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发热病证名。指阳气虚衰而致的发热。见《丹溪心法·发热》。《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医碥》卷一: “阳虚谓肾火虚也。阳虚应寒,何以反发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此为无根之火,乃虚焰耳。症见烦躁,欲坐卧泥水中,面赤如微酣,或两颧浅红,游移不定,渴欲饮水,或咽喉痛而索水置前却不能饮,肌表虽大热而重按之则不热,或反觉冷,且两足必冷,小便清白,下利清谷,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治宜温热之剂,温其中而阳内返,温其下而火归原。误投寒凉立死。”参见发热、阳浮发热条。 阳虚发热病证名。见于《丹溪心法》。 ❶肾阳虚衰。《景岳全书》: “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临床表现为发热烦躁,两颧浅红,口渴欲饮而又不能饮,并伴有两足逆冷,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细沉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等虚寒之象。 ❷指劳倦内伤,脾胃气虚而致的虚热。 阳虚发热yángxūfārè病症名。见《丹溪心法》卷三。阳气虚衰而致的虚热。 ❶肾阳虚衰而致的发热。《景岳全书·杂证谟》:“阳虚者, 亦能发热, 此以元阳败竭, 火不归原也。” 症见发热烦躁, 两颧浅红, 口渴欲饮而不能饮, 并伴有两足逆冷, 小便清白, 下利清谷, 脉沉细或浮数无力、按之欲散等。治宜补肾温阳, 引火归原。以八味肾气丸为主方。 ❷劳倦内伤, 脾胃气虚而致的虚热。气为阳, 故亦称阳虚发热。治宜培补中气。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参见气虚热条。 阳虚发热yáng xū fā rèfever due toyang-asthenia; fever caused by yang-deficienc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