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阿登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阿登纳1876—1967Konrad Adenauer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治家、总理(1949—1963),德国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生于德国科隆的法院职员家庭。在大学学习法律和政治经济学之后,1906年进入科隆市的行政机构。1909年任科隆市副市长。1917—1933年任科隆市市长。因反对希特勒,1933年被免去科隆市市长职务。1934年和1944年两次被捕并被关进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与筹建基督教民主联盟,1949年起任该党主席并当选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在1953、1957和1961年的选举中继续获胜,连任总理。1951—1955年兼任西德外交部长。执政期间,西德的经济逐步恢复,并出现迅速发展的所谓“奇迹”;西德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也得到加强,成为西方集团的重要成员。任内重整军备,主张西欧联合对抗苏联。1963年因年迈退休。 阿登纳德国政治家。1876年1月5日出生。1901年毕业于波恩大学。1917年当选科隆市长并兼任普鲁士参议院议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被关入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狱再度出任科隆市长。1948年当选波恩议会议长。1949年9月~1963年任联邦德国总理,1950~1966年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1955年访苏,并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1967年4月19日卒。阿登纳当政时期,联邦德国从百废待兴的战败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阿登纳 阿登纳1876—1967Adengna,Konrad Adanauer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出身寒微,父为法院书记官。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波恩大学就读。毕业后以律师为业。1906年竞选为科隆市议会议员,1917年任该市市长。在市政建设和发展工商业上颇有建树,受到垄断资本的赏识。1928年当选为普鲁士邦议会议长。主张联法反苏,反对纳粹独裁。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被以“政治上不可靠”为由撤消一切职务,遂隐居。1944年受谋杀希特勒案件牵连,两度被捕。1945年盟军攻占科隆后,一度再任市长。力图重建德国,创立基督教民主联盟,任主席。主持制定基本法(临时宪法)。1949年9月任联邦德国第一届总理,至1963年连任四届。执政期间,主张与美国合作,加强西欧联合,赞同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联营、北约和欧洲共同体,反对共产主义,拒绝承认民主德国,坚持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德国。放手由经济部长艾哈德等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使联邦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66年辞去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职务。著有《阿登纳回忆录》。 ☚ 戈林 法西斯党 ☛ 阿登纳1876~1976联邦德国前总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