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阴茎肿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阴茎肿瘤phalloncus系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较多见的一种肿瘤。其中最多见的为阴茎乳头状瘤和阴茎癌。临床表现,除肉眼所见肿瘤外,多有不同程度排尿困难;其中恶性进展迅速,损害范围广泛,疼痛等症状更为明显。病理检查可确诊。包茎或包皮过长尽早手术,对预防阴茎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病须早期手术治疗。 阴茎肿瘤 阴茎肿瘤阴茎肿瘤多为鳞状上皮肿瘤,发生在包皮与阴茎头部,其中最重要的为阴茎癌,少数为良性肿瘤及癌前期病变。 阴茎癌的分期 Ⅰ期:肿瘤局限于阴茎头或包皮。 Ⅱ期:肿瘤浸润阴茎干或海绵体,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Ⅲ期:肿瘤局限于阴茎干,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Ⅳ期:肿瘤自阴茎干向周围浸润,不能切除转移的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阴茎癌主要由局部淋巴结转移,包皮及阴茎皮肤引向腹股沟浅淋巴结,阴茎头及海绵体引向腹股沟深淋巴结。淋巴管在阴茎基部交叉,故可有双侧转移。阴茎海绵体的浸润可导致血行播散至肺及骨胳。除活组织检查外,应作胸部X线片及淋巴造影以检查髂动脉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有无转移。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转移一般可由触诊判断。任何从阴茎表面突起的增殖性病变或弥散性病变应考虑可能为癌变。鉴别诊断包括淋巴肉芽肿,尖锐性湿疣,软性下疳及其他癌前期病变等。 阴茎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包皮上小于2cm的肿瘤可以作包皮环切术,但需严密随诊,因为包皮环切术后可有复发。阴茎部分切除术,切断面应在肿瘤上缘2cm处,并将尿道留长露出。阴茎部分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极少。若肿瘤过大,可作阴茎全切除术,将尿道移植至会阴部。对于腹股沟淋巴结的处理方法是; ❶于切除阴茎原发癌的同时,怀疑有淋巴结转移者,作活体组织检查,阳性者,于原发癌伤口愈合2周后,作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❷怀疑为炎症的淋巴结,术后用广谱抗生素至少3周,如不消退,作活体组织检查,确定为转移后作清除术。Ⅰ期及Ⅱ期的患者,临床检查淋巴结不肿大,应随诊观察。从阴茎淋巴管造影中,证明“看守淋巴结”,是阴茎癌转移的初发部位,如此淋巴结无转移,则其他深部的淋巴结可保无虞。这是一个股部浅淋巴结,位于大隐静脉与股静脉连接处的内上方的腹壁浅静脉区域内。故建议早期作双侧看守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阳性者作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若术中证实股管淋巴结有转移,则应行髂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用放射治疗可以保持完整的阴茎,适用于小而表浅的Ⅰ期阴茎癌,尤其年轻患者。放射治疗前,必须切除包皮,控制感染,如放射后复发,仍可施行手术,一般不影响预后。以体外放射较好,可用直线加速器,60Co及其他超高伏治疗机,或制模后用镭或铱金线(iridium wire)表面治疗。对腹股沟淋巴结有转移癌,放射治疗亦可作为辅助疗法。 化学治疗中的博莱霉素治疗阴茎癌有良好的疗效。亦有用氨甲叶呤治疗阴茎癌者,可与博莱霉素交替使用。预后与临床分期及组织分级有关。Ⅰ期阴茎癌手术后患者约3/4存活5年。临床上诊断为Ⅱ级者五年生存率下降至1/2。对已有转移并行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者五年生存率仅约1/3。 阴茎间叶组织瘤 也称阴茎间质或结缔组织瘤甚少见。间质瘤发生于阴茎头者多属良性,发生于阴茎干者多为恶性。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神经瘤、肌瘤、纤维瘤及淋巴网状组织瘤。恶性间质瘤浸润深广,早期由血运转移,治疗作阴茎全切除术,不作淋巴结切除术。患者如有可疑的阴茎肿块应作活组织病理检查。 阴茎黑色素瘤 在世界文献报告共34例(1972)。瘤多发生于阴茎头,但亦可发生于包皮及阴茎干,呈蓝黑色或黑色。常无痛,故就诊较晚,就诊时约半数患者已有淋巴结、肺或其他内脏转移。治疗原则同鳞状上皮癌,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好。应作髂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辅助疗法如淋巴管内注入131Ⅰ,盆腔血管灌注溶肉瘤素,及身体其他部位黑色素瘤的化学治疗等皆可试用。 阴茎基细胞癌 极少见,文献上仅报告10例(1970)。癌肿的边界分明,卷起,中部如珠样或下凹,治疗为局部切除癌肿并带有一定的边缘,可获治愈。 阴茎转移瘤 多继发于泌尿系的其他部位。继发于膀胱及前列腺癌者占半数,继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癌者已有25例报告(1971)。另为肺、胰、肾、输尿管及睾丸的转移瘤的报道。膀胱及前列腺癌的转移瘤症状为痛性勃起。除治疗原发癌外,必要时可作转移癌局部、阴茎部分或全切除术。 ☚ 阴茎感染 阴茎损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