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阳陵陶俑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阳陵陶俑群 阳陵陶俑群阳陵是西汉景帝和皇后的陵园。此陶俑群是阳陵的从葬物,发掘于俑坑之中。经探测已发现俑坑24个,共14排,呈东西走向,占地约96000平方米。现已对部分俑坑进行了清理,出土彩绘俑数百件。陶俑均为男性,裸体,无手臂。身上留有经纬编织纹迹,据推测可能是丝织衣饰腐朽后留下的。通体有橙红色彩绘,发、眉、眼等部位则饰黑彩。陶俑的雕塑采用写实手法,人体比例恰当,肌肤富有质感。脸型和五官的塑造细腻逼真,面貌千变万化。从形象看,年龄有别,性格各异,各具沉稳、坚毅、豪放、深思、天真等特点。这是继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兵马俑和咸阳杨家湾汉兵马俑之后的又一汉代陶俑的重大发现。与前两者相比,其雕塑艺术水平高出许多,使人们对东汉以前的中国雕塑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发掘清理工作还在进行中。 ☚ 鎏金铜马 错银铜卧牛 ☛ 阳陵陶俑群 阳陵陶俑群西汉陶塑。1990年在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肖家村乡张家湾村汉阳陵(汉景帝、王皇后陵园)发现。已探明十一座俑坑,位于王皇后墓的南侧,呈长方形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俑坑宽约4米、深7米左右,长数十米、数百米不等,最长的一座长达291米。坑的两端有坡道,坑深6米处有二层台,坑底铺木板,两侧立木柱齐二层台,上棚木板,再覆盖芦席填埋。俑室规整严密,井然有序。从对其中四座俑坑的试探中,已出土陶俑300余件。陶俑身高60余厘米,均为男性,裸体,无臂,肤呈乳红色。从伴随出土的丝绸碎片分析判断,裸体的原因可能是先塑陶体,再着丝绸之物,埋葬二千年至今,丝绸已经朽腐,只剩裸体陶身。陶塑的雕塑采取写实手法,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肤肌丰盈,连眉、眼、鼻、唇、耳及发式等细部都刻画得维妙维肖。随陶俑出土的同时, 还发掘出按陶俑与真人比例(约1:3)相应缩小的大量兵器、农具、工具、铜钱和装饰品,虽则玲珑纤小,工艺水平却十分惊人。由于已见陶俑均无服饰, 身份难以判定,加之出土的其他文物多而杂,故这一从葬俑群的性质还有待进一步发掘考证。阳陵陶俑群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且在我国和世界古代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底张湾墓俑 8.铜铁器 ☛ 阳陵陶俑群位于阳陵的南侧,俑坑区东西跨度320米,南北长300米,期间分布着井然有序的14排24座俑坑,俑坑均呈南北向的长条状,也有长条状“中”字形、“凸”字形和近似菱形的。俑坑间距一般为等距20米,坑宽多为4米,个别的达10米,面积折合约1万多平方米。最长的一坑达291米,坑的两端有坡道,坑深7米左右。深6米处有二层台,坑底铺木板,两侧立木柱齐二层台,上棚木板,再覆盖芦席填埋,构成规整严密、井然有序的俑室。专家们认为,如此规模宏大而又建造考究的从葬俑坑,在以往的汉遗址中还属罕见。对其中的四座俑坑进行试掘,已出土陶俑300余件,陶俑身高60余厘米,均为男性,裸体,肤呈乳红色。专家们从伴随出土的丝绸碎片分析判断裸体的原因可能是先塑陶体,再着丝绸之衣,因时间久,丝绸腐朽而致裸。陶俑的雕塑采取写实手法,不仅比例匀称,线条流畅,肤肌丰盈,表现出令人惊叹的人体美,而且眉、眼、鼻、唇、耳以至发式等细部都刻画得维妙维肖,十分动人。在出土陶俑的同时,还发掘大量兵器、农具、工具、铜钱和装饰品。兵器有铁矛、铁戟、铁剑、铜弩机、铜箭头;农工具有铁锸、铁锛、铁凿等。2号坑还掘出有蓬盖木车两乘,随车陶俑、陶灶、兵器等,好像是车马坑。这些兵器和农工具,都按陶俑与真人的比例(约1∶3)相应缩小,虽玲珑纤小,工艺水平却十分惊人。如铜箭头,长不足半寸,其造型之规整和表面之光洁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半两”铜钱,直径1厘米,外圆孔方,铸字清晰可见,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小古铜钱。阳陵陶俑坑群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