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厥病证名。 ❶厥证之一。指热厥。《景岳全书·杂证谟》: “阳厥者,热厥也。” 《药症忌宜》: “阳厥即热厥,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 《丹溪心法·厥》:“阳厥者,是热深则厥。盖阳极则发厥也。不可作阴证而用热药治之。精魂绝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气汤,随其轻重治之。”参厥证条。 ❷足少阳经经气厥逆所致的病证。《灵枢·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❸指突受刺激过度而出现善怒发狂的病证。《素问·病能论》: “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阳厥❶古病名,出《素问·病能论》。指受到过度刺激而出现的易怒、发狂等病证。 ❷指足少阳胆经阳气厥逆所致的病候。表现为口苦、叹息、胸胁痛,不能转身侧卧;重者可出现面色晦暗似有尘土,身体消瘦无光泽,足底逆热等。 ❸指热病惊厥。 阳厥yángjué❶古病名。出《素问·病能论》。突然受刺激过度而出现善怒发狂的病症。治宜降逆泄热, 方用生铁落饮、赤茯苓汤( 《圣济总录》: 赤茯苓、人参、羚羊角、远志、大黄、甘草)、大承气汤等。参见狂条。 ❷足少阳胆经阳气厥逆所致的病症。《灵枢·经脉》: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 善太息, 心胁痛, 不能转侧, 甚则面微有尘, 体无膏泽, 足外反热, 是为阳厥。” ❸阳极发厥之热厥。详热厥条。 阳厥yáng juéyang syncop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