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战斗卫勤保障
防御战斗卫勤保障是根据防御作战的特点进行伤员救护后送、卫生防病、药材补给等措施的总称。其特点为:
❶疾病减员多于进攻战斗。防御作战持续时间较长,伤病员逐步增多,特别是病员增多。
❷救护所(医院)配置位置较固定,容易暴露目标,遭敌空、炮火力袭击,特别是空降兵的威胁大,要加强伪装和防卫。
❸伤病员后送困难,防御作战,各级救护所距前沿较远,伤员后送道路易被敌封锁破坏,特别是部队转入坑道作战,伤病员后送更加困难。
❹阵地卫生管理任务繁重。
战前准备:
❶预计减员制定卫勤保障计划。
❷合理部署卫勤力量。
❸组织作战地域的卫勤侦察,内容有卫生流行病学情况,地方卫生机构的分布和支援作战的计划,可供利用的医疗设备、仪器、药品敷料和中草药的品种、数量等。
❹根据永备工事内的布局,确定伤员的通过程序和后送方法; 制定可能遭受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区域的卫勤保障预案,对卫生人员进行训练,对参战指战员进行自救互救训练。
❺贮备足够数量的战救药材。
❻召开协同会议。
战斗实施时:
❶抗敌冲击。坚守要点作战时,敌冲击前通常使用猛烈炮火及核、化学武器对我防御前沿、炮兵阵地、各级指挥所实施袭击。短时间内会在整个防御阵地内发生大量伤员,各级救护所应利用时机,将伤员搬出阵地,迅速后送,并及时补充各防守要点部队的卫生人员。
❷坚守坑道时,组织精干的运输力量,充分利用夜暗、部队反冲击等有利时机、运回坑道内之伤员。坑道内伤员短时间内不能后送时,应派卫生人员加强坑道内医疗救护工作。
❸反冲击、反空降时应组织好反冲击与原坚守部队的伤员救护协同; 给反冲击和反空降部队派出加强力量;反冲击、反空降战斗结束后,应迅速运回其伤员,以利其执行新的战斗任务。
❹遭敌生物武器袭击时,应迅速查明敌施放生物武器的种类;派出机动力量,对污染区实施消毒;根据敌施放生物武器的种类,采取防护措施; 对遭污染的人员实施卫生处理和医学观察; 将已查明的情况和收集的标本迅速上报。
❺加强阵地(坑道)卫生管理。如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防治肠道传染病与食物中毒;消灭体虱,以及坑道内废物与污物处理等。
部队换防或撤出战斗时,迅速后送现有伤病员,向接防部队介绍情况,包括: 敌炮火对后送道路封锁的规律及通过的方法,坑道内各种设备的技术性能与使用管理方法,伤病员救护的经验教训;根据上级指示,点交物资器材。机动防御时:按照分批转移的方式组织救护所转移;通知下级救护所,将伤员送往预定展开地点;迅速处理现有伤员。给担任掩护的部队派出加强力量,并规定其伤员后送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