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阳学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阳学说

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科技理论。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某方面来说,太极拳就是处理技击和养生中各类阴阳关系的拳术。阴阳学说在先秦时就已产生。西周末年,伯阳父在解释地震现象时就使用了阴阳概念: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其后,在《管子》 《荀子》中也有阴阳的论述。在我国著名的医学名著《内经》中,阴阳学说更是得到系统发展。之后,在历代均有不断地阐发、注释。中国古人认为,宇宙是由 “气”构成的,“气” 根据其属性分为“阴” 和 “阳”两大类,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及其运动组成。任何事物,无论大小,都包含了 “阴”和“阳”的因素。一般说来,外在的、向上的、剧烈的、运动的、刚强的等为阳; 内在的、向下的。缓慢的、静止的、柔弱的等为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阴阳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力量的消长变化,带来事物状态及发展趋势的变化; 2. 阴阳之间是互相依存的,一方以另一方为存在的前提,阳可生阴,阴可生阳; 3. 阴阳互为合作,互为包容,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4. 阴阳之间可互相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元素可向其相反状态就是阴阳平衡态。

阴阳学说yin-yang doctrine

属于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与方法论,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最早见于《易经》,常与五行学说并用。阴阳的涵义,初始主要是用以解释自然现象的变化,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其后,一些思想家观察到自然界各种现象均有正反两个方面及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的两种物质力量,便统用阴阳加以概括和解释。因此,阴阳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之意。在《周易·系辞》中已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视作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将阴阳这一概念运用于哲学、天文、历数以及中医学、中兽医学等领域,遂逐渐形成阴阳学说。这一学说对中医学、中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形成和发展 阴阳学说发源于殷周之际,战国至秦汉时代已广泛流行。当时中医、中兽医的技术和经验正在形成和发展,在哲学思想家的影响下,阴阳学说逐渐渗入到中医领域,与中医实践中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汇成一体,形成了以阴阳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两汉以后,中医的阴阳学说逐步趋向完备。在此基础上,明代张介宾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中兽医学借鉴中医学理论,结合兽医诊疗实际,形成了中兽医阴阳学说。它认为马“禀阴阳二气而生”,指出马依靠阴阳二气才能生存。动物体各部分,均由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物质力量即阴和阳所构成,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从而把动物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和防治疾病等均概括于阴阳之中。《司牧安骥集》、《痊骥通玄论》、《马书》等结合诊疗已对阴阳学说作了重点介绍,明代的《元亨疗马集》则进一步全面阐述发挥,成为中兽医阴阳学说的经典著作。1949年以后, 中兽医阴阳学说得到了系统研究,并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加以分析、深化和扩展,使这一学说的内容和实质的阐述更趋完善,并成为广大中兽医人员进行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
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互相作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这一基本认识深刻地渗入到中医学、中兽医学之中,指导历代医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景岳全书》指出:“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元亨疗马集》中强调:“凡为医兽者,必须识阴阳。”阴阳学说包括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内容,主要表明:❶阴和阳是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存在着无限可分性;
❷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❸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
❹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阴阳双方不断消长运动中实现的,如各种形式的阴阳消长运动处于一定限度、一定范围、一定时间之内,则表现为动态平衡,整个事物即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即陷于异常状态。
阴阳的交感相错 即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世间万物生成、变化的起源和本始,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自然界万物的生化,是天之阳气下降和地之阴气上升、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否则就不会产生世界万物。《荀子·礼论》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按现代科学观点分析,系由于天地之间各种理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自然界的万物, 否则就不会有万物的生化。以动物为例,新的生命起源于雌雄两性的交媾: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依靠自身阴阳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可见,阴阳交感相错,相互发生作用,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前提。
阴阳的对立制约 即阴阳的相互对立,亦即古代所说的阴阳相反。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事物或现象都具有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二者的属性是相对的、矛盾的。二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 大多具有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在阴阳对立的双方中,还表现为一方过于强盛,可抑制对方,使之趋弱;或者一方过于不足, 可导致对方的相对亢盛。这在动物生理、病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如疾病过程,实际上就是致病因素(邪)和抗病因素(正)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过程。邪和正互相对立,互相抑制,阳邪盛则阴血受损,表现为“阳胜则阴病”;阴邪盛则阳气被抑,表现为“阴胜则阳病”: 阳气盛则阴邪不易侵犯,阴血不虚则阳邪难以为害。邪正之间始终表现为阴阳对立制约关系。
阴阳的互根互用 即阴阳的相互依存,亦即古人所说的阴阳相成。表现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因此,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普遍规律,同阴阳对立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另一种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出相互孽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阴阳相互孽生、相互为用关系在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得非常普遍。如动物体的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属阴, 而在此物质基础上所产生的生理功能活动属阳。即气属阳, 血属阴。但功能活动的发挥, 需要以营养物质作为基础, 而营养物质的形成和补充, 也离不开消化、吸收和输布等一系列功能活动。气血之间典型地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孳生的关系。如果一旦发生“阴阳离决”,即阴阳分裂,生命即告终止。
阴阳的消长平衡 即阴阳的运动变化。阴阳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以“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形式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 所谓“长”, 意为增多、增长, 二者均指数量的变化。消长的基本形式为: 一是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二是阴阳皆消, 阴阳皆长。例如动物体的各种功能活动(阳),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而各种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又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前者为“阳长阴消”,后者为“阴长阳消”。又如气血,气为阳, 血为阴, 气能生血, 如气虚发展下去, 可导致血的生成不足而形成气血两虚; 如通过补气, 促使气旺生血, 则又可使气血均有所恢复。前者为“阴阳皆消”,后者为“阴阳皆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通过阴阳的消长, 动物体始终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为“阴阳平衡”或“阴平阳秘”。如果一方“消”得太过或“长”得太过, 则会发生病变, 也就是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而出现“阴”或“阳”一方的偏盛偏衰, 即“阴阳失调”,于是动物体就从生理状态转入病理状态, 或为阴虚导致阳亢,阳虚导致阴盛;或为阴盛导致阳虚,阳亢导致阴虚。这种形式和阴阳的对立制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阴阳的相互转化 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均可向其对立面转化, 从而改变其阴阳属性。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 以阴为主或以阳为主, 可以决定这一事物的主要特性。但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并非一成不变, 而是经常处于消长变化之中, 一旦这种消长变化达到一定限度, 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因此,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 则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质变。阴阳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也可以以突变形式出现。前者如四季中的寒热交替, 昼夜中的阴阳转化; 后者如急性热病, 高热至极可以突然休克虚脱,四肢冰凉,由阳证急剧转为阴证。
阴阳的转化机理,在于阴阳的自我胜复。所谓胜,指交替为胜; 所谓复, 指衰极可复。自然界如果不存在互相胜复, “阴长阳消”持续发展, 势必引起阴极盛而阳极消,阴阳离析, 统一体趋于破裂。故只有“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交替出现,互为各自的反过程, 才能使自然界在不断变化中维持动态平衡。在此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兽医阐释动物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的一种说理工具,其内容贯穿于中兽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用于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 动物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内部充满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动物体的一切组织结构, 均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就动物体而言, 体表属阳, 体内属阴。就体表而言, 前部属阳, 后部属阴; 背部属阳, 腹部属阴; 四肢外侧属阳, 内侧属阴。在体内则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 又可分出阴阳, 如心、肺居于前部属阳, 肝、脾、肾位于后部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 又有阴阳之分, 如心有心阴、心阳, 肾有肾阴、肾阳, 肝有肝阴、肝阳等等。故动物体组织结构的内外、表里、背腹、前后部分之间, 以及内脏之间, 都可区分出阴阳, 都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正由于存在这种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才能使动物体始终成为对立的统一体。
用于概括动物体的生理功能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阴阳的消长转化来说明动物体的生理功能。动物的生命活动是脏腑功能与营养物质构成的统一体, 功能属阳, 物质属阴, 功能活动须依靠营养物质的供给, 而营养物质的生成又须依赖脏腑功能的活动。“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动物在生命活动中, 必然要消耗一定的体液和营养物质, 产生这些营养物质也要消耗一定的功能, 从而导致阴阳所代表的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出现“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的局面。这种依据一定条件使动物体阴阳的相互消长转化, 是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 只有这样, 动物生命才得以延续。二是运用阴阳的相对平衡来说明动物体的健康状态。阴阳在消长运动中, 对立的双方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 这是维持动物体各部分之间生理生化和代谢过程的恒定、保持动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对统一的基础,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即“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但是, 平衡是相对的, 不平衡是绝对的, 所以动物体的健康只是阴阳运化中的动态平衡。随着动物从出生到壮龄, 从壮龄到老龄的转变, 壮龄时的“成长优势”必然为老龄时的“消耗优势”所代替,而出现衰退的变化。此时相对平衡已难维持, 阴阳双方互相排斥, 最终必然导致“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即生理功能宣告结束, 生命停止。
用干阐述动物体的病理变化 尽管动物的疾病比较复杂, 千变万化, 但都可以用阴阳加以概括。动物体的阴阳双方必须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阴阳的相对平衡被破坏, 出现某一方面的偏盛或偏衰, 即会从生理状态向病理状态转化, 形成疾病。所以疾病无非是阴阳任何一方偏盛偏衰的结果。故动物体的病理变化可通过阴阳加以阐述。如阳偏盛则表现为机能亢进、津液耗损等热性证候;阴偏盛则表现为机能衰退而出现一系列寒性证候。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可以视为中兽医学的病理总纲。
在病理过程中,阴阳的偏盛或偏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而出现“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现象。例如实热的阳证,热度达于极高程度时,病体可出现四肢、耳鼻冰凉、脉象细微。此系真热假寒,阳气郁滞于内,不能外达,以致“热极生寒”的结果,故其体表虽寒,而内脏实热。同理,阴寒极盛,病体可以出现“寒极生热”的假象,此系真寒假热。
用于疾病的诊断 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故所有疾病都可以用阴或阳加以说明。在诊察疾病时,如善于运用阴阳加以分析,就可以抓住疾病的关键。《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元亨疗马集》“脉色论”则具体指出:凡是诊察动物疾病,应该先以口色和脉象为主,然后再相看走路的样子,听取喘息的声音,观察肥瘦的情况,诊察虚实的程度,追问饮喂的多少和谷料的有无,然后再确定是阴病还是阳病。
在诊察兽病时,注意审辨阴阳,可以概括整个病证的基本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还可用以分析四诊中的一个具体症候或脉证。如辨证中,八纲辨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中虽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阴阳为八纲中的总纲,其他六纲则分别隶属于阴和阳。如表、实、热属于阳证:里、虚、寒属于阴证。在辨证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分清阴阳,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确切诊断。
用于疾病的治疗 中兽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也就是阳盛者泻热,阴盛者祛寒;阳虚者扶阳,阴虚者补阴;阴阳两虚者阴阳双补,从而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以纠正,复归于协调平衡的健康状态。故《黄帝内经·素问》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阴阳学说不仅用于确立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中药虽有数千种之多,但其性能一般均可用阴阳加以概括说明。如从药性来说,不外寒、热、温、凉四类,温热药属阳,寒凉药属阴。从药的味道来说,辛、甘多有发散的作用,属阳;酸、苦、咸多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属阴。又凡有升浮作用的药属阳,具有沉降作用的药属阴。
在诊治疾病时,主要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选择用药,以纠正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阳热过盛的, 可用寒凉药物治其热:阴寒过盛的,则可用温热药物治其寒。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果因阳气偏衰不能制阴而引起的阴盛,则须采取助阳以消阴的措施:若因阴虚不能潜阳而形成阳亢,则须滋阴以抑阳。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
用于疾病的预防 即保持动物与自然界内在、外在阴阳的平衡。动物在自然界生活,时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动物与自然界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如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就有可能健壮成长,否则必然灾病丛生。这种关系即动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也就是动物有机体内在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季节、气候等变化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相对平衡性,得其平衡则健,失其平衡则病。故《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一般来说,动物具有适应四季气候变化的一定能力,但如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其本身机能不够健全时,适应能力就会大大降低,无法抵抗外界的不利影响。因此,人们必须为其创造能适应外界环境的条件和物质,如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动物保养,并结合药物防治,使动物保持体内的阴阳相对平衡,而与自然环境的阴阳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内在和外在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现代研究 阴阳学说的研究,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重视,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不同侧面、不同深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根据已取得的成果,试图给阴阳学说以新的解释,或作出一些推论。有的哲学家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其合理的内核,将阴阳学说归纳为四个法则:❶自然界是由一对(A)——阴和(非A)——阳构成的;
❷阴阳相互对立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A)——阴既是(非A)——阳的对立面, 又可以成为(非A)——阳:
❸对立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之上的:
❹随着质的突变——质变, 出现相互转化。
在中医界、中兽医界, 则多结合实验手段对一些阴阳概念加以分析,作出解释。在用分子生物学来阐述阴阳学说方面, 有人提出”阴阳学说与环磷酸腺甙(cAMP)及环磷酸鸟甙(cGMP)双相调节关系的假说”,并推论cAMP与cGMP这两种双向控制系统是统一许多不同生物调节现象的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所在, 可作为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有人并明确地提出cAMP为阴,cGMP为阳。有人通过对阳虚证和阴虚证患者的血浆核苷酸的测定,初走观察到阳虚证患者的cAMP低于正常, cGMP高于正常, 而在阴虚患者,则cAMP增高, cGMP减少。也有人观察到,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是:阴虚时主要矛盾是cAMP含量升高(不一定伴有cAMP/cGMP比值升高), 则虚时则是cAMP/cGMP比值降低。
对阳虚和阴虚, 有人从机体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 证明阳虚、阴虚分别与副交感、交感神经占优势有关。关于阴阳失调与内分泌状态的关系,有人认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紊乱是肾阳虚发病原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阴虚火旺者多有交感——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 阴虚肝火旺者多有垂体——肾上腺皮质或肝灭活功能亢进; 心虚心肝火旺者两者均见增强。
从免疫学方面进行阴阳学说的研究也有报告。有人认为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等组织, 以及免疫细胞, 皆为有形之物,为阴。调节、控制免疫反应, 维持免疫稳定的系统,多为无形之物,为阳。免疫缺陷类疾病属于阴虚阳盛, 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阳虚阴盛。阳虚患者B细胞玫瑰花环形成率减退, 说明阳虚时免疫功能低下。
此外, 还有人从稳态、应激、时间生物学、控制论、血清中微量元素等方面对阴阳学说进行研究。

阴阳学说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相反相成理论和一分为二的方法论结合运用于医学实践的指导性理论。该理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道,大自然和人体普遍存在着阴和阳的对立统一规律,而人身之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自然的消长变化是相应的。根据这些认识,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辨与防治。详阴阳条。

阴阳学说yinyang theory

中国古代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一种哲学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引用到医药学领域,传统兽医学也以此为说理工具,解释畜体的生理、病理及辨证施治,如《元亨疗马集》说:“人之与兽,虽禀性赋形不同……然资气于阴阳,未有异也。”阴阳是表示一切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的代称。它以水象征阴,火象征阳。一切事物照此类推。阴阳具有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的规律,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而且阴阳还可再分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两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赖的;在互相依存的过程中将会发生彼此消长的现象;在彼此消长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将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运用于中兽医学领域,其所代表的内容各有其特殊含义。就整个畜体而言,内脏为阴,体表为阳;而体表腹侧向下为阴,背侧向上为阳;内脏中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机体的营养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两者互相为用,在生理活动中彼此消长,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区分药物性能、指导诊断和病证防治方面,也遵循这一规律。

阴阳学说

152 阴阳学说

中医辨证法学说。是中国古代解释一切事物的哲学思想,春秋时已运用于医学领域。此学说概括宇宙事物的两个属性,说明自然界某些事物和现象之间,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相对的两面,主要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制约和斗争。一切活动的和沉静的、光亮的和黑暗的、兴奋的和抑制的、温热的和寒冷的、无形的和有形的、在外的和在里的等等,都是阴阳互相对立的关系。任何事物的阴或阳的某一方面都不能脱离其对立的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阴阳互相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不断地此消彼长,此进彼退,保持相对的平衡。事物的阴阳两方,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产生阴阳在运动中质变过程。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事物阴阳的无穷的可分性。中医认为上部、体表、背部、外侧属阳;下部、体内、腹部、内侧属阴。人体五脏 (心、肝、脾、肺、肾) 属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阳。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心和肾又有心阴、心阳、肾阴、肾阳之分。在药物上,寒、凉、滋润的药物的性味功能属阴,温热、燥烈的药物属阳。药味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药物具有敛降作用属阴,具有升散作用属阳。

☚ 学说   五行学说 ☛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基本概念即渗入中医学领域,并与中医理论中许多具体的学术内容相互结合,形成了既源于哲学认识,又有所不同的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指导着历代医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故《景岳全书》谓:“医学之要,阴阳而已。”在中医学中主要应用于:1.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以脏为阴,腑为阳;腹为阴,背为阳等。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如人体功能活动属阳,物质基础属阴,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协调平衡的结果,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失调导致的阴阳偏盛偏衰加以概括,即所谓“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还可以相互转化。即“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称阴阳转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人体疾病大则可以用阴证、阳证加以概括,表、实、热证均属阳证,里、虚、寒证均属阴证等。在治疗中用补阴的方法以制阳热,用温阳的方法以消阴寒,称为阴阳制约,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5.归纳药物的性能:如把温热性或具有辛甘发散作用的药物称为阳,寒凉性或具有酸苦涌泄作用的药物称为阴等。阴阳学说常和五行学说并称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对临床各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学说yīnyángxuéshuō

古代两点论运用于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详阴阳条。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周秦时代形成的一种哲学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学术领域。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和医学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相互渗透,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属于唯物主义范畴,它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气。元气分为阴气和阳气两大类,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事万物。
阴阳学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上无论有形的物体或无形的太虚,无论宇宙中的天体或大地上的物类,都发生着普遍的联系,处在无休止的运动中。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之下发生的。诸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动与静,表与里,上与下,生与死等等,无不是一些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矛盾的事物和现象。
古代的阴阳学说认为,所有相互对立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矛盾的双方在性态上总表现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一类趋向为明亮、活跃、向前、向上、温热、充实、外露、伸张、扩散、开放等;另一类趋向为暗晦、沉静、向后、向下、寒凉、虚空、内藏、压缩、凝聚、闭阖等。将前一类性态称作阳,而后一类性态称作阴。由于阴阳是从具体事物与现象中抽象出来用以标示事物性态的范畴,并不代表某种具体的事物,所以《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明确指出,阴阳并无形体,只是一种属性概念。
对于阴阳这两类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可以用“水”和“火”的特性来代表。它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在古人看来,火性炎热、升腾、轻浮、活动,集中体现了阳性特征;水性寒冷、沉降、润下,宁静,正反映出阴性的本质。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着相反相成即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斗争,相互消长,又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 季节上寒与暑的矛盾,寒属阴,暑为阳,寒与暑虽然是相互排斥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互根的关系。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体现了气候上阴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又如,在气化理论中形与气的矛盾,气主动、主散,属阳;形主静、主凝,属阴。动与静,散与凝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形为气合而成,气为形散而来,因此二者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动静、上下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相召、相临、相错,即相互作用。就是说,正是阴阳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在古人看来,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纳入到阴阳这两类范畴中去。《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意思是五光十色,变化万千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阴阳矛盾的展开和体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矛盾的方面。阴阳关系的普遍性,不仅表现在空间方面,而且表现在时间方面,就是说,万物的产生和消灭,自始至终贯串着阴阳矛盾。正如《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认为阴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全过程之中。
阴阳矛盾无处不存,无时不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神明”,是指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就是说,阴阳这两种势力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由此推动着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运动的泉源和动因,是世界的根本规律。
由于事物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从而使阴阳在划分上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更而发生改变。在某种场合属阴的事物,在另一种场合则属阳;在某种场合属阳的事物,在另一场合则属阴。例如六腑位居胸腹腔之内,四肢显露于机体之外,二者相对,六腑属阴,四肢属阳。但在内部脏器之中,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以通为用,脏以藏为主,所以就腑与脏说来则脏属阴,腑又属阳。阴阳的划分具有变化性,但是在变化之中包含着不变,在灵活之中不能违背一定的原则,在每一特定的场合,阴阳的划分是确定的,不是任意的。如六腑与五脏相对时属阳,而与四肢相对时属阴,这是根据阴阳概念和事物本身的实际性质划分的,不能更动。
物质世界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还使事物表现出无限多的层次,具有无穷可分的特性。阴阳学说对于这一点也作出了朴素的反映。所谓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白天可分日中之前和日中之后两部分,前半日阳光越来越充足,故为阳中之阳;后半日阳光渐减弱,故为阳中之阴。同样道理,黑夜也可分前后两部分,鸡鸣之前,夜色和寒气渐深沉,故为阴中之阴;鸡鸣之后,夜色逐渐消退,晨曦慢慢来临,故为阴中之阳。再如根据其功能性质,五脏相对于六腑属阴,而五脏之中又可再分阴阳: 心、肺在横膈以上属阳,肝、脾、肾在横膈以下属阴。不仅如此,各脏内部还可分阴阳,如心阴,心阳; 肾阴,肾阳等。古代阴阳学说通过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正确地反映了矛盾法则的最主要的内容,因而是我国古代十分光辉的对立统一理论。但是,阴阳学说与现代辨证法所讲的矛盾范畴相比较,有着一定的差别。
首先,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认识基础。现代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蓬勃兴起的条件下出现的,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容,总结了十九世纪中期的科学成果,主要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因而具有了科学的形态。而阴阳学说产生于我国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时期那时的生产完全依靠简单的手工劳动,还没有以严格实验为依据的系统的自然科学,所以阴阳学说不可能超出直观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可能具备十分科学而精确的表现形式。
其次,阴阳范畴与矛盾范畴有质的不同。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各种事物相互关系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而阴阳范畴,虽然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但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即前面所说阴阳各自代表的一定趋向和性态。所以,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只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
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以阴阳的形态表现出来。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之不可能概括出现代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这种最一般的哲学范畴。在社会领域,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各种经济部门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等等,显然不能用阴阳来进行概括。在自然界,一旦超出了直观所能达到的界限,如对于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生态关系等等,就很难用阴阳来解释。阴阳学说除了包含着对立统一规律的某些一般原则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内容和独创之处。它们表现在:
(1)阴阳学说所研究的对象,是寒与热,动与静,虚与实,表与里,升与降,散与聚,……等等那些以水和火为征兆的特殊矛盾关系。这类矛盾的特点是,对立面的一方必然具有阳性特征,另一方则具有阴性特征。凡是这类特殊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都属于阴阳学说的范畴。
(2)阴阳学说认为人体以及其他有形物体,其形质为阴,运动功能为阳。就人体而言,功能活动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而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取和新陈代谢,又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这正是阳长阴消,阴长阳消的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又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知之,是为圣度。”功能与形质的特殊矛盾关系,是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3)阴阳学说强调阴阳在总体上的相对平衡,对事物的存在和正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认为,阴阳之间有相互调节,以保持相对平衡的反馈功能。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阴阳的相互克制和相互为用实现的。例如,在人体内,若病邪使机体阴阳某方过旺,那么另一方就会起抵消其偏盛的作用。只有当这种抵消作用不能控制对方的偏盛,或抵消功能因故丧失之时,机体才显示病态。于是即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病理变化。相反,若病邪使机体阴阳某一方遭受损伤因而消弱时,则另一方又会起保护对方和补充对方的作用,所谓“阳者卫外而为固”,“阴者藏精而起亟”就包含着这一层意思。由此,阴阳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体系统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内在根据。从这一原理出发,中医学提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疗法则。
(4)为了更细致地反映阴阳现象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还可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统一起来,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把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等六个层次,同时探讨了它们的特殊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的理论。
阴阳学说是对相当广阔的自然现象的概括,它在宏观领域正确地揭示了许多与人直接有关的矛盾事物的内在联系,所以阴阳学说的这些特殊内容有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正是这些特殊内容,一方面体现了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使阴阳学说有可能与医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辨证论治的核心——通过调节使人体恢复整体平衡,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探讨阴阳学说时,既要注意它的一般性,又要注意它的特殊性。深入研究阴阳学说所包含的这些特殊内容,是哲学和医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 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阴阳学说yīn yáng xué shuō

theory ofyin and yang; theory of yinyang; doctrine of yinya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