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
阿尔伯(Arber,W. 1929~),瑞士分子生物学家。由于提出有关限制性内切酶的假说,成为197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三位获得者之一。
阿尔伯生于瑞士阿尔高州,1953年毕业于苏黎士工学院。后进日内瓦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任电镜研究助理。1958年,阿尔伯获博士学位,来到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伯特尼(Bertani,J.) 的指导下进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于1960年应凯伦伯格(Kellenberger,E.)之邀回日内瓦领导一个研究集体,专攻辐射对微生物的效应。
阿尔伯返回日内瓦以后的第一项试验,是使大肠杆菌B株及其耐辐射的B/γ株变成对噬菌体λ有敏感性。试验结果使他发现与宿主(大肠杆菌)引起的噬菌体的修饰有关,而后者则是伯特尼和韦格尔在七年以前已经描述过的。
阿尔伯没有急于克服修饰给他的辐射试验所带来的障碍,相反的他调整了研究方向,开始研究修饰与限制是怎样进行的。这一研究方向也引起了他的同事们的兴趣,于是在日内瓦形成了一个研究修饰与限制机理的中心。
阿尔伯的进一步实验表明,株特异性的修饰与限制可以直接影响DNA,而不引起菌株的突变;修饰与限制是宿主菌的特性,它不仅作用于噬菌体的DNA,而且作用于菌细胞的DNA。因为这项成就,阿尔伯获得了日内瓦大学的普雷沃斯特(Prevost)奖。1965~1970年期间他连续获得瑞士国家科学奖所给予的资助,从而得以深入研究核苷酸甲基化修饰的机理,限制和修饰的基因调控以及这些反应的酶学和分子机理。
在这些研究的过程中,阿尔伯提出了关于限制性内切酶的假说。1962年他仅仅猜测: 修饰的机理可能在于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1965年则提出较完整的假说: 可能存在着一种位点专一的限制性内切酶,它是细菌宿主对噬菌体进行限制的基础,而修饰作用则可能是由宿主专一的DNA甲基化酶所产生。这一假说以后为史密斯所证实,并为内萨恩斯实际应用于猴病毒的基因谱的绘制。
阿尔伯在获奖后作了题为《遗传交换的促进和限制》的诺贝尔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