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地貌类型ludi dimao leixing
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地球上巨型、大型的地貌主要是内力造成的;而外力作用对地表抬升地区进行侵蚀,造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在构造沉降地区,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地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可以根据成因——形态分类原则,将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进行归纳与划分,划分成若干不同的地貌类型。同一地貌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进行地貌类型划分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❶“成因——形态”原则:是把成因和形态有机地结合,为划分地貌类型、地貌组合和地貌区划提供客观分类标准;
❷地貌分类的等级系统:不同规模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它们之间存在着发生、发展和分布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次一级的地貌类型是在高一级的地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❸划分地貌的指标:如形态指标、成因指标、物质组成与结构指标、地貌发育阶段和年龄等。根据我国地貌特点和成因——形态分类原则,从大到小可以划分以下几个级别:
❶第一级:以现代海岸线为界,划分出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类型;
❷第二级:陆地地貌类型中以构造地貌为主的地貌形态,如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山地是新构造运动抬升、受外力作用切割而成的有较大高度的正地形,根据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山(海拔500~1000米左右)、中山(海拔1000~3500米)、高山(海拔3500~5000米)、极高山(海拔>5000米)。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比附近低地高出500米以上的广大平坦的地面,规模较大的高原是新构造运动大面积抬升造成的。平原是指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大面积的平坦地面,是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的地区,有较厚的沉积物堆积。丘陵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的圆坦的低矮山丘,是新构造运动抬升不如山地强烈地区。盆地是一种复合地貌类型,为周围高中部低的地貌形态,是由构造运动差异升降运动的产物,盆地的规模有大有小。
❸第三级:指主导营力作用下的成因——形态类型,如火山与熔岩的、流水的、湖成的、干燥的、风成的、喀斯特的、冰川的、冰缘的、海成的地貌等类型。
❹第四级:是在第三级的基础上划分较单一的地貌类型,如火山锥、冲积扇等。
地貌类型的划分是地貌学基础研究工作之一,它不仅对地貌理论研究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地貌制图、区域地貌研究、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都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