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与义《襄邑道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与义《襄邑道中》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2。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 1.襄邑:今河南睢县。宋代有汴河通东京(今河南开封)。 2.榆堤:长满榆树的河堤。 今译 两岸的花儿哟,飞满空, 映照得船儿哟,也似花儿红。 百里的榆堤,半日过, 轻快的船儿,扬帆顺风。 静卧船中,看天上的云朵, 云朵似是凝神不动。 却不知——它也顺着风儿, 与我一齐向东。 陈与义《襄邑道中》陈与义《襄邑道中》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②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释】 ①襄邑:今河南睢县。宋代有汴河通东京(今河南开封)。②榆堤:长满榆树的河堤。 【译文】 两岸的花儿哟,缤纷落英!映照得船儿哟,也似花儿红!百里的榆堤,半日过,轻快的船儿,扬帆顺风。静卧船中,看天上的云朵,云朵似是凝神不动,却不知——它也顺着风儿,与我一齐向东。 (王 洪译) 【集评】 今·莫砺锋:“描写了生活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气氛活泼轻快。用字朴素,句法自然,抒情写景却都有一定的深度。写绮丽之景而不落于纤巧,都带有一些浑然之气。”(《江西诗派研究》第153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 今·萧作铭:“这首诗以红、绿、蓝、白相间,着色鲜艳,全用白描而不事雕琢,写得‘光景明丽’,‘流荡自然’。”(《宋诗鉴赏辞典》第811页) 【总案】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晚春,陈与义因开德府教授任满,乘船经襄邑去东京,等待选官。这首诗充分体现了陈与义早期诗歌的艺术风格,“势如川流,滔滔汩汩,靡然东注。”(胡稚《简斋诗笺叙》)诗人当时二十七岁,正值奋发有为的年华,对生活充满自信。即便是暮春景色,在他看来也十分明丽优美,毫不伤感,因而他选择的意象是色彩鲜艳的红花绿树,蓝天白云。风是全诗的“眼”,串起诗中的各个意象,花因风而飞,云因风而动,船因风而行,有了风,全诗的静态意象一变而为动态意象,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全诗最精彩之处是“满天云不动”的错觉,以动衬动,以白云的流动衬托船行的快速,准确地传达出一般人所有而未能道出的旅行经验。其实,这错觉也和风行的速度、方向分不开。诗中这组由风串接起的动态镜头含蓄地流露出青年诗人春风得意的情怀。 陈与义《襄邑道中》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襄邑,宋县名,在今河南省睢县。陈与义于宋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任开德府教授。任满于政和七年经襄邑进京。本诗写于此时。 诗人把襄邑道中的水路行程写得优美轻快,发露了来自内心的轻松愉快的情绪。“飞花两岸照船红”,缤纷的鲜花从两岸把航船映照成一片红色,绚丽多姿。在漫长的长满榆树堤岸的掩映下,半天走完百里水程。顺风顺水,十分轻快!一路轻帆,也真切地反映了诗人心情的愉快。这有色的景是饱溶着诗人感情的情中之景。飞花的红色是花的本色,船舱的红色是映照出的染色,程度有所区别。而通体染红的航船在葱绿的榆树林岸飞驶而过,色彩的映衬、层次很有特色。在这样飞驶着的行程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动与静似乎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状态的描述恰恰表现出此诗非同凡近的艺术特色。它不同于那种惯用的以动显静的手法,诗人是把“动”写成“不动”,进而表现出“动”。诗人捕捉了卧于船头看云的视觉和感受错觉,这种错觉是在船动、云亦动的相对运动中产生的。诗人反常的表现手法,反转来表现了事物的常态,并且更生动地反映出行云伴船俱向东的情景,获得了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