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陆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陆贽754—805唐大臣。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年十八举进士。德宗即位,上疏呈治国“五术”、“八计”、“三科”、“四赋”、“六德”、“五要”,升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多次向德宗献治国安民之术,但采纳者不多。泾源兵变时德宗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先后遭朱泚、李怀光叛乱,他随侍德宗,参与机务,进献谏言,以功劳升谏议大夫。因以直言为左右权倖所忌,又与皇帝言事时无所回讳,故虽才高久不得宰相位,只为中书舍人。直至贞元八年(792年)才得授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为相后,指陈时弊,凡政治、经济、边防等均有良好建议,德宗虽爱重其名,实行者甚少。后被裴延龄谗毁,险遭杀害。贞元十年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年而死。有《陆宣公奏议》(即《翰苑集》)。 陆贽(754—805)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原籍吴县(今江苏苏州)。字敬舆。陆齐望侄曾孙。大历六年(771 年)进士。中博学宏词科,授郑县尉,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换监察御史。建中元年(780 年)召授翰林学士,加祠部员外郎。四年转考功郎中、知制诰,仍为翰林学士。扈从德宗佐平朱泚叛乱有功,奏言诏书宜痛加自悔、不吝改过,以感人心、谢天下,所拟《奉天改元大赦制》闻者感泣。兴元元年(784 年)带本职拜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贞元三年(787 年)丁母忧去职持丧,四方赙遗数百万一无所取。六年(790 年)服阕复内职,权知兵部侍郎。七年拜兵部侍郎,罢翰林学士。八年春知贡举,得韩愈、欧阳詹、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号龙虎榜,公议称盛。四月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精于吏事,推贤举能,军国利害、经国成务之要巨细必陈。以兵穷民困,疏请尽废两税以外之苛敛,论两河及淮西利害有远见。高迈刚正,独敢仗义指斥裴延龄害时蠹政。十年十二月贬为太子宾客,十一年再贬忠州别驾,蜀帅韦皋抗表请以代己不准。于贬所避谤不著书,唯考校医方。顺宗即位(805 年)命征还,诏未至而卒。赠兵部尚书,谥宣。初葬于四川忠县屏风山,归葬苏州齐门外六里泾陆墓祖茔,后世建仰贤堂、陆忠宣公祠,崇祀吴郡名贤。雄文藻思,赋体制诰称楷模。辑有《陆氏集验方》。著有《玄宗编遗录》《备举文言》《遣使录》《翰苑集》《陆宣公奏议》《陆宣公集》等。 陆贽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年间进士及第。德宗年间任翰林学士,参预机密,后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因裴延龄倾轧罢相,贬为忠州别驾,卒谥宣。所作奏议虽多用排偶,但结构严密,议论透辟,气势雄健,对后世政论文颇有影响。有《翰苑集》。 ☚ 梁肃 王建 ☛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县)人。唐代政论家。代宗大历八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郑县尉。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参与机要,时号内相。朱泚叛乱时,从驾奉天,诏书多出其手。贞元八年任宰相,因直言极谏,终被谗毁,于贞元十年罢相,贬忠州别驾。十年后顺宗即位,下诏召还,诏书未至而卒。追赠兵部尚书,谥曰宣。有《陆宣公翰苑集》二十二卷。 陆贽745—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进士,德宗时任翰林学士,参与机谋,贞元八年(792)任宰相,上疏反对两税法。十年冬罢相,贬忠州别驾,居十年而死。《全唐诗》存诗三首。 陆贽 陆贽754—805唐代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八年(773)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辞登科,授华州郑县尉。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建中四年(783),朱泚谋反,从驾至奉天,诏书多出其手。贞元七年(791)拜兵部尚书,明年,为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曾多次上书言事,因与户部侍郎裴延龄不合,受到谮毁,十年(794)冬罢相,第二年贬为忠州别驾。顺宗即位,召还,诏未至而卒。谥曰宣,世称陆宣公。陆贽长于骈偶,他所写的奏章也多骈语,然富于气势。今存《伤望思台赋》、《登春台赋》等,凡7篇,均见于《文苑英华》。有6篇属律赋,古赋《伤望思台赋》语简情深,值得重视。有《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 ☚ 陆肱 陆游 ☛ 陆贽lù zhì〖名词〗 陆贽公元754~公元805唐朝名臣。字敬舆,苏州嘉兴 (今属浙江) 人。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举进士,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德宗李适即位,召陆贽充任翰林学士。建中四年 (公元783),泾原节度使朱泚作乱,随德宗避难奉天。贞元八年 (公元792) 出任宰相。两年后因被户部侍郎裴延龄所谗,贬为忠州 (今四川忠县)别驾 (州主管官的佐吏),永贞元年卒于任所,死后被赠兵部尚书,谥号宣。有 《陆宣公翰苑集》 24卷行业。陆贽继承儒家正统思想,认为人君治国根本问题在于掌握权柄;而掌握权柄的关键,在于 “明其德威”和 “审其轻重”。德与威有主次先后之后,他主张先德后刑,认为,只有兴礼义,才能使人们重视廉耻,只有明教令,才能使社会保持安定。主张削除苛禁,省约严刑。针对德宗滥赐散试官的做法,主张信赏必罚,反对轻爵亵刑,认为这是导致国家衰乱的原因。对当时刑峻狱乱的现象十分重视,主张整顿刑狱,反对速断苛察。曾提议将刑狱作为朝廷考察地方工作的重点之一,检查文书档案的内容,以考核听讼是否公正; 检查监狱囚禁人数的多少,以考核办案是否及时; 检查奸盗发生的次数,以考核社会治安是否良好。对举发事件,主张详细审查,弄清情实,对谬举、诬告者,必须加以追究,使法令彰明,制止邪恶。 陆贽754~805唐代医家。字敬舆。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公元792年任宰相,主张积谷边境,改进边防等,被裴延龄所谗,罢相贬忠州,因当地多瘴疠,乃收录有关疗瘴的医方编撰《今古集验方》,或称《陆氏集验方》15卷,曾刊行于世,后佚。 陆贽754—805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大历进士。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朱泚乱起,随德宗逃难奉天(今陕西乾县),诏令多出其手,时号“内相”。后因屡次条陈前宰相卢杞罪状,言事激切,失去德宗好感,又为宰相窦参所不容,贞元七年(791),改授兵部侍郎。次年,权知贡举,有意改变进士科录取标准,录取的进士二十三人中多名士,后来居台省清近者十余人,时称“龙虎榜”。以窦参得罪,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在相位提出多项改革措施,皆未能实行。十年,因指斥德宗宠臣裴延龄罪恶,触怒德宗,被贬官。 陆贽 094 陆贽754—805唐政治家。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大历进士。德宗初,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起草诏令,被称为“内相”。792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794年被谗罢相,贬忠州别驾,顺帝即位,欲诏还,诏未至即卒。认为国家治乱是人为的结果,而非天命;民众是国家之本,财富之源,要根据年成丰歉,收入多寡,劳力强弱确定赋税徭役,主张安富、恤贫、敬老、慈幼、救疾、恤孤。强调君主要除六弊:好胜人,耻闻己过,骋其辩才,炫耀聪明,显示威严,刚愎自信;臣下要除三弊:阿谀奉承,看风使舵,畏葸不言。为相期间,指陈弊政,废除两税外一切苛敛,以布帛为计税标准。并建议积谷边境,改进防务等。著有《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 ☚ 李隆基 王叔文 ☛ 陆贽 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 (今浙江嘉兴)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唐德宗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贞元八年(792年)擢为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两年后,因犯颜直谏,遭谗被贬为忠州别驾。其著作有《议论表疏集》、《陆宣公翰苑集》,宋人将它们合并,统名《翰苑集》。陆贽的人口思想:其一,“民者邦之本”的观点。陆贽认为人口是国家的根本,人口多、劳动力充足,生产就会发展,国家就会富强。提倡统治者实行均贫富、节赋役、防兼并、奖励生育等等“厚生”之道。提出国家主要依靠户口的增加,而使租税自增。他说: “人者邦之本也”、“若不失人何忧乏用” (《陆宣公奏议集》)。其二,提出 “量入制出”不使民伤的主张。即根据国家的经济所得,在能承受的经济能力内计划财政支出,提倡开源节流,反对奢侈滥用,任意增加繁苛赋役。认为量入制出,能不伤民,否则会动摇国基。他说:“财者民之心,心伤,财本伤,本伤则技干凋悴,而根柢蹶拨矣。”(《翰苑集·唐陆宣公庙记》)其三,重视百姓就业范围的扩大。陆贽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出发,提出应尽量扩大百姓就业机会,使其在劳动作业中求生就食,认为这样作是安定民生、安定统治秩序最佳方案。为此,应不惜“虽有厚费”的代价。 ☚ 杜佑 李觏 ☛ 陆贽754—805唐大历进士,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德宗即位后召为翰林学士。贞元八年(792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其经济思想主要从财政角度出发,联系到土地、财富、价格、货币等方面,涉及问题广泛,对当时的土地兼并现象作了透彻的揭露,“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重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讳言财利。揭露实行两税法后的各种弊端,主张废除两税法以外的所有苛敛。建议以布帛为直接计税标准,以及积谷边境和改进防务等。后被谗言毁罢相。著有《翰苑集》(又称《陆主公奏议》)。 陆贽754—805唐朝大臣,政论家。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因死后谥“宣”,故世号陆宣公。大历进士。德宗即位,自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年)朱泚叛乱,德宗避难奉天,以他起草诏书,参掌机密,深受委任,时号“内相”。他善于议论,经常上章奏议,分析形势,提出平定藩镇叛乱的具体步骤措施。又常常评论朝政得失,以此劝谏德宗,所言皆切中时弊。贞元八年(792年)任宰相。因度支使裴延龄倾轧,十年冬罢相,次年贬为忠州别驾。顺宗即位,召还。诏书未到,病死。著作有《翰苑集》,今存。 翰苑集/唐陆宣公翰苑集/唐陆宣公集/唐陆宣公文集/唐陆宣公翰苑集 ☚ 毘陵集 翰苑集 ☛ 陆贽 陆贽753——805字敬舆。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少孤,性格孤僻,勤于儒学。大历八年(773)登进士第。未几中博学鸿词科,授郑县尉。之后又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长安兵变,随德宗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还朝后由谏议大夫转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贞元八年(792)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直言谏诤,又遭裴延龄等构陷,贬忠州别驾。待顺宗即位征他还朝时已去世,卒谥宣,世称陆宣公。陆贽一生博古通今,精于谋略,是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的政论文都以骈体写成,对仗工整,音韵协调,语言流丽,文气纡徐,善于以情入理,雄辩而有气势,且采用散文句法,具有自然流畅之优点,实为骈文体裁之又一改造与解放,体现了骈文向散文过渡的趋势,对韩愈,苏轼等人影响甚深。他亦被称为散文大家。《四库全书总目》云:“《新唐书》例不录排偶之作,独取贽文十余篇;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尤重贽议,采奏疏三十九篇;其后,苏轼亦乞以贽文校正进读。盖其文号多出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往今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有足为万世龟鉴者,故历代宝重焉。”陆贽的著作,今传《翰苑集》24卷,另有诗文别集15卷,已佚。朱野坪 ☚ 梁肃 欧阳詹 ☛ 下笔如神/上书责奸/奉天草制 ☚ 赏拔李翱 下笔如神 ☛ 陆贽 陆贽公元754年~805年字敬舆,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德宗初,召为翰林学士,甚得信任,参予决策,人称“内相”,历任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等。后被裴延龄构陷,贬为忠州别驾。顺宗即位,欲诏还,诏未至已卒。德宗时实行税制改革,变租庸调为两税法,以原来的户税、地税为基础重新确定税额,租庸调也折钱并入户税,固定于每年夏秋两季交纳。实施后,交税的现钱流入国库,市场钱币供应不足,富人争相窖藏,使纳税者要售出更多的农产品才能缴清税款。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陆贽在奏疏中对两税法进行尖锐批评,反对赋税征钱,主张以布帛为计税标准。他认为人民不铸钱,赋税征钱就会“使贫者破产而假资于富有之室,富者蓄货而窃行于轻重之权,下困齐人,上亏利柄。”同时,他也认为可以通过货币数量的增减来调节物价。他说过“物贱由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是乃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缩。” ☚ 杨於陵 韩愈 ☛ 陆贽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苏州嘉兴 (今属浙江) 人。代宗大历六年进士,德宗时为翰林学士,时“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被“目为内相”(《旧唐书· 陆贽列传》)。贞元八年 (792年) 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十年罢相,出太子宾客,十一年贬忠州别驾,顺宗即位征召入京,诏始下而人已卒。著有《翰苑集》 (亦称《陆宣公奏议》)。从财政角度出发,对土地、财富、价格、货币等发表看法。针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贫富悬绝”现象,主张限田减租以抑制兼并,“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务利贫人”,“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陆宣公奏议》卷二二) 其减租议论系发前人所未发。重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不讳言财利,认为“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 (同上) 公开将名利作为推动人们活动的诱力,并指出名虚利实,正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杨炎一样,反对君主私藏,但反对杨炎的量出制入原则,坚持量入为出,指出“是以圣王量入以为出,无量出以为入。” (同上) 发挥《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等财政观点,强调薄税敛,认为“当今之要,在于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 下苟利矣,上必安焉,则小损者所以招大益也。人既厚矣,财必赡焉。则暂薄者所以成永厚也。” (同上) 反对两税法及两税征钱,列举行两税法后使“人益固穷”的七大弊端。主张“非力之所出则不征,非土之所有则不贡” (同上),又反对以资产多寡定税额,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工而能勤则丰富,拙而兼惰则窭空”,惟按丁夫征税才能使人“安其居,尽其力”(同上)。重视轻重理论,主张将其运用于漕运改革,根据钱粮余缺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认为货币是国家用来掌握轻重敛散之权的重要工具,提出具有货币数量论特色的控制货币流通以调节物价的公式:“物贱由乎钱少,少则重,重则加铸而散之使轻。物贵由乎钱多,多则轻,轻则作法而敛之使重。是乃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 钱之多少,在于官之盈缩。” (同上) ☚ 杨于陵 白居易 ☛ 陆贽754~805Lu Zhi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 A Collection of the Hanlin Academy,etc. 陆贽754—805唐代大臣。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大历进士。德宗初,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建中四年(783),朱泚叛,随德宗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时朝廷文件诏令,均由其起草。贞元八年(792),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相期间,指陈弊政,废除两税外一切苛敛,以布帛为计税标准。并建议积谷边境,改进防务。后被裴延龄构陷,十年冬罢相,次年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年而卒。所作奏议,条理精密,文笔流畅。今存 《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 陆贽754—805唐大臣、政治家。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举大历进士。德宗即位,任为翰林学士,极为信重,常居中参与机谋,时称内相。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德宗避朱泚之乱于奉天,所颁诏书均出其手。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曾上书反对两税法,主张选拔人才“求广贵精”, “求广在于各举所知,贵精在于按名责实”,远司之弊,十去七八。还主张在边境积谷,以固边防。因被裴延龄诬陷,十年(公元794年)冬罢相,次年贬为忠州别驾。居忠州十年而死。谥宣公。所作奏议,多用排偶, 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有《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 陆贽754—805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大历进士。德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随德宗出奔奉天(陕西乾县),时诏令多由他起草。文思敏捷,策划周密,深受德宗信任,有“内相”之称。德宗返京后,贽因言事激切,使德宗不快,又受权臣排挤,不得为相。贞元八年(792)始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上均节赋税六疏,指斥两税法之弊,反对以资产为宗,主张两税以布帛为计税标准。针对京西北军事形势,建议整顿防务,屯田积谷。均未被采纳。十一年,受权臣裴延龄诬陷,罢相,贬为忠州(四川忠县)别驾。在州十年,深居简出,唯抄集药方成《陆氏集验方》五十卷(已佚)。现存《翰苑集》(又名《陆宣公奏疏》)为后人所编。 (参考图353、35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