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阳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阳痫

病证名。
❶指兼见阳证为主的痫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热,瘛疭,惊啼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方宜妙香散等。
❷即急惊风。《证治准绳·幼科》:“阳痫乃急惊也。”
❸指惊风一月或一季必三度发者。《证治准绳·幼科》:“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与去风下痰则再发。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发惊搐,必经三度,故曰三次。所谓惊风三发便为痫,即此义也。其病主身热自汗,两目上视,嚼沫咬牙,手足掣搦,面色红紫,六脉浮数,以百能散加五和汤水煎疏解,次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参见痫条。

阳痫

病证名。见《诸病源侯论·卷四十五》。指有热象的痫证。表现为抽搐、啼叫、身热、脉浮,并见两目上视,弄舌,摇头等。

阳痫yángxián

病症名。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属于阳性的痫症。多由痰热客于心胃所致。症见抽搐、啼叫、身热、脉浮,并见两目上视、弄舌摇头等。治宜用寒凉药为主。明·程云鹏《慈幼新书》谓痫有阴阳, 与急慢惊风相类似。亦有谓阳痫与阴痫即是小儿急惊与慢惊(宋·何大任《保幼大全》)。参见痫条。

阳痫

阳痫

阳痫是指痫证偏于实、热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以病人形体壮实,抽搐,啼叫,身热,脉弦数为特征。阳痫出自《诸病源候论·风痫候》。《备急千金要方·惊痫第三》认为:“阳痫,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
阳痫的发病原因,多与痰热上扰有关。《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说:“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 由于痰蒙心窍,热盛动风所致。
阳痫发作前常有头痛,胸闷先兆,发作时来势急骤,突然昏倒仆地,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气粗痰鸣,口吐涎沫,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弦滑数。由于痰热壅盛,肝风内动,风痰横窜经络,心窍闭塞,神明被蒙,络脉不和所致。治宜熄风涤痰,镇惊开窍。方用竹沥达痰丸、定痫丸。前方用大黄、黄芩、礞石、竹沥、橘红等泻火涤痰:后方用菖蒲、远志、南星等豁痰开窍;全蝎、僵蚕等熄风定痫;琥珀、茯神、辰砂镇惊安神。
阳痫间歇期如见情绪急躁,心烦失眼,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每因恼怒而诱发痫证者,此乃肝火亢盛所致。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若阳痫偏于阴虚火旺者,可用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合甘草小麦大枣汤加减。
痰痫,属于阳痫的一种。《奇效良方·五痫》:“痰痫为病,此患似张狂,作之不常,或半年一作,或一年,或一月,或一日一次,或一日三次,一身惊搐,不废手足,不废头目,其人张狂,如梦中,如半醉,灯下不知人,皆从梦寐中作,所以无常也。“临床上确有痫证常发于睡梦中者。多由痰浊上蒙心窍,神不守舍所致。治宜涌吐排痰。方用三圣散。亦可参照上述各法中加强化痰之品。

☚ 痫证   阴痫 ☛

阳痫yáng xián

yang epileps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