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此诗作于宋孝宗赵眘淳熙十三年 (1186)。这年春天,孝宗起用陆游为严州知州 (治建德等六县,今属浙江),此时他已62岁。赴任前,他先去京城临安 (今杭州市) 拜见皇帝,住在西湖边的一家客舍里等候召见。在万分寂寞中写此诗抒怀。

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近年来一切人情世味淡薄得似一层轻纱,谁叫我骑马为了官职作客京华? 两行既有哀怨,又有自责。原来,淳熙五年秋,陆游曾奉诏来临安,赵眘在便殿召见他,表示关切。但是赵眘是一位畏葸的皇帝,对坚决主张北伐恢复中原的诗人内心并无兴趣,所以将他派到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主管钱粮仓库和茶盐专卖。这对胸怀壮志的爱国诗人来说,无疑是精神摧残。而从淳熙八年至十二年,诗人一直闲居山阴故乡。在闲赋中,他一直关注着朝廷内政治风云变幻,一个个邪恶小人得志,一位位爱国正人遭贬,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官场滋味,令人心酸。再说,诗人的北伐主张,三十多年来一直受到皇上和那批小人的冷遇,更是叫人心痛。去严州任职,对实现久蓄的宏愿来说,也无济于事。既然如此,又何苦来京城呢? 诗人自怨自艾,心情十分矛盾。

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联以丽句写自己的哀愁,重重心事加上沙沙的春雨声、檐溜滴水声,诗人彻夜失眠,推想到清晨小巷深处一定会响起甜软的叫卖杏花的声音。既点出诗题,春雨初停,天气放明的情景,又从春雨透露出卖花的消息,联想自然,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当然抗金形势严峻,个人遭际若此,奈祖国明媚春光何? 才是此联真意,托出诗人的深深忧虑与不尽的惆怅,决不能仅仅理解为写临安春雨停、天放晴的景色和街头风光。这是“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王夫之《薑斋诗话》)。

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闷居无事,只得在短纸上练写草书,百无聊赖,趁着晴朗的窗口把茶分类品评。此联写在旅舍中客居无事的生活和烦躁不安的心绪。东汉张芝说他写草书比楷书慢,匆匆忙忙是写不成的。陆游说自己练草字正是闲得慌。陆羽《茶经》说好的茶呈碧乳色或白乳色,因此“细乳”代指好茶。“分茶”是品茶,给茶叶分出等第。诗人实在无事可干,只好在窗前戏着品茶,着一“戏”字,说明只是排遣光阴而已。从表面看旅舍生活是平静闲适的,但内里却蕴藏着诗人的慨叹与牢骚。陆游是有抱负之人,赴严州与夙志不合,再说此次到临安,皇上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廷见。国家多难,民生艰危,自己却在客舍中品茶练字,实在可悲可叹。放翁豪放,但时于诗中,粗里见细,故作顿挫,使句中事与心中情形成强烈反差,鲜明对比,显得味醇意远。

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说洛阳城中黄沙漫天,白衣被染成黑衣了,慨叹京城肮脏势利,把人品都玷污了。陆游化用其意,说不必为白衣染上京城的风尘而叹息,因为不要等到清明节,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与首联“谁令骑马客京华”遥相呼应。诗人本有壮志,并不想返家,愿为国家效力; 但闲居无事,有志难伸,京城官场空气又混浊,不得不作归园田之想。故尾联为激忿语! 爱国诗人住在京城临安,竟如此不易,其余又复何言! 悲抑之情,扣人心弦。据于北山《陆游年谱》,诗人3月返家,到7月才至严州上任,他不仅在诗里,而且在行动上,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冷淡与失望。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爱国主张不得实现的悲愁与愤懑,也描写了春雨季节西湖畔的美丽风光。诗人以细腻的笔法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物事,寄托了鲜明强烈的感情,悲壮与柔美统一,景物与情志相衬,明朗宁静与暗淡凄凉和谐,有艺术辩证法,在作者众多诗词中独具风采。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将知严州被召至临安,等候皇帝召见,心情十分无聊,特别是对于在京城中所感受的人情世态,更觉厌恶。一天早晨春雨停止,天气放晴,诗人写下了这首表示及早离开是幸的七律诗。

陆游走上宦途以后,他对于朝廷,对于京城,对于官场,都看得越来越透。朝廷偏安江左,京城风气败坏,官场倾轧有术,这在自己几次被贬黜的遭遇中感受尤深。这次被召来京之前,已经在家闲居了六年。此日回想起六年前在江西抚州开仓赈济灾民,被大官僚们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事,好象未上任就料到了自己仕途前景,所以对于这次来京受命,感到毫无意趣。抚今追昔,想象将来,不由得令人有“世味年来薄似纱”之感。直率点说就是官场生活太乏味了!可是,既然如此,又何必来自讨苦吃? “谁令骑马客京华?”这是明知故问。朝廷中的大小官僚都知道陆游又被皇帝召进了京城,诗人也明明是奉召来此。 “谁令”?不是出于本心的主宰,当然是皇帝“令”了。对皇帝之命犹感不是味道,这真有点“才疏志大不自量”了,但这却是陆游的真实存在。生活的打击,教会他讨厌不敢讨厌的东西了。所以这明知故问中,有反思的觉悟,有难却的苦闷,情绪是含蓄而深沉的。

诗人厌烦临安的“世味”,后悔不该来到京城受命,可是却对这里的雨后杏花发生了兴趣,并还在这儿晨光里闲作草书,细品香茶,这又是尝的什么“味”,受的谁的“令”?这里正有微言大义,深作皮里阳秋: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四句诗中写的景况和行为,是诗人在临安的见闻经历,但是他所以能见闻这种景况,自找这种事做,就离不开他的特有心境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反“世味”的审美趣味。陆游想做一个爱国爱民的有作为的士大夫,但由于当权的反动官僚集团的压制,总是使他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望。为此,诗人对时代对自己都感到无可奈何,曾经慨叹过“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 (《春残》)今日又来重尝世味,深感乏味之后,体会一下临安的自然风味,要有味得多吧?果然,这是别有味道的:夜间的春雨,潇潇不停,诗人把心情有意识地转移到这雨声上来,听它微音湿物,好象感到了自己的心音,特别是它好象能把白天世相中所见所感的一切厌恶,都能冲洗而去,唤起许多春天的欣慰。当春雨过后,春晨晴丽,小巷中的卖花女叫卖杏花的声音,更把昨天那些不愿听的厌烦人语,催赶得一干二净。诗人为了保持心中有别于“世味”的这种随雨而生的审美趣味,打开卷纸,任性地书写着草字;当朝晴之后,在窗下,沏上精美的细乳茶,愉悦地进行品尝。这种自寻的情味是清味,很有一点祛俗力,是被“令”而客住此地的自己做主宰,为此诗人心中一时充满了喜悦的陶醉感。

果然,诗随情出,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诗人很庆幸,在京城的龌龊的空气里,自己的白衣服还没有被染黑,不要象陆机那样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 (《为顾彦先赠妇》的叹息,还来得及在清明节前赶回家乡。陆游有不同流合污的操守,他为自己的这种坚贞而自豪自爱。但从这首诗的结尾两句中也可以感到,他也无法在黑暗肮脏势力的包围中久得怡然, “犹及清明可到家”,不正是寓有再住下去“素衣将要染风尘”的顾虑吗?忠奸美丑不同,虽有“近墨者黑”之说,没有内因,染是染不上的,岂不知尚有“出污泥而不染”者在?陆游要远避京城的俗气,不过是表明不与投降派为伍,不与俗流相近的高洁操守罢了。

这首诗在平常境况和琐细事态中渗透诗人的强烈爱憎的思想倾向,并利用匀称的结构,造成诗行上的二、四、二的段落,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中,用一气贯注,对仗中求诗意的转折发展,在唐宋诗史上也是精彩诗句。


古代诗歌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2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3

【注释】

1.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陆游被任为严州知州,由山阴被召入京,居于西湖畔。

2.矮纸:短纸。作草:写草字。细乳:形容沏茶时水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分茶: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详参钱钟书《宋诗选注》206页。

3.素衣:洁净衣服。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化用其意,含有厌倦官场的意味。

今译

官场世俗的兴味,近年已淡薄如纱;

谁叫我骑马辞家,作客在纷扰的京华?

清寒的小楼上,听得下了一夜的春雨;

黎明的深巷里,可有人叫卖杏花?

在闲居的无聊岁月里,我在短纸上挥毫草书,

有时坐在晴朗的窗前,试试茶道,戏品新茶。

呀!我洁白的衣服早已被风尘沾染,

归去吧!清明节前,

我还可赶回我那清洁的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