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侃如1903—1978原籍江苏太仓,生于江苏海门 九三学社成员。中国文学史家。曾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青岛分社主任委员等职。著有《屈原与宋玉》,合著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南剧拾遗》以及《文心雕龙注·选译》(合作)等。 原名:侃 字:衍庐 笔名:小梅、小璧、陆璧 陆侃如青山隐隐水迢迢——怀念陆侃如、冯沅君二教 授 | 李小松 | 随笔1983年2期 | 陆侃如传略 陆侃如(1903—1978) 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陆侃如 冯淑兰与陆侃如 陆侃如 陆侃如 | 牟世金 龚克昌 关国煊 牟世金 龚克昌 孔尊 李立明 阿英 | 晋阳学刊1983年5期 *传记文学1984年44卷3期 文史哲1984年5期 文坛史料第330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398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7页 |
陆侃如卓越的文学史家——陆侃如先生评传 陆侃如传(附:论著目录) 陆侃如 | 牟世昌等 牟世金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编 | 光明日报1985年12月17日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十一)第285页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第583页 | 陆侃如(1903.11.26—1978.12.1) 陆侃如(1903—1978) | 陈予欢编著 京 声 溪 泉 |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774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26页 |
陆侃如(1903—1978)近现代太仓人,占籍海门(今属江苏)。原名侃,幼名雪成,字衍庐,笔名小璧等。陆措宜长子,冯沅君夫。1920 年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次年编著出版《屈原》。1924 年毕业,1926 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研究院,次年出版所著《乐府古辞考》,毕业时获硕士学位。后任上海中国公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兼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1929 年与冯沅君结婚,兼任振德女子中学高级中学专修科中国文学系主任,出版《宋玉》及与妻合著的《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等。1932 年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1935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与妻合作《百部佳作征文散稿》刊于《人间世》杂志,合辑《南戏拾遗》。1938 年赴云南澄江,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当选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0 年出版《汉魏六朝诗谱》。1942 年任四川三台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参与筹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协会。1947 年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1 年任副校长、《文史哲》编委会主任。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山东省人大代表,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首任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青岛分社主任委员、济南分社筹委会主任等。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后获平反。译有《左传真伪考》《金钱问题》《法国社会经济史》等。另著有《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等,著述多辑入《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陆侃如 陆侃如1913—1978江苏海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嗣后,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27~1932年任上海中国公学中文系主任和安徽大学教授。1932年入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193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务主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副教长等职。 陆侃如先生古典文学研究的精力主要放在《楚辞》,是我国现代最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其主要著作有:《屈原》,《屈原与宋玉》,《中国诗史·楚辞》等,在这些著作中,陆侃如首先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屈原的生平事迹。在《屈原评传》和《屈原与宋玉·屈原的生平》中,陆侃如根据《史记》和《新序》以及屈原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材料,细心寻绎,互相参验,对屈原事迹作了大量的考证。他认为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任左徒一职当在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而任三闾大夫应在其后的怀王十八年。他还根据大量的史料将屈原一生分为“任职与去免”、“初放与遇罚”、“再放与自沉”三个时期。 陆侃如先生所研究的第二方面是确定屈作品的真伪,篇数及次第。对屈原作品的篇数,他的观点发生过前后变化。在《屈原·屈原评传》中,他认为屈原作品只有十一篇,次第为:《橘颂》、《离骚》、《抽思》、《悲日风》、《惜诵》、《思美人》、《哀郢》、《涉江》、《怀沙》、《惜往日》、《天问》。还有十六篇非屈原所作。而在《楚辞》的《引论》中,则在《九章》中除去《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共剩下七篇。第三次在《屈原与宋玉·屈原的作品》和《中国诗史·楚辞》中,又减去《天问》与《九章》中的《橘颂》两篇,这样,他认为屈原的作品实际上只有《离骚》、《涉江》、《哀郢》、《抽思》及《怀沙》五篇。陆侃如所考定的这五篇出自屈原之手,基本是正确的,至于非屈原所作的二十篇,则大可商榷。在给屈原作品系年时,陆侃如将屈原生平事迹和《楚辞》各篇丰富复杂的情感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然后得出结论,如他谓《橘颂》是屈原任左徒,即怀王十年时所作,因为屈原大部分作品充满了怨愤,而本篇“既无牢骚话,便可证明不作于失意之后了”。从艺术角度来看,《橘颂》“诗思窘狭”、“抽象话太多”,“这一点也可证明这篇是他壮年的未成熟的作品”(《屈原·屈原评传》)。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擅长作赋的作家,可是他的生平事迹,前人很少探索,史籍所载的,也只有片言只语,难窥全貌。陆侃如从《韩诗外传》,《史记》、《新序》、《汉书·艺文志》、《楚辞章句·九辨序》、《襄阳耆旧记》、《水经注》等唐以前的书籍辑录出二十余条记载,并参以宋玉本人作品加以研究推测,大致勾勒出宋玉为楚人,生于前290年左右,考烈王时做过小臣,与威、怀、襄三王无关系,与屈原也无师徒关系,可靠的作品只有《九辨》和《招魂》,其余均属伪作。他认为和屈原相比,宋是个落魄的文人,只有饮泣吞恨的话,而没有高亢近乎咒骂的语气,宋玉在艺术上也很有创造。如《九辨》中,双声叠韵字的大量使用,《招魂》的辅张杨厉等,堪称白描诗中的典范。 除《楚辞》研究外,陆侃如在先秦两汉文学其它方面也有研究,其成果除上面所提到的《中国诗史》外,还有《乐府古辞考》《中古文学系年》等。 ☚ 张志岳 马茂元 ☛ 陆侃如1903—1978江苏海门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曾赴法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东北大学。解放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有关唐诗论著有《中国诗史》、《中国文学简编》(均与冯沅君合著)。 陆侃如于初唐诗特别推崇“四杰”和陈子昂。他认为“四杰”一方面把齐梁的“新体诗”加以发展,使律诗与绝句等体裁正式成立;一方面也对当时的“宫体诗”予以提高和扩大,初步扭转了“靡靡之音”的恶劣趋势。陈子昂则“努力向齐梁以前的诗歌学习”,“有意识地提倡‘汉魏风骨’,写出了齐梁以后第一次出现的好诗。”(《中国文学史简编》,下同)他分别论述王孟、高岑两大诗派的成就之后,指出“虽然王孟与高岑两群作家的风格不同,但在诗歌上的成就却是相近似的;他们一方面有一定高度的艺术造诣,能够在初唐基础上更前进一步;一方面还不能广泛地、深入地接触现实,王孟对生活抱有一比较消极的态度,而高岑有时不免用幻想来美化现实。”(同上)他认为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一方面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一方面对人民的敌人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同上)他认为,杜甫的诗歌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安史之乱前为第一期,安史之乱中为第二期,弃官入蜀为第三期,离开成都以后为第四期。”“杜甫的伟大,主要表现在后三个时期的创作上,而第二期更是关键。”他不同意把杜甫划入盛唐,认为他是属于盛、中唐间的诗人,而且下开中唐的诗风。陆侃如还论及中晚唐诸家诗人,而尤重韩愈、杜牧。他认为韩愈作诗作文都很注意形式方面,讲究句法、章法、用韵的不平常。杜牧之诗“虽以冶艳著称,但因为他一生困顿不遇,而性格又刚直有奇节,所以喜欢借历史上的成败来讽刺时政。”在形式方面,杜牧还特别长于绝句,言简意深,语短情长。(参看冯沅君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