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陆瘦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陆瘦燕1909—1969

江苏昆山人
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著有《针灸正宗》、《经络学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汇说》、《针灸腧穴图谱》等。
字:昌

陆瘦燕

陆瘦燕同志追悼会在沪举行 解放日报1979年3月17日


陆瘦燕

陆瘦燕(1909—1969) 京 声 溪 泉 新中国名人录第227页

陆瘦燕(1909—1969)

近现代昆山玉山人,原籍嘉定(今属上海)。本姓李,嗣舅姓,名昌。李培卿幼子。喜读《内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中学毕业后随父学医,擅针灸、推拿术。1926 年起随父在上海执业,加入神州医药总会,能治时疫、杂病,并善治癫狂,卓有声名。1948 年与妻朱汝功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在东南亚广设分社和针灸函授班,在报刊上开辟《燕庐医话》栏目,有“针灸大王”之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1958 年起历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主任、针灸系主任,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委、针灸学会主委等。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著有《经络学图说》《刺灸法汇论》《腧穴学概论》《金针实验录》《经络学图说》《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等。

陆瘦燕1909~1969

针灸学家。本姓李,字昌,因从舅姓,改姓陆。江苏昆山人。父李培卿,针术精湛,瘦燕秉承家学,亦精是术。十八岁赴上海,并在昆、沪两处设诊,后定居沪上。建国后,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1956年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针灸系主任、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科委委员、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其治学,临床配穴以脏腑虚实及五行生克为依据,重视五腧穴应用及补母泻子法;讲究针刺手法,对“烧山火”与“透天凉”补泻手法曾作研究,提倡温针,审证以切按经脉与腧穴部位之皮表为其诊病特色之一。尝于1948年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并附设函授班,普及针灸学,研制有针灸经络穴位模型。著有《针灸正宗》一二集(1950,1951)、《经络学图说》 (1959)、《刺灸法汇论》(1959)、《腧穴学概论》(1961)、《针灸腧穴图谱》(1965) 等。

陆瘦燕

111 陆瘦燕1909—1969

针灸学家。从母氏姓陆,江苏昆山人。父李培卿,精于针术。自幼随父学医,熟读《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书。18岁经考试获执照行医于昆山与上海南市。建国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等职。陆氏承继家传并博采各家之长。1959年出国讲授针灸学。他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研究,编撰《经络学图说》,结合针灸临床,系统阐释了经络学说理论原则。陆氏认为,针灸时应切诊辨证、实施针术。编著《刺灸法汇论》一书,研讨古今刺灸手法。曾与研究部门合作,用多方位肌电测绘记录针刺导气(行气)手法所致传导现象以探讨针灸原理。此外还著有《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针灸正宗》等著作及数十篇学术论文,影响甚大。曾与上海教学模型厂合作设计制成第一座经络腧穴玻璃人模型。

☚ 张为申   陈华 ☛

陆瘦燕(1909—1969)lùshòuyàn

现代针灸学家。本姓李, 字昌, 因从舅姓而改姓陆,江苏昆山人。得父传而精于针术, 行医于昆、沪两地。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1956年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 曾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为国家科委委员。著有《针灸正宗》一集(1950 年)、二集(1951 年)、《经络学图说》及《刺灸法汇论》(1959年)、《腧穴学概论》(1961 年)、《针灸腧穴图谱》(1961 年)。

陆瘦燕

陆瘦燕

陆瘦燕

陆瘦燕(1909~1969年),近现代针灸学家。从母氏姓陆,名昌,江苏昆山人。父李培卿,精于针术。瘦燕自幼随父学医,深研《内经》、《难经》、《甲乙经》等著作。1927年经考试获开业执照,并参加神州医学会,行医于昆山与上海南市。建国后于195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等职。1959年参加中国医学代表团出国讲学,向国外介绍针灸学。回国后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陆氏业秉家传,又兼采各家之长,经数十年苦心揣摩,每多新见。他认为“假如没有经络学说的理论指导,针灸将会对浩繁复杂的各种疾病一筹莫展。”为此他十分重视经络学说的整理研究,编撰了《经络学图说》等专著,系统地阐释了经络学说的主要理论原则,并联系针灸临床进行全面的讨论。陆氏在针灸辨证论治中尤重切诊,除寸口脉外,还注意诊察“脐下动气”、“虚里之动”、“太溪”、“冲阳”、“颔厌”等脉的变化。因为他认为胃气和肾气的虚实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诊治时注意切诊太溪脉(肾脉)和冲阳脉(胃脉),并选用滋水培土法进行治疗。陆氏对针刺手法很有研究,曾编著《刺灸法汇论》一书,阐述古今刺灸方法;并撰写了多篇论文,阐析针刺手法的种类和组合等有关问题,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他曾与其他研究部门合作,用多方位肌电测绘记录针刺导气(行气)手法所致感觉传导现象,并对针剌“烧山火”、“透天凉”手法予以实验研究,希图探索针刺手法的物质基础和现代科学原理。在临床实践中,陆氏大力推广温针、伏针、伏灸等治法,取得显著的疗效。陆氏针灸著作甚多,《腧穴学概论》、《针灸腧穴图谱》等书对人体腧穴有系统的整理和详细的考证; 《鍼灸正宗》中记录了他的许多临床经验。此外还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影响甚大。陆氏毕生为发展针灸事业而操劳,建国前曾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 建国后偕同夫人朱汝功举办针灸学习班。在上海中医学院执教时,亲自编写教材,并与原上海教学模型厂共同设计创制我国第一座大型的经络腧穴玻璃人模型,为培养针灸人才作出了贡献。

☚ 章次公   朱琏 ☛
000135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