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阳关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阳关曲 阳关曲本为唐《渭城曲》,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有句云“西出阳关无故人”,宋人改称《阳关曲》。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为古时出塞必经之地。《词谱》卷一谓:“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夹钟商),又属大石调(黄钟商)。”可知宋时以《小秦王》之乐曲唱《渭城曲》之辞。《词律》列《小秦王》而不列此调,误。《词谱》列王维此诗,单调,二十八字,七言四句三平韵。又注云苏轼《东坡乐府》三首,其第三句皆作“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悉依王维诗,“若平仄一误,即非此调”。此曲唱时用三叠歌法,据苏轼《仇池笔记》卷上:“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第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叠,审矣。”则首句一唱不叠,后三句皆再唱,共七唱。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又申论之,可参考。 ☚ 阳关引 阳春曲 ☛ 阳关曲《阳关曲》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阳关曲”即唐·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一作《渭城曲》。其诗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王维诗为:“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释义】后世诗人常用“阳关曲”、“唱渭城”等语写离别。 【例句】①《阳关曲》莫讴彻,酒休斟宁奈些。(商衟残套曲〔商调·玉抱肚〕,〔随调煞〕)此处写惜别感情,“阳关曲”指别离时唱的歌。②《阳关》旧曲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姚燧〔中吕·醉高歌〕)“阳关曲”是别离时唱的歌曲。③一曲《阳关》未已,两字功名去急。(贯云石套曲〔越调·斗鹌鹑〕《忆别》〔金蕉叶〕)“一曲阳关”指离别时的歌声。④才郎远送秋江岸,斟别酒唱《阳关》,临岐无语空长叹。(曾瑞〔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情》)此处写临别时频频劝饮的景况。⑤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阿鲁威〔双调·蟾宫曲〕)此写送别时饯行的情况。⑥您将那一曲《阳关》休轻放,俺咫尺如天样,慢慢的捧玉觞。(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第三折〔步步娇〕)“阳关曲”本是唐人曲,但元杂剧中用典,常常不照应年代,此汉用唐典即一例。⑦叹《阳关》声断,送别南浦,早已成间阻。(高明南戏《琵琶记》第九出《临妆感叹》〔风云会四朝元〕)《阳关》写离别。 阳关曲苏轼 中秋月 就在产生那首卓绝千古的中秋兼怀胞弟的词章(《水调歌头》)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婵娟”。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也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盖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李贺就有“银浦流云学水声”的诗句)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江天一色,月轮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玉盘”似的。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有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没有游赏情事的具体描写,词境转觉清新空灵。 明月团𪢲,诚然可爱,更值兄弟团聚,共度良宵,这不能不令词人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但这里并未象“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苏辙《水调歌头》)那样挑明此意,结果其意味反而更加深远。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即有“离忧”在焉。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作者长期外放,屡经迁徙。“明年何处”,实寓行踪萍寄之感。这比子由词的涵义也更多一重。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词避开情事的实写,只在“中秋月”上着笔。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除文辞外,作者在声律上也有特色。作者后来有《书彭城观月诗》一文,引录原诗后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相合,等于词家之依谱填词,故此词也反映了苏轼“通词乐,知音律”的一面。 阳关曲代称送别曲。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一折: “则他这渭城朝雨,洛阳残照,虽不唱阳关曲本;今日来祖送长安年少: 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闲抛掉,因而零落。” 阳关曲曲调名。《渭城曲》的别名。又为乐府曲中送别曲的代称。由唐王维《王右丞集》十四《送元二使安西》诗而来。诗曰:“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常为送别亲友故人时引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