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富裕人家。24岁中进士,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曾随军出征西北和东征,因武攸宜兵败而降职。38岁时辞官回乡,后被县令害死。在反对六朝诗风,推动唐诗变革上很有影响。有文集传世。幽州台:又称蓟北楼。幽州是战国时燕国的首都,在今北京大兴一带。涕:眼泪。

入选理由

孤独而高傲的愤世悲歌;短小但内涵十分丰富的古诗。

诗词赏析 这首诗只有22个字,有明显的散文句式,即使在古体诗中也显得另类,但其中却蕴含了愤激的情感,突出了诗人独立苍茫的形象。陈子昂是一个主张积极入世,而且性情豪侠的人。《独异记》中记载他从遥远的蜀地到京城长安,不为人知。为了成名,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买了一把索价百万的胡琴,宣称自己知音善弹,并当场约请众人某日前来观看。到了那一天,观众之多,水泄不通,他竟将胡琴高举摔烂,说琴是供贱人乐工使用的东西,然后自我表现介绍一番,拿出写的诗文若干,将它们全赠送给观众。通过“秀”的效应,他“一日之内,声华溢都”,很快就出了名。

本篇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因军事失利被贬为军曹后登台所感而作。了解这样的背景,就可以明了诗为什么写得那样悲愤,同时也感觉到了诗人的自负豪情。“前不见古人”,还可以理解为当年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已经成为看不见的过去了;“后不见来者”就大言骇世了,因为后不可知,谁说没有来者?即使理解为燕昭王之后没有来者,也显得目空一切。燕昭王之后招贤怜才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很多。不过文学作品非这样表达不能写出片面的深刻,非深刻无以动人。这就是此诗如诗人的个性一样,可以靠“极端”取得成功的诀窍。既然写得如此之绝,天地之广远,时间之长久就茫茫无所有,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我”了。“我”没有出路,只有悲愤地痛哭。诗句到此结束,悲愤却始终回荡心头,缕缕不绝。


精品唐诗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少怀壮志,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征讨契丹,任随军参谋,力图报国立功,一展抱负。次年,先头部队大败,时武攸宜大军驻渔阳(今河北蓟县),闻讯震恐,不敢进军。子昂屡提批评与建议,并请自领万人,冲锋陷阵;但得到的却是降职处分。他满腔悲愤,出蓟门,观燕国旧都;登幽州台,思燕昭王“卑身厚币以召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终于转败为胜的往事,作《蓟丘览古七首》。又“泫然涕下”,作《登幽州台歌》。

全诗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又戛然而止,如大河入海。诗人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如何德配天地、功垂今古,变渺小为伟大、化短暂为永恒,这正是诗人所感“念”、所思考的人生哲理。然而放眼历史长河:朝前看,包括燕昭王、乐毅在内的一切明君贤臣、英雄豪杰已一去不返,追之弗及,望而不见;向后看,像燕昭王、乐毅那样的一切明君贤臣、英雄豪杰尚未出现,盼望不及,等待不来。于是一种沉重的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感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独”字承上启下,“念”字统摄全篇。反复吟诵,一位独立苍茫、思索人生课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浩浩无涯的时空背景,也随之展现。诗人所“念”的人生课题带有普遍性与永恒性,兼之全诗直吐胸臆,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格调雄浑,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故千百年后,犹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激起读者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张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齐梁浮艳、纤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明人胡震亨以陈涉比陈子昂: “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唐音癸签》卷五)这是很有见地的。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释

①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是战国时燕国建都之地。

②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明君主。又指前贤。

③悠悠:遥远,长久的样子。

④怆(chuang)然:悲伤的样子。

·导读入境

陈子昂,一位才华卓著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人。他对武后朝的弊政直言敢谏,却接连受到挫折,理想和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他深感生不逢时。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作者登上了幽州台。

这是一个寂静无声的时刻,诗人悄然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时光似乎一下子倒流回战国时代。想那燕昭王,礼贤下士,重用郭隗、乐毅,终于使国家富强。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这般生不逢时,才智难展。再想想茫茫宇宙,时空无垠,人生苦短。孤零零的诗人再也无法掩饰自己的孤独寂寞,人生苍凉,悲从中来,不觉潸然泪下。

·赏 析

这首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抒发了一种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是骏马必思奔驰千里,是栋梁必将顶天立地,是豪杰,又有谁不想建功立业? 诗人壮志难酬,又怎能不悲凉感慨? 幽州台上放眼四望,满目空旷、寂寥,感受着那种难以言说的孤寂,怀才不遇的悲怆再也难以压抑,不免脱口而出。

诗文仅仅二十二个字,简洁铿锵,却震撼人的灵魂。无穷无尽的时空、短促有限的人生,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慨不已,遐想不尽。

读这首诗,让我们感受的不是消沉,也不是退避,而是一种悲怆、苍凉。透过悲凉,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开拓者对事业和人生追求的责任感和时光催人的紧迫感。它是奋发的,也是激越的。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思考题

屈原的《远游》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兮长勤。往者弗及兮,来者吾不闻。”体会一下与本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共通之处?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愴然而涕下!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于一个富有家庭,但他在少年时代并未认真读书,而是“任侠尚气弋博”,直到十八岁以后才入乡学,慨然立志,精穷幽典,数年的工夫,学通了经史百家之书,掌握了黄老易象之学。二十四岁时到洛阳第二次应试,举进士,被武则天任为麟台正字,累迁右拾遗,并两次从军,出入于西北、东北边塞地区。他是一个有见地、有谋略、有经历、有义愤的政治家兼诗人。长安二年,武三思买通射洪县令段简,将他诬以罪名,害死狱中。《登幽州台歌》是诗人叩动天地、撕裂心弦而发出的宏声巨响,成为传诵千载的志士悲歌。

陈子昂在这首诗中把积于心中的无限感慨,和呈于眼前的孤独寂寞,象泉涌洪发一样,猛然骤烈地喷洒开来。

陈子昂在朝中任麟台正字后,虽然官职很低,本职事务不过是整天整理国家书库的图书,“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多次上书批评朝政,反对任用“徇私苛虐”的官吏,提出富国强兵、安定边防的许多谋策,但是这些“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之言,并没有受到重视。他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突厥,两人王事同衾,诗作赠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由于乔知之有美妾碧玉,被武承嗣强占,乔亦因此被杀,陈是乔的好友,也被株连下狱。这件事对陈子昂是影响极深的。他在被释放时写了一篇《谢免罪表》,要求再到边庭,西讨“未宾之虏”,北伐“逆命之戎”, “束身塞上,奋命贼庭”。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契丹头子孙万荣、李尽忠发动叛乱,他第二次随武氏族人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讨叛,职任参谋。由于武攸宜指挥失当,先头部队被契丹大败,驻扎在渔阳(今河北蓟县)的大军,闻讯十分恐慌。这时陈子昂自告奋勇,要求分兵万人,充任前驱,武攸宜不但不接纳他的要求,反而因此把他贬为军曹。陈子昂怀着现实的激愤不平,思前想后, “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 (卢藏用: 《陈氏别传》) 《登幽州台歌》即其中之一。

陈子昂所登的蓟北楼就是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德胜门外。这是战国时代燕昭王礼贤下士、修筑黄金台的地方,在这个历史遗物面前,想想自身在仕途上的坎坷不遇,怎能不感慨万端,悲从中来?他想在这里能找到那位为国家大计而礼遇郭隗,重用乐毅的燕昭王,向他倾述自身的失意苦闷。 “前不见古人”的慨叹是从这个起点上发出的,呼唤的是沉埋地下的古人,燃烧的却是五内摧裂的诗人自身。这个“前不见”的思想感情,还有更多的概括,至少表明诗人入仕之后,从未遇有明主,自己的卿相之材不仅未曾见用,而身处下僚,却又屡屡无端获罪,朝廷的昏暗已不言而喻。任何一个时代的执政者,他的历史崇尚,与他的现时施政都是一致的,所以不见前贤的时代,也必是不肯礼遇时贤的时代。陈子昂在同一时代中“前不见古人”,也就必然是“后不见来者”了。

陈子昂以满含情感的形象表明,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看不见希望的时代,它因为专制黑暗,而变得与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不相衔接、处于扼杀贤明的自我封闭时期,他感到这是极度可悲的;因而这时感到特别孤独,特别悲痛,放眼于天地,入目的天宇和田野,是孤寂心情的对象化的显现,也分外显得空旷和寂寥。这空间是在时间中变化的,先贤不可求,后来无可见,顿时感到天地悠悠,人生短促,功业难就,前途可悲。这是志士热望与失望交合的感情状态,他虽然是在孤独中洒泪悲哭, “独怆然而涕下”,但却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有突出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用直陈感慨的方式,造成强健朴厚的气势,背景古远深沉,含有挖掘不尽的意蕴,笔势所及之处,便可片言而明百义。全诗四句,句句有大的变换,由于用“前”、 “后”、“念”、“独”几个字相联结,又感到是浑然一体,毫不散漫。北方的雄浑壮阔的原野,登临者的慷慨悲歌,以诗意交融在一起,把读者带进了特有的情境,不能不由他来感染了。


古代诗歌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

【注释】

1.幽州台:即蓟北楼,前人注谓又称蓟丘、燕台,并与传说中燕昭王为招贤纳才所筑黄金台混言。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2.此前两句诗,语或有所本。《诗话总龟》前集卷六引有刘裕称赞谢庄《月赋》的评语:“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作者。’”

3.悠悠:长远无穷尽之状。怆然:悲伤、伤感的样子。

今译

独自登临那幽州的高台,

三千年历史呵,五万年未来。

哪儿有?古人的鸿图霸业,

何处寻?后人的伟杰英才,

想到空间的无限如天如地,

想到时间的永恒若江若海。

禁不住呵,热泪纵横,

心中涌来了一阵悲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