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阳羡书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阳羡书生 阳羡书生即《阳羡鹅笼》。 ☚ 阳羡鹅笼 张成 ☛ 阳羡书生 阳羡书生中国古代神话。《广汉魏丛书》本《续齐谐记》:“阳羡许彦,于绥安山行,遇一书生,年十七八,卧路侧,云脚痛,求寄鹅笼中。彦以为戏言。书生便入笼,笼亦不更广,书生亦不更小,宛然与双鹅并坐,鹅亦不惊。彦负笼而去,都不觉重。 ☚ 汤伐夏 如愿 ☛ 阳羡书生后太元中,彦为兰台令史,以盘饷侍中张散。散看其铭,题云:是汉永平三年所作也。 《续齐谐记》为志怪小说集,因继东阳无疑《齐谐记》之后,故得此名。上海涵芬楼《顾氏文房小说》中有元代陆友《续齐谐记跋》云:“齐谐,志怪也。盖庄生寓言耳!今吴均所续,特取义云耳,前无其书也。考《文献通考》书目亦云。至元甲子吴郡陆友记。”所以说吴均的《续齐谐记》与东阳无疑的《齐谐记》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只是写作时间在其后,故托名耳。 《续齐谐记》只一卷,收文十七篇,均保存下来。但在《梁书》与《南史》吴均本传中均无记载,《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一卷,两《唐书·艺文志》所录同。但在《日本国见在书目》和《崇文总目》、《通志·传记》等书目记为二卷或三卷,均为字误。对此,清代周中孚在《郑堂读书记·续齐谐记》中有详考。 该书内容多为怪异之事,十七条故事中多有引自古书旧籍之作,如“杨宝”、“张华”、“张成”诸条见于《搜神记》。又多记民间时俗,如记正月十五作白膏粥的习俗,“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取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九月九家中有灾……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等等。其中许多篇又来源于民间传说。如《成武丁》篇中就引用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屈原》篇也表达了民间传说中人民对所敬仰的历史人物的纪念。 《续齐谐记》的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六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释家思想成为人民摆脱困苦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认为佛法变化无穷,求助于佛的法力就可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一创作思想一直影响到后世的小说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 《阳羡书生》一文直接受到吴康僧会所译《旧杂譬喻经》的影响。(见《大正藏》卷四《旧杂譬喻经》)有梵志吐壶事,壶中藏女人。《灵鬼志》据而演为外国道人事。吴均又演为阳羡书生事,由三人又增一人,易壶,担为鹅笼,所记曲折有致,富有情趣,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云:“阳羡鹅笼,幻中出幻。”汤显祖评论云:“展转奇绝。”的确,《阳羡书生》篇真可谓《续齐谐记》中情事最为奇特生动的一篇。 这篇小说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情虚伪,互相欺骗的丑恶现实,同时可以从该文中看出六朝在男女两性关系上的民间习俗与世风。小说构想奇妙,翻空出奇,读来情趣盎然,从中可窥中外文化交融之一斑。 阳羡书生阳羡:地名。自古以产茶闻名,故城在今江苏宜兴县。在阳羡之地遇到的读书人。表示每个人各有所爱。也用为少年轻狂之典。东晋时,阳羡人许彦在绥安山路上赶路,遇到一个书生,他只有十七八岁,躺在路旁说脚疼,请求寄坐于许彦的鹅笼中。许彦以为他在说笑话,谁料书生果真进入笼中。当许彦背笼走时,也不觉得变重了。前行到一株大树下休息时,书生走出笼说:“我想为你设桌薄宴。”许彦说:“好啊!”书生从口中吐出个盒子,里面装着佳肴,俩人对饮喝了许多酒,书生又说:“我带了个女子,邀请她来一起喝酒吧。”于是从口中吐出个女子,聚坐一起饮酒。不久,书生不胜酒力,喝醉睡着了。女子说:“我曾带了个男子同行,现暂且唤他出来吧。”说完吐出一个男子。过了会儿,书生要醒了,女子赶紧吐出个锦帛遮住书生视线,书生留女子一起睡觉。那男子对许彦说:“先前也携带了一个女子,现在很想要她出来相见。”说罢,从口中吐出个女子。(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