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阖闾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阖闾墓《阖闾墓》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见“虎丘”条。 【释义】同上。 【例句】阖闾墓野花埋,馆娃宫淡烟晚。(李泂套曲[双调·夜行船]《送友归吴》[离亭宴煞])友人归吴,作者劝他只管买醉,不必去凭吊阖闾墓,免得伤怀。 阖闾墓 阖闾墓吴王阖闾 (?—前496) 的墓葬。阖闾,即公子光。曾使专诸刺杀吴王僚而得立为王即位后,任用吴子胥,大败楚军,并一度攻占楚都郢。前496年率兵伐越,战于槜李 (浙江嘉兴南),伤趾而死。葬虎丘剑池,即今江苏苏州市虎丘山上。《越绝书》载: “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都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铜槨三重。倾水银为池六尺。”据方志载,因吴王爱剑,故将鱼肠、扁诸等三千宝剑埋入墓中,故称剑池。剑池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稍窄,尤似一口长剑。池水终年不涸,冷气逼人。池崖左壁有篆文 “剑池” 二字,传为王羲之所书。池岸圆洞门旁又有 “虎丘剑池” 四个大字,乃是唐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墨迹。《元和郡县志》载: “秦始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 孙权穿之亦无所得,其凿处遂为深洞。” 是说剑池乃后世因凿墓掘宝而成。1955年,在池东岩壁上发现明苏州解元唐寅及长洲、吴县、昆山三县令的二方石刻,内容为: 在明正德七年 (1512),剑池水涸,在池底发现了吴王墓,二千年神秘一旦显露,可悼也。当时便由几个县令派人用泥土将洞穴掩塞了事(地方志也曾记此事)。于是将池水戽干,见池壁平直如削,池底坦平如砥,显为人工凿成。在池底北部斜坡下的岩石上,有一三角形洞穴,可容1人出入,里面是一条长约10米的石甬道,尽头为一喇叭口,前有1米许隙地,可容三四人并立。迎面有人工凿成石灰石板四块,一块平铺为底座,余者横砌选起如石碑,当为墓门。据此分析,剑池表示墓穴为竖穴,南北向,池底石穴是墓穴的通道,这与春秋战国时墓制相符。由此也可知剑池是为掩护吴王墓而特意设计的。不过,如果打开墓门,就会危及上面的虎丘古塔,因此也只得如400多年前的唐解元等人一样,让这个秘密继续下去。虎丘还有一巨石,人称“千人石”。相传吴王夫差葬父后,为防泄秘,而将筑墓匠人全部杀死。现千人石断面有暗紫色斑痕,据说就是被害者留下的血迹。 ☚ 秦景公墓 楚昭王墓 ☛ 阖闾墓 阖闾墓位于虎丘山剑池下。剑池为一崖间泉池,深约2丈,狭长形,南宽北窄,两壁峭立,上有石桥飞架。左壁篆文“剑池”二字,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池水清澈,唐代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据载吴王阖闾即葬于池下。其墓穿土凿池,用工十万,费时三年,下葬时以宝剑三千相殉,秦始皇及孙权先后使人凿石求剑,均无所得。其凿处遂成深涧,因名“剑池”。1955年疏浚剑池,于池东壁发现明代唐寅、王鏊等人的刻石,记剑池水涸见吴王墓门事。再戽干池水,见两壁平整,底部平坦,南有蓄水坝,北有洞穴,洞壁方正笔直,内中石板门表面平整,质地与虎丘山石不同,因知剑池及池底石穴均系人工凿成,且与春秋战国时期墓制类似,阖闾墓可能即在石穴之中。因未作进一步考古发掘,故目前尚难定论。 ☚ 虎丘塔 剑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