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阿育王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阿育王寺

佛教寺庙。在浙江省鄞县宝幢镇。为“中华五山”之一,属禅宗。始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 (425),梁普通三年 (522) 赐额阿育王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 改名广利禅寺,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定名为育王禅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寺以释迦佛舍利塔名世。相传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供奉释迦牟尼遗骨,布置于南赡部洲各地。中国有十九处 (见《法苑珠林》卷三十八)。晋太康二年 (281) 慧达 (原名刘萨诃)掘得一塔,塔作紫黑色,塔身四方形,每面刻一佛本生故事,上有露盘,塔中有悬钟,佛舍利在钟内,因建寺供奉,为历代佛教徒所崇敬。寺西侧有元代砖塔一座,七层六面,仿木构建筑形式。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阿育王寺2
阿育王寺2  āyùwángsì

座落於浙江鄞縣寳幢鎮阿育王山。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建。以於此得天竺阿育王舍利塔,即地建刹,故稱。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增拓。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擴建。五代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毁,宋初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改稱廣利寺。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增修。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再加修茸,仍復今名。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以及萬曆、崇禎間續有增建。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復修。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寳殿、舍利殿、藏經樓、法堂等。舍利殿内設石舍利塔一座,内藏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寺存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及元代磚塔一座。參閱《嘉慶重修一統志·寧波府二·寺觀》、光緒《浙江通志·寺觀五·寧波府》。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泛稱 > 阿育王寺1
阿育王寺1  ēyùwángsì

佛經謂佛謝世後,靈骨分爲大小如粒之舍利。百年後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廣造寺塔,布於世界各地之八萬四千塔同日而就,以分别奉置佛舍利。魏時洛陽、彭城、姑臧、臨渭等地之“阿育王塔”均承其遺迹者。《魏書·釋老志》:“佛既謝世,香木焚尸,靈骨分碎,大小如粒,擊之不壞,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寳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謂爲塔。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於後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於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於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臧、臨渭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迹焉。”南朝·梁武帝《幸阿育王寺赦詔》:“今出阿育王寺設無礙會。耆年童齒,莫不欣悦。”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北周至西夏瓜州僧寺。位于今甘肃安西县境内。敦煌遗书S.37283《集神州三宝神通录》载之。榆林窟16窟外室洞口北壁有墨书《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俗姓张住持窟记》,末书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1073)题记。

☚ 瓜州龙泉寺   瓜州开元寺 ☛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北周至西夏瓜州僧寺。位于今甘肃安西县境内。敦煌遗书S.37283《集神州三宝神通录》载之。榆林窟16窟外室洞口北壁有墨书《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俗姓张住持窟记》,末书西夏天赐礼盛国庆五年(1073)题记。

☚ 瓜州龙泉寺   瓜州开元寺 ☛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在宁波市东18公里太白山麓,华顶峰下的育王山。始建于282年(西晋太康三年)。相传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的阿育王用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即骨灰)造塔84000座,中国安放了19座,但仅有阿育王寺的舍利塔传世。所以阿育王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显著地位,为历代帝王所尊崇,是中国禅宗名刹之一。
阿育王寺结构石柱古朴,殿堂轩敞,飞檐画栋,宏伟壮观。建筑富有民族风韵,与山川形色相和谐。有山门、钟楼、天王殿、大佛殿、舍利殿、藏经楼、法堂、宸奎阁、方丈殿及左右厢房等。建筑660余间,占地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特别是舍利殿,高15.3米,全用黄色琉璃瓦覆盖,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匾额“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佛顶光明之塔”是宋高宗手笔。殿内有高7米的石塔,内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木塔。石塔后有长4米的释迦牟尼卧像一尊。殿前月台两侧有历代帝王、文人留下的墨迹碑刻,殿后有著名的“母乳泉”。
寺附近还有高36米的古塔、佛迹亭、极目亭、仙人岩和七佛潭等胜迹。寺周苍松翠柏,环境清幽,是一方独具魅力的佛教圣地。
单位:宁波市宁海县阿育王管理处 邮编:315600
电话:86-574-88488998

☚ 岳飞墓   清真禅寺 ☛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位于宝幢镇。因寺内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而闻名中外。传说西晋太康三年(282),僧慧达得天竺国阿育王所造,内藏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子之舍利塔。东晋义熙元年(405)在此建亭供塔,是为寺之草创。南朝宋元嘉二年(425),沙门道佑始在此建寺。梁普通三年(522)赐额“阿育王寺”。唐鉴真和尚三渡日本时海上遇险,返回后住此直到第四次东渡。宋以后已与天童寺齐名,来此瞻仰释迦牟尼舍利子者络绎不绝。寺内有北宋苏轼书《定奎阁碑记》碑和南宋张九成书《妙喜泉铭》碑。还有南宋高宗、孝宗的题字,以及明清两代文人书法家董其昌、梅调鼎、高振宵、章炳麟等人书题的匾额或对联。寺占地8万平方米,有舍利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建筑600余间。寺前有“放光松”,为晋代遗物。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建造的仿木结构砖塔,六面七级,高36米,保持元代建筑风格。附近尚有迦叶佛左足踏过的佛迹石、葛仙翁所写“才神”二字的仙人岩及七佛潭等胜迹。

☚ 2. 鄞县   天童寺 ☛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

或称无忧王寺、成实道场、法门寺、法云寺。位于今陕西扶风县北法门镇。相传创建于东汉桓灵年间,从东汉到北魏称阿育王寺,也称无忧王寺。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即无忧王,是古天竺(印度)的国王。阿育王在释迦牟尼灭度(死)二百年后,将佛骨舍利分为八万八千四百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就有渭阳一塔,或称扶风一塔,即“法门寺塔”。因塔置寺,阿育王寺即由此而建。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寺名为成实道场。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名法门寺,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改名法云寺。此寺因供奉有佛骨舍利而著名。唐代时期,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诸朝都曾开启佛塔地宫,迎奉佛骨,并赠施有大量的金银器、琉璃器和丝织品等。1987年4月3日地宫打开,发现了举世闻名的佛骨舍利和诸多珍宝、金银器、铜铁器、秘色瓷器、木漆器、玻璃器及大量丝绸物等。

☚ 1.寺院   福胜寺 ☛
000030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