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从事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列主义。次年翻译出版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同时参加共产主义小组,任《新青年》编辑。1923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发表《日本文坛最近状况》《文艺上的自然主义》等。1934年主编《太白》半月刊,注重杂文创作,并参加左翼文学运动。曾与鲁迅等发起“大众语运动”,提倡“手头字”。抗战后,成为文化界救亡协会的负责人之一。所写杂文说理透彻,文字质朴,均收入《望道文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校长。著作有《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艺术简论》《文学及艺术之技术的革命》《中国文法研究》等。有《陈望道全集》。

☚ 李定夷   杨振声 ☛
陈望道

陈望道1890.12.9—1977.10.29

原名陈参一,别号雪帆,笔名有南山、龙贡公、晓风等。浙江义乌人。1915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中央大学法科。1919年回国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员,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列主义。1920年翻译出版我国第一个译本《共产党宣言》,同年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任《新青年》编辑。1923—1927年在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任教务长。1934年主编《太白》半月刊。抗战期间随复旦大学内迁入川,抗战胜利随校返沪。建国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望道文辑》(读者书房,1936年6月初版),分“语言、文学”和“杂论”两辑。不少未入辑的杂文等收入建国后出版的《陈望道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0月版)。如《我想》( 1920年11月)提出“要得到‘人类平等,还须另给一点注意在第四阶级女人运动,就是劳动者对资本家的运动上面。”把妇女运动同社会解放联系起来。《谈新文化运动》( 1923年8月)简明地回答了新文化运动的含义和目的。《<龙山梦痕>序》赞赏王世颖、徐蔚南的散文集《龙山梦痕》“有文有诗有画”,用“灵妙轻快的笔墨,写我灵肉眷恋的龙山。”《关于胡适批判》( 1933年8月)指出当时批判胡适的重要性。这些杂文内容广泛,说理透彻,文字朴实。陈望道还著有《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艺术简论》等。

☚ 陈独秀   陈醉云 ☛

陈望道1890—1977年

原名陈参。曾用名陈佛突。 笔名晓风、 南山。 现代著名修辞学家、 语法学家、 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创始人。 曾就读于浙江义乌绣湖小学、 金华中学、 之江大学等。 1915—1919年赴日留学。 1919年回国后, 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校长、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辞海》主编等职。在任教的同时, 陈望道还积极倡导语文革新, 推行白话文, 先后组织发起了 “大众语运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成立了 “上海语文学会”、“上海语文教育学会”、“中国语文学会”,后又建立了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 亲自指导文法、 修辞的研究。 陈望道研究文法、 修辞, 都是从实际出发, 努力探索并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新体系, 发表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论著。 如 《作文法讲义》 (1922年)、 《修辞学发凡》 (1932年)、 《文法简论》 (1978年) 等。 另外, 还撰写了语文方面的论文100篇, 现已收入《陈望道语文论集》。有关修辞的文章则全部收入 《陈望道修辞论集》。

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

原名参一、融,曾用名佛突、雪帆、晓风、任重、张华、南山、齐明等。浙江省义乌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文学、哲学、法学,并获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员、《新青年》编辑、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1949年后,历任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上海市语文学会会长、《中国语文》编委等职。他一生致力于语言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在语法研究和修辞学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在语法研究方面,著有《论现代汉语中的单位和单位词》、《汉语提带复合谓语的探讨》、《文法简论》三部专著及论文多篇。1938年在他所主编的《语文周刊》上发起了一场中国文法革新的大讨论。在这次讨论中,他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从方法上批判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西方文法的错误,认为自《马氏文通》以来的语法研究上的模仿时期已经基本结束,缔造时期已经开始; 并提出了许多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鉴外来新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和谨严的态度建立中国文法体系的建设性意见。根据汉语的特点,他首先提出了用功能的观点来研究汉语语法的见解,并对功能的观点作了全面的阐发,为当时的语法研究开拓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此外,他还对语文的标记性质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我国古代学者的语文标记论,并吸收了索绪尔注重语言符号之间关系研究的合理因素,对汉语语法理论的建立和汉语语法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晚年在病榻上写成的《文法简论》一书,是他几十年汉语语法研究的结晶。书中合动词、形容词为一类,首创“提带复合谓语”这一概念。全书篇幅不长,但创见极多,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著作。他一生治学严谨,重视立场、观点、方法,尊重客观事实,富有创新精神,为后人之楷模。有文集行于世。参见 “文法简论”。

☚ 金兆梓   黎锦熙 ☛
陈望道

066 陈望道1890—1977

学者、语言学家。浙江义乌人。1919年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时即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列主义的活动。1920年春,翻译出版了第一个中译本的《共产党宣言》。同年参与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32年出版所著《修辞学发凡》,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开拓了新里程。

☚ 李达   刘半农 ☛

陈望道

185 陈望道1890—1977

语文学家。名参一。浙江义乌人。幼读私塾,1915 (一说1912)年赴日本留学。先入早稻田大学攻法科,后转入东洋大学改习文科。1919年5月获法学士学位回国,任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语文教员,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1920年应陈独秀之邀,到上海编辑《新青年》,又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并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工作。此后,在大学任教。先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等。教务之余,悉心探讨修辞学,积10余年之功,于1932年完成“网罗万有条例分明”的修辞学巨著《修辞学发凡》。1934年6月,与陈子展、胡愈之、叶圣陶、沈雁冰等发起“大众语运动”,主张以群众语言为基础的大众语,反对文言文,并创办《太白》半月刊付诸实践。1938年后积极提倡拉丁化新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辞海》编委会主编等。著作还有《文法简论》、《中国文法革新论丛》等,有4卷本《陈望道文集》行世。

☚ 黎锦熙   赵元任 ☛
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Chen Wangdao

语言学家、教育家。浙江义乌人。18岁考入金华中学。1915年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回国,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语文课教员,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0年春,应陈独秀邀请到上海编辑《新青年》杂志,并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CY(即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出版他翻译的第一个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之后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妇女评论》主编、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教务长、代理校务主任等职。在宣传革命的同时,他积极投身文化教育,1920年9月起,他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并担任中文系主任,如《标点之革新》、《作文法讲义》等。后者科学地说明了文章的构造体制和美质,在当时的作文法著作中,独具特点,很有影响。1932年,他又写成《修辞学发凡》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今语文的修辞专著。1934年9月,在鲁迅支持下创办《太白》半月刊。1938年,他发起和组织了“上海语文学会”、“上海语文教育学会”等进步语文团体,在上海战时语文运动中是主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1943年,他编辑出版的《中国文法革新论丛》,为汉语文法史提供了一部有价值的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筹建了复旦大学文法、修辞、逻辑研究室(后改名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1961年以后,他担任修订《辞海》的总主编,1965年成书时,他为书名题字。1977年在病中完成了《文法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现有《陈望道文集》一书可供学习研究。

☚ 夏丐尊   陶行知 ☛

陈望道

认为美是客观的,“只是自然人体艺术上具体的东西”,是可以为人的感官和心灵所感知的。区分了美的种类、美的内容(自然和人生)和形式(外形式和内形式)。把审美意识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认为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著有《美学概论》等。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

浙江义乌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20年翻译出版中文版第一部《共产党宣言》。同年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编辑《新青年》等杂志。历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安徽大学教授、《文学》杂志编委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上海文化界联谊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席兼文化部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政协常委。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见“语言文字”、“美学”中的“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

现代语言学家。浙江义乌人。早年留学日本。曾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大学等校系主任、教务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华东高教局局长、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研究哲学社会科学。著有《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语文方面的论文结集为《陈望道语文论集》。参见“美学”中的“陈望道”。

陈望道

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原名陈参一,笔名雪帆、晓风、张华等。生于浙江义岛。大学毕业后留学于日本物理学校,早稻田大学法科、中央大学法科、东洋大学文科。
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中华艺术大学任系主任和校长,担任上海大学教授联合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和华东文化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局长,上海语文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副组长,《辞海》 总主编等。1920年5月至8月与陈独秀酝酿组织我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1921年11月,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他认为,综合性大学对国家负有教学任务,要为国家大量地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还要对国家负有发展基础科学,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的任务,他主张建立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学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他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翻译)、《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社会意识学大纲》(译作)、《艺术社会学》(译作)、《修辞学发凡》、《辞海》(未定稿,总主编)等。

☚ 李大钊   李达 ☛
陈望道

陈望道

陈望道 (1891—1977),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原名陈参一,笔名雪帆、晓风、张华等。生于浙江义岛。大学毕业后留学于日本物理学校,早稻田大学法科、中央大学法科、东洋大学文科。
回国后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先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中华艺术大学任系主任和校长,担任上海大学教授联合会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和华东文化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局长,上海语文学会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副组长,《辞海》总主编等。
1920年5月至8月与陈独秀酝酿组织我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1921年11月,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
他认为,综合性大学对国家负有教学任务,要为国家大量地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还要对国家负有发展基础科学,提高文化科学水平的任务,他主张建立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学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他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翻译)、《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社会意识学大纲》(译作)、《艺术社会学》(译作)、《修辞学发凡》、《辞海》(未定稿,总主编) 等。

☚ 李大钊   李达 ☛
陈望道

陈望道1890—1977

著名新闻教育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养一,又名融,浙江义乌人。1914年入浙江三江大学学习,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攻读文学、哲学法律。1919年6月回国,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被查办离职。1920年春到上海,翻译出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译本。并应陈独秀之邀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并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共青团的筹建工作,参与创办《劳动界》和《共产党》等刊物,1920年主办《新青年》。1920—1923年,主编《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主张社会改革,倡导妇女解放,1921年脱离共产党组织。1920年起,历任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教授。1934年9月,在上海创办《太白》半月刊,并与鲁迅等发起“大众语”运动。1942年9月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主张“撰写新闻评记”要“有胆有识”。著作有《修辞学发凡》等。

☚ 陈天华   陈公博 ☛

陈望道1890~1977Chen Wangdao

Chinese literary ideologist and educationist. Works: A Collection of Chen Wangdao’s Works,etc.

陈望道1890—1977

原名参一、融,曾用名佛突、任重等。浙江义乌人。1915年赴日留学。1920年8月在上海参加发起上海共产党组织,同时参加发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底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不久,脱离中共。从1923年起,先后任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及该校教务长、中华艺术大学校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1934年创办《太白》半月刊。1940年在重庆曾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代理教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长、华东高教局局长、复且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四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三、四届常务委员、政协上海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6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语言组副组长等职。1977年10月在上海病逝。著有《陈望道文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