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闻雷失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闻雷失箸 闻雷失箸《庆昇平班戏目》著录。事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及《孤本元明杂剧·莽张飞大闹石榴园》。京剧有《青梅煮酒论英雄》,演同一情节。剧叙刘备与董承等应献帝诏命,欲图曹操,复兴汉室。恰值曹操设席后园,命人请刘备赴宴。席间,曹操畅论天下英雄,独以英雄许刘备,以试其志。刘备本怀心事,闻言不觉惊惶,致箸失落,适逢雷鸣,乃借闻雷胆怯为掩饰,曹竟不疑。刘急欲摆脱曹操羁绊,乃趁机自请讨伐袁绍,匆促离开许昌。 ☚ 许田射鹿 白逼宫 ☛ 闻雷失箸 箸: 筷子。听到雷声掉失了筷子。谓用巧言掩饰内心真情。典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徐州牧陶谦等人的推荐下,北方涿县的刘备于建安元年(196年)领兵驻扎徐州、下邳一带。后来刘备被吕布、袁术打败,便投奔了曹操。曹操知道刘备有胆识,给他以很高的礼遇。但是,刘备却不安于此。 有一天曹操来到了刘备的住处。两人把酒闲谈。曹操突然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称得上是英雄?”刘备故意说:“我看袁绍可以算得上英雄了。”曹操摇头说:“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称得上英雄!袁绍这样的人,根本不配!”刘备最担心的就是曹操看出自己的意图,而把他当成对手,因此,他表面上一直装得庸碌无为,就是希望曹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如今,曹操竟称他是可与之相匹敌的英雄,刘备心中大惊,吓得连手中的筷子也掉到了地上。恰巧,这时突然一声惊雷。刘备慌忙掩饰说:“这声霹雷真响,吓得我把筷子都掉落在地。” “闻雷失箸”即源于此,后亦比喻借别的事情掩饰自己的真实情况。 闻雷失箸wénléi-shīzhù箸: 筷子。听到雷声掉失了筷子。谓用巧言掩饰内心真情。典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闻雷失箸指刘备食而失箸之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 (袁绍) 之徒,不足敕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以有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闻雷失箸 闻雷失箸指三国时刘备听到曹操一番论英雄的话后,吓得失落了筷子,假说是听到雷声所致。后用以比喻假借他事掩饰内心真实情感。箸(zhù):筷子。 ☚ 文过饰非 无病呻吟 ☛ 掩饰情感 掩饰情感掩饰真情:矫情 ☚ 掩饰 掩饰过错 ☛ 闻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突然空中打雷,手中筷子落地。比喻内心惊慌,巧法掩饰。《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裴松之注《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 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闻雷失箸东汉建安三年,刘备兵败于吕布。他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得去投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曹操。曹操把刘备引荐给汉献帝。汉献帝派人查了家谱,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还比自己长一辈,便尊他为皇叔,封为左将军。 闻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听到打雷声竟掉下了筷子。《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听曹操说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惊恐得掉落了筷子,其时正好一声响雷,于是刘备掩饰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后因以指用巧言掩饰内心的真情。 闻雷失箸wénléi-shīzhù〔连动〕 用巧言掩饰内心真情。语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 闻雷失箸wén léi shī zhù闻:听到。箸:筷子。即听到雷声吓得失落了手中的筷子。比喻内心惊慌而巧作掩饰。《三国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方食,失匕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