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尧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尧佐 陈尧佐陈尧佐 (963—1044) 字希元,号颍川,阆中(今属四川) 人。太宗端拱元年 (988年) 进士。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少好学,及贵,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尤工诗。有集30卷,又有《潮阳编》等,今不传。 ☚ 题巴东寺 游湖上昭庆寺 ☛ 陈尧佐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号知馀,世称颍川先生,阆中(今属四川)人。端拱间登进士第,历仕州县,累迁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罢相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欧阳修为撰神道碑(《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有传。尧佐工诗,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称之堆墨书。词存《踏莎行》一首,见《湘山野录》卷中,《全宋词》收录。 ☚ 寇準 丁谓 ☛ 陈尧佐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登进士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历知朝邑县、真源县,通判潮州,知寿州、庐州。后提点开封府界事,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等路转运使。真宗天禧(1017—1021)中,入为三司户部副使,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后累官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仁宗明道二年(1033),罢,知永兴军,改庐州、同州、郑州。景祐四年(1037)拜同平章事。景祐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平(1040),致仕。庆历四年(1044)卒,年八十二,谥文惠。工诗,《温公续诗话》、《中山诗话》等皆推许其诗。明人杨慎云:“陈文惠公尧佐《吴江》诗云:‘平波渺渺烟苍苍,菰蒲才熟杨柳黄。扁舟系岸不忍去,西风斜日鲈鱼香。’后人于其地立鲈香亭,和者计百馀人,皆不及也。噫,此诗尚敢和耶! 又《碧澜堂》诗云:‘苕溪清浅霅溪斜,碧玉光涵一万家。谁向月明中夜听,洞庭渔笛隔芦花。’二诗曲尽东南之景,后之作者,无复措手。”(《升庵诗话》卷七)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皆佚。欧阳修为撰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 钱惟演 丁谓 ☛ 陈尧佐963~1044北宋大臣。字希元,号知馀子,宋阆州 (今阆中) 人。少好学,读书不辍,尤工诗,端拱进士,历仕州县,赈饥民、除赋税、留意民政。天禧中、知滑州,河决,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称 “陈公堤”。复徙京西转运使,人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同修真宗实录,升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进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和并州,筑堤防汾水,植柳数万,作柳溪,民赖其利。召同修三朝史,知开封府。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枢密副使,除参知政事。明道中,罢知永兴军。宋仁宗景祐四年 (1037年),拜同平章事,次年罢相致仕。善书法,长于古隶八分,为方丈字,笔力端劲,又尤工诗。有文集 《愚邱集》 30卷和 《遣兴集》、《朝阳编》、《野庐编》等并行于世。 陈尧佐963—1044北宋大臣、书法家。字希元,号知余子。阆中(今属四川)人。少时好学,初肄业于锦历山,后从种放学于终南山。端拱进士。授魏县中牟尉。因作《诲喻》一篇而闻名。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太子太师致仕。他身为高官,仍孜孜好学。善古隶八分, 点画肥重,世称堆墨书。尤工诗。有《陈文惠愚丘集》、《遣兴集》、《野庐编》、《潮阳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