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阿q正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阿Q正传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著。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全篇共9章。故事之前先着重描写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展现阿Q的个性特点。再写阿Q在赵太爷家帮工时,向女仆吴妈求爱而被赶出赵家,从此过着流浪生活。辛亥革命爆发后,阿Q开始神往于革命,去投奔假洋鬼子,结果遭到一阵斥骂。在赵家遭抢劫后,阿Q竟无辜地突然被当作“抢劫犯”成为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未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阿Q悲剧性的一生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形象地表明只有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现农村的革命变革,才有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作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感情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剖析了由于封建的经济剥削和精神毒害而形成落后的“阿Q精神”。小说以喜剧形式蕴含悲剧主题,借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语言生动简练,富有幽默和讽刺色彩。《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也是一部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 ☚ 歇浦潮 冲积期化石 ☛ 阿Q正传 阿Q正传五幕话剧。田汉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1937年作。初刊1937年上海《戏剧时代》第1卷第1—2期。1937年10月上海戏剧时代出版社初版。戏剧时代丛书之一。1939年8月上海现代戏剧出版社第4版。现代戏剧丛书之一。 ☚ 卢沟桥 青纱帐里 ☛ 阿Q正传 阿Q正传六幕话剧。许幸之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1932年2月12日初稿。1938年6月8日第五次修改。1939年8月15日上海中法戏剧社初版。中法剧社戏剧丛刊之一。1940年8月上海光明书局初版。光明戏剧丛书。 ☚ 夜行集 灯尾集 ☛ 阿Q正传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著。1939年10月上海三通书局初版。 ☚ 边陲线上 烟雨芙蓉 ☛ 阿Q正传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著。初载于1921年12月4日—1922年2月12日《晨报副刊》,初收于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版《呐喊》。这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的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没有家、没有固定职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甚至连姓都没有。他有农民的勤劳、质朴,又沾染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但支配着他意识和性格的却是“精神胜利法”。他不能正视被压迫、被奴役的现实,常常以幻想中的虚假的胜利,来代替现实中的真实的失败,使自己精神上“常处优胜”,表现为妄自尊大,自着自解,掩饰缺点,甚至以丑为荣,以自虐为虐人等等,因此不再有不平和反抗。这使他受尽屈辱而不自觉。此外,他还有着一套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排斥异端,相信“不孝有三”,维护“男女之大防”等,表现了长期封建主义统治对底层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到来时,他从反对革命到“神往”革命,进而要想“参加”革命,虽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但毕竟包含着改变生活处境的合理要求。然而他却被投机革命的假洋鬼子“不准革命”,最后还被革命后的新政权当作抢犯抓去,作为“惩一儆百”的材料枪毙示众。作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描写了他的悲惨的奴隶命运,痛切地批判了他的麻木和不觉悟,特别是不能正视现实的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由于“精神胜利法”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落的统治阶级的病态心理对全社会的腐蚀和影响,有它的普遍性,因而鲁迅对它的批判具有针砭由此造成的国民性的锢疾的深广意义。围绕阿Q这个人物,作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写出了他所处的典型环境,特别是写出了辛亥革命高潮中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动。起初,地主阶级一片恐慌,阿Q等农民扬眉吐气;后来,投机者混入革命队伍,地主阶级“骤然大阔”,而农民仍被奴役,阿Q被推上了绝路。作品还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县政权中连原任的官员都未撤换,监牢里关的还是无辜的农民等历史事实,给辛亥革命作了形象的总结,揭示了它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宣告了它的失败。小说采用传记体的叙述方式,以高度典型化的方法和“白描”、“画眼睛”的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并将冷峻客观的描绘与适当的艺术夸张和讽刺手法结合起来。这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它所塑造的阿Q的形象被列入世界著名的文学典型之一。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它都对后来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二十年代以来已有了近四十种文字的译本,说明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学名著之一。 ☚ 沉沦 冲积期化石 ☛ 《阿Q正传》《阿Q正传》
鲁迅(1881~1936)著。中篇小说,分章连载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上,署名巴人。1923年8月收入作者自编小说集《呐喊》中,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小说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前后江南乡村小镇未庄的一个无业无产者阿Q,在赵太爷的巴掌下,失去了姓赵的资格;在赵秀才的竹杠下,失去求婚和出卖劳力的机会;于辛亥革命中,又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下,失去革命的幸运;在把总老爷的屠刀下,失去生存的权利。作者通过阿Q的悲惨遭遇,塑造阿Q这个具有无比强大的艺术生命的典型性格,并在小说中显示“个人历史”和“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高度一致性,从而摄录下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人心史和民族的苦难史。作者说这篇小说“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大约是想暴露国民弱点。”(鲁迅《伪自由书·再谈保留》)阿Q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功典型。他的性格展现得最为充分的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它概括了人类社会一种带有巨大普遍性的心理结构。阿Q的悲剧象征着中华民族在近代的苦难历史。《阿Q正传》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教训,提出了唤醒国民,教育农民的总要课题。《阿Q正传》是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民族性格的具有社会史诗性的作品,它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 阿Q正传 336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代表作。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从1921年12月4日到1922年2月12日每周或隔周连载。署名巴人。后收入 《呐喊》小说集。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小镇未庄为社会背景,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跨越时空的艺术典型。小说通过对阿Q姓名、籍贯、行状的稽考,以及由恋爱悲剧导致的生计危机,以致走上末路,最后在辛亥革命风潮中被当权者作为杀一儆百的牺牲品,反映了他被压迫、受剥削和受愚弄的社会地位、悲惨命运。作者还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思想感情描写并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品以喜剧的形式揭示悲剧的实质,成功地运用白描手法,语言也生动而有文采。它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 ☚ 狂人日记 女神 ☛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后收进小说集《呐喊》。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阿Q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塑造了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典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名著之一。 阿Q正传 阿Q正传中篇小说。鲁迅著。最早刊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晨报副刊》上。《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精神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阿Q是个雇农,没有土地和房屋,靠打短工度日,受尽惨重的剥削和压迫,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失败时用“精神胜利”来自我安慰。他夸耀过去,幻想未来,而在现实中却是麻木不仁、自轻自贱,不正视严酷的现实。辛亥革命的爆发,刺激了阿Q头脑中的朦胧意识,使他快意并要求革命,但辛亥革命本身具有不彻底性,忽视农民的作用。不久,未庄一切依旧,阿Q却被抓去枪毙。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揭示了贫苦农民的愚昧和落后,对以阿Q为代表的农民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小说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提出了启发农民的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课题。 ☚ 彷徨 鲁迅杂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