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坨;𦚐t‘o21to21❶量词。用于表示成团或成块状的东西。《正字通·土部》:“坨,俗陀字。”《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把棍子望小妖头上砑了一砑, 可怜就砑得像一个肉陀!”“肉陀”即肉团。亦作“𦚐”。 《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我们拿他往下一掼, 掼做个肉𦚐子。”一本作“团”。其实,以上各字虽然写法各异,但意思就是“团”,是古音元部与歌部对转的结果。《说文·口部》 “团,圜也。” 圜即圆。宋代用圆模制成的茶饼称团茶,如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此谓用龙凤圆模制成的茶饼。今四川、云南所产沱茶,即是压成碗形的成块的茶,当为宋时团茶之遗制。 ❷量词。用于表示成片的东西。元曾瑞《端正好·自序》: “黄菊东篱栽数棵,野菜西山锄几陀。”犹谓锄几块、锄几片。今川北等地田地仍可称“坨”,如几坨田、栽了一坨海椒等。元贯云石《粉蝶儿》套: “密匝匝那一坨,疏剌剌这几窝。”此谓有密密麻麻种了一片的,也有稀稀拉拉栽了几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