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阳关三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阳关三叠

典源出处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辅黄图》卷六:“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释义用法 长安东有灞水,水上有灞桥,古代送客至此有折柳赠别的习惯。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送别诗,被教坊谱入乐府时,取诗中词句称作“渭城曲”或“阳关曲”因在演唱时反复咏唱,故又称“阳关三叠(叠即重唱)。后作为送别的典故。
用典形式
【折柳】 明 ·李雯:“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 落花影里,舞去还香。”
【阳关曲】 宋·李珏:“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明 ·郑之升:“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听阳关】 宋 ·苏轼:“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
【泣渭城】 宋·苏辙:“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
【唱阳关】 唐·李商隐:“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宋·张舜民:“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唱渭城】 宋·范成大:“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渭城诗】 金·元好问:“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
【渭城柳】 金·辛愿:“休歌渭城柳,衰老易悲伤。”
【渭城歌】 清·钱谦益:“渭城歌罢休垂泪,逐客年来实饱闻。”
【一曲阳关】 宋·柳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上兰桡。”
【三叠阳关】 宋·孙惟信:“三叠古阳关,轻寒沁,清月满征鞍。”
【四叠阳关】 宋·李清照:“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西出阳关】 宋·张炎:“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阳关三叠】 宋·苏轼:“阳关三叠君须秘,除却胶西不解歌。”金·王特起:“素秋晚,听阳关三叠,一尊相饯。”
【阳关西出】 宋·张炎:“尚记得行歌,阳关西出无故人。”
【渭城风雨】 清·秋瑾:“凄唱阳关叠,最伤心渭城风雨,灞陵柳色。”
【渭城朝雨】 金·元好问:“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
【灞桥怨别】 宋·高观国:“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
【灞桥烟柳】 宋 ·陆游:“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灞陵回首】 清·王夫之:“故人知我年华暮,唱彻灞陵回首句。”
【千万遍阳关】 宋·李清照:“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阳关一杯酒】 宋·苏轼:“惟有阳关一杯酒,殷勤重唱赠离居。”
【阳关无限叠】 唐·李商隐:“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琴曲。又名《阳光曲》。以唐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要歌词。因“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在曲中重复三次,故称“阳关三叠”。存谱初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和《新刊发明琴谱》(1530年),而经清《琴学入门》加工的曲谱流传最广。各版曲谱虽有差异,曲调大致相同,表现了原诗之离情别绪。

☚ 潇湘水云   渔歌 ☛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四幕话剧。周贻白著。1944年4月上海世界书局初版。剧本丛刊第三集。

☚ 奴城传奇   郁雷 ☛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见宋柴望《秋堂诗馀》。此词为“庚戌送何师可之维扬”作,有“奈此去、君出阳关,明朝无故人”句,故名。三叠,一百三十一字,首叠九句五平韵,次叠八句四平韵,末叠九句五平韵。此调《词律》、《词谱》均不载。按,唐王维《渭城曲》入宋改名《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此“三叠”指三叠歌法,而非柴望词共三叠。

☚ 阳羡歌   如鱼水 ☛

阳关三叠

典源出处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三辅黄图》卷六:“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释义用法 长安东有灞水,水上有灞桥,古代送客至此有折柳赠别的习惯。唐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送别诗,被教坊谱入乐府时,取诗中词句称作“渭城曲”或“阳关曲”因在演唱时反复咏唱,故又称“阳关三叠(叠即重唱)。后作为送别的典故。

用典形式

【折柳】 明 ·李雯:“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 落花影里,舞去还香。”

【阳关曲】 宋·李珏:“怕听阳关曲,奈短笛唤起天涯情远。”明 ·郑之升:“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听阳关】 宋 ·苏轼:“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樽,收泪听阳关。”

【泣渭城】 宋·苏辙:“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

【唱阳关】 唐·李商隐:“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宋·张舜民:“不是渭城西去 客,休唱阳关。”

【唱渭城】 宋·范成大:“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渭城诗】 金·元好问:“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

【渭城柳】 金·辛愿:“休歌渭城柳,衰老易悲伤。”

【渭城歌】 清·钱谦益:“渭城歌罢休垂泪,逐客年来实饱闻。”

【一曲阳关】 宋·柳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上兰桡。”

【三叠阳关】 宋·孙惟信:“三叠古阳关,轻寒沁,清月满征鞍。”

【四叠阳关】 宋·李清照:“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西出阳关】 宋·张炎:“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阳关三叠】 宋·苏轼:“阳关三叠君须秘,除却胶西不解歌。”金·王特起:“素秋晚,听阳关三叠,一尊相饯。”

【阳关西出】 宋·张炎:“尚记得行歌,阳关西出无故人。”

【渭城风雨】 清·秋瑾:“凄唱阳关叠,最伤心渭城风雨,灞陵柳色。”

【渭城朝雨】 金·元好问:“渭城朝雨三年别,平地青云万里程。”

【灞桥怨别】 宋·高观国:“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

【灞桥烟柳】 宋 ·陆游:“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灞陵回首】 清·王夫之:“故人 知我年华暮,唱彻灞陵回首句。”

【千万遍阳关】 宋·李清照:“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阳关一杯酒】 宋·苏轼:“惟有阳关一杯酒,殷勤重唱赠离居。”

【阳关无限叠】 唐·李商隐:“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阳关三叠

代称送别曲。宋辛弃疾《鹧鸪天》词: “阳关莫作三叠唱,越女应须为我留。”
○ 三叠阳关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用于向友人告别。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诗句,后被选入乐府,作为送别曲。“三叠”,有眷恋义。

☚ 送君南浦   恋恋依依 ☛

《阳关三叠》

中国唐代歌曲。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因诗中有“阳关”、“渭城”地名,故有2个别名:《阳关曲》、《渭城曲》。最早收于明初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1491)。现存琴谱30多个版本,6种类型。多采用清末张鹤所编《琴学入门》版本,全曲3段,3次叠唱,并加若干词句。

阳关三叠

050 阳关三叠

唐传歌曲。原歌据王维惜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谱曲。唐以后,词、曲渐有扩充,并出现多种唱法。如苏轼提到的就有三种。今存琴歌谱,有六种传本,其标题与词、曲结构多不相同;惟基本曲调大同小异,尚可辨其出于同源。其中,载于明代《新刊发明琴谱》、经清代加工收入《琴学入门》的一种,流传最广。因歌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又全曲叠唱三遍,故称《阳关三叠》。今人王震亚以此改编的合唱曲,颇具特色。是该曲在现代的一个新发展。

☚ 秦王破阵乐   离骚 ☛
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

唐代歌曲。现歌词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 “渭城” 和 “阳关”,故亦称 “渭城曲”或 “阳关曲”。其歌词多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四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是三次叠唱之意。元代以前的乐谱无存。明代初年龚稽古所编《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收有此琴曲谱,为所见最早的谱本,但与唐代乐谱是否有关,无复考证。

☚ 霓裳羽衣   梅花三弄 ☛

阳关三叠

又名“阳关曲”。唐代古琴曲。所用歌词原是王维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得名。全曲抒写别离之情,以简朴的艺术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景物的描绘,创造出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琴谱最早见于明初《浙音释字琴谱》。

《阳关三叠》

唐代歌曲。歌词是唐诗人王维(701~761,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所作名篇《送元二使安西》 。抒发别离情绪,曾被用为当时伊州大曲中第三段乐曲的歌词,因诗中有 “阳关”和 “渭城”两个地名,因此又叫 《阳关曲》或《渭城曲》 。又因为当时演唱时曾将某些诗句重复三遍,所以又称《阳关三叠》 。宋代,曲谱失传。目前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其曲调缠绵,感情真挚深沉。诗人李商隐用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来形容此曲的表现魅力。现存 《阳关三叠》 的各种琴谱有33种版本,7种不同的曲体类型,歌辞已发展为包括长短句在内的多段作品。它在曲式结构上由大体上重复的 “三叠”加一个尾声而成。全曲以商调式为主,中间穿插羽调式。今人王震亚在50年代初编配《阳关三叠》 合唱曲。

阳关三叠yáng guān sān dié

❶ 古琴曲名,也叫《阳关曲》或《渭城曲》。由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而得名。唐人以此诗歌入乐府而为送别之曲,因至“西出阳关无故人”句反复歌之而名为“阳关三叠”。
❷ 泛指送别时所唱的抒发离别之情的歌曲。

阳关三叠yángguān-sāndié

〔主谓〕 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得名。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咏唱,遂称“阳关三叠”。后亦比喻离别。宋·苏轼《仇池笔记·阳关三叠》:“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
△ 用于送别。
也作“三叠阳关”。

箫韶九成;阳关三叠

箫韶九成;阳关三叠xiāo sháo jiǔ chéng;yáng guān sān dié

【上】箫韶:虞舜时的乐曲名。九成:九章。箫韶之乐演奏了九章。比喻优美典雅的乐章。元·马致远《汉宫秋》四折:“猛听得仙音院凤管鸣,更说甚箫韶九成。”
【下】阳关:古代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三叠:反复歌唱某一句。古代送别的曲调名。也用以比喻离别。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综】一是上古高雅的乐章,一是唐代送友离别的歌曲,都是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有名歌曲。
【例】音乐歌舞似乎同人类与生俱来,各个时代都有一些优秀的作品留传,箫韶九成,阳关三叠,就是产生于不同时代的经典性乐章。

☚ 违腔走调;挠喉捩嗓   移宫换羽;改弦更张 ☛
000013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