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阳刚阴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阳刚阴柔 阳刚阴柔词的审美风格的两大类型,犹优美与壮美。它源自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刚柔之说,推衍而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两大对立统一的辩证范畴。清姚鼐《复鲁絮非书》云:“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钞》卷下云:“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又云:“阳刚之美,曰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曰茹、远、洁、适。”可见不同的艺术风格,皆可分属于这阳刚阴柔两大美的类型之下。对于词来说,古人将词划为婉约与豪放两大体派,实际上也就是划出了阳刚阴柔两种不同的艺术美的类型,豪放词体现为阳刚之美,婉约词体现为阴柔之美。宋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这是道出了东坡词的阳刚之美的特征。宋末林景熙《胡汲古乐府》云:“唐人花间集,不过香奁组织之辞,词家争慕仿之,粉泽相高,不知其靡,谓乐府体固然也,一见心肠铁石之士,哗然非笑,以为是不足涉吾地,其习而学者,亦必毁刚毁直,然后宛转合宫商,妩媚中绳尺。”这是道出了词尚阴柔之美的婉约传统。词之阳刚阴柔,各擅其长,各有价值,不可偏废。客观社会和时代的因素、作家个人的遭遇、气质胸襟学养和词自身的发展,决定了词的风格类型必然趋向多元。同时,阳刚与阴柔也能相融相合,辛弃疾以婉约之词写悲壮之情,摧刚为柔,姜夔以健笔写柔情,清空骚雅,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阳刚阴柔两种不同的风格因素。但是阳刚不能流于粗豪,阴柔不能失却气骨,否则皆成弊端。 ☚ 豪放 尖新险丽 ☛ 阳刚阴柔 阳刚阴柔清代姚鼐关于散文风格美的一种理论概括。“阳刚阴柔”说是对桐城派古文家在散文风格美学理论方面的总结。文章风格的区分,开始于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以后的文论家也有论述,而姚鼐则把它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姚鼐在《复鲁絜非书》中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文中还用一系列的形象比喻说明这两种风格美及其在语言艺术上的特色,属于阳刚一类的,如掣电流虹,喷薄出之,以雄伟劲直为尚:属于阴柔一类的,如烟云舒卷,蕴藉出之,以温深徐婉为贵。如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则认为“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却不能算作成熟的风格,姚鼐不仅阐明了阳刚阴柔的区别,而且还指出“两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他在《海愚诗钞序》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说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闇幽,则必无与文者矣。”但是,姚鼐对阳刚阴柔两种风格美并不是等量其观的。他指出:“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可见姚鼐是偏爱于阳刚的风格美的。姚鼐这种“阳刚阴柔”说,从美学上看,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但是,不可否认也有某种程度的唯心的消极因素。 ☚ 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即物明理 ☛ 阳刚阴柔 阳刚阴柔male fireness and femalegentleness为男女气质差异的集中体现。西塞罗认为人类德行分为两类:男性德行和女性德行,分别用刚勇和柔顺为代表。真正完美的人,应当是刚柔相济。男女刚柔之异不应绝对化,应注重和谐的比例调配。有人提倡“男子女性美”,作为男子也应当待人亲切、热情、温存、体贴、和悦、宽容、忍让;“女子男性美”,女子也应当勇敢、坚强、果断、豪爽、义气、泼辣。作为秉性,男女应都有刚柔,只在主次有异。作为表现场合,男女在性爱中, 以各自形成刚柔反差为佳,能增强异性的吸引力。在社会实践中,则因时因地因人而作适当调配,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办事效率的提高。 ☚ 性罪错 阳具妒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