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诊auscultation and smelling用听觉和嗅觉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四诊之一。常与望诊、切诊、问诊配合使用。 听声音 用听觉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听叫声,听呼吸及喘息,听咳嗽,听呻吟,听肠音等。❶听叫声:各种家畜叫声虽不同,但都应洪亮有力。叫声低弱为正气不足;叫声频繁也属异常。 ❷听呼吸及喘息:气促喘粗多为肺热;呼吸困难、声如抽锯,见于喘症或颡黄;呼吸慢而弱为气虚;呼吸有痰音见于痰湿内阻,伴有鼻脓腥臭,多见于肺痈或马鼻疽,气喘见于三喉症(槽结、颡黄、喉骨胀),多属实热证。 ❸听咳嗽:咳嗽声大而有力见于风热咳嗽,属实热证;咳嗽连声、喷鼻摇头多为风寒咳嗽,属表寒证;咳嗽日轻夜重见于劳伤咳嗽,属虚证或虚热证;咳声低弱,喘息有声,见于肺痈后期、异物呛肺、劳伤虚喘;喘声低弱、喘息鼻乍、鼻流血沫,见于肺破。 ❹听呻吟:病畜发哼声和磨牙,表示痛苦,多预后不良。 ❺听肠音:正常肠音有一定节律,蠕动强度适中,声音流畅。肠鸣如雷为肠内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见泄泻);肠音弱或无见于肠内积滞和结症;金属性肠音见于马肠气胀。 闻气味 用嗅觉辨别病畜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包括闻口腔气、闻鼻气、闻二便。❶闻口腔气:健康家畜口腔无异常臭味。口臭见于热证或实证。马口热气臭,多为胃肠积热,见于结症或肠黄; 口腔酸臭,多为胃内积滞; 口鼻逆流酸臭胃液,见于马胃胀;口腔腐臭见于破伤风、口疮、下颌骨骨折感染等。 ❷闻鼻气:鼻臭主要见于肺经病。鼻脓腥臭见于肺痈;鼻脓有尸臭见于异物呛肺、肺脓肿; 一侧鼻孔流恶臭鼻脓见于脑颡黄。 ❸闻二便: 粪稀腥臭见于肠黄; 粪便酸臭见于伤食; 粪稀无臭见于冷肠泻或脾虚泄泻。尿少浓稠, 气味臊臭, 多属实热证; 尿多色清无臭, 属虚寒证。 闻诊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变化。后者凭嗅觉嗅病人的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的气味。作为诊病辨证的参考。 闻诊 闻诊中医学四诊之一,指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收集病情资料,为辨证提供依据。听声音主要是听病人语声、呼吸咳嗽、呕恶嗳气、呃逆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的高低、缓急、节律等,如少语、时发太息多肝气郁结,声低断续多中气不足、月经过期,呕恶或干呕多妊娠恶阻。此外,妊娠20周后可通过听胎心音了解胎儿情况。嗅气味主要是病体的气味和病室气味,如口臭多属消化不良或胃热;月经、带下、恶露秽臭者多属淤热或湿热,而腥臊者多属寒湿;腐臭难闻者多属湿热蕴毒。 ☚ 望诊 问诊 ☛ 闻诊四诊之一。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的内容。闻声音,即从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调的变化来辨别疾病。嗅气味,是凭嗅觉去感知病人的身体和排泄物发出的气味,以辨别疾病。 闻诊 闻诊中医诊法之一。闻包括听声与嗅气味。根据中医理论,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臭(臊、焦、香、腥、腐)均与五脏相对应,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的变化情况。听声音包括听语音、呼吸声、咳嗽声、呕吐声、呃逆声、嗳气声等。例如:语音清亮,表明正气充足;语声低微,则正气虚衰。语言错乱,多为心神病变;久病呃逆不止,多为胃气衰败之危象。闻气味主要是闻病人的口中气味或排泄物气味(亦可通过病人口述自己的嗅味感受得知)。口臭可因胃热或龋齿、口疮等原因所致。口气酸臭多为宿食不化。排泄物酸腐秽臭,多为实热或湿热。可据不同的排泄物的气味诊察相应脏腑的疾病。例如痰黄稠秽臭,为肺中有热,大便酸臭,为肠胃有热,等等。 ☚ 舌质 问诊 ☛ 闻诊audition and olfaction系指听音嗅味检查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非为中医所用,实为中西医共用的简便而有意义的方法。可听语言、听呻吟、听呼吸、听咳嗽等;嗅身体的特殊气味、呼气的气味、口腔的气味、尿的气味等,某些系统或某种病通过不同途径散发出特有的气味,故通过闻诊对诊断有帮助。 闻诊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运用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呕吐、呃逆、嗳气、喘息、肠鸣等各种声响;后者运用嗅觉分辨病人的口气、体气、排泄物和病室的气味。 闻诊 闻诊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则凭嗅觉感知病人的口气、体气及排泄物的气味,为辨别寒热、虚实提供依据。《医宗金鉴》载:“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唯为声路,会厌门户。舌为声机,唇齿扇动。宽隘锐钝,厚薄之故。”说明了声音产生的生理机制。人的声音各有特点,是由发声器官的“宽隘、锐钝、厚薄”等差异决定的。“角、徵、宫、商、羽”五种古之音律,为正常五音。当发生疾病时,声音的强弱则会发生变化。如属实证、热证则多言而躁动,声音高亢宏亮;属虚证、寒证则声音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属外感风寒、风热或内伤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则失音;属外感,肺气不宣,气道不畅则语声重浊等等。嗅气味,以病人的口气、汗气、痰涕及二便气味等为主。如口气臭秽,口气酸馊,口气腐臭等,以及二便、痰液、脓液、白带等分泌物的恶臭、腥臭、奇臭等。各种臭味均各表其病。(张宝春吴国才)问诊四诊之一。通过询问病人或其陪诊者,借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通过问诊,详细了解病人的过去病史、家族史,起病原因,发病治疗经过,以及现在的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为辨证治疗提供依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载:“必审问其所发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又《素问·疏五过论》载:“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起居”。问诊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景岳全书·十问篇》著有既全面而有重点的“十问歌”。问寒热: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壮热、潮热),但寒不热。问汗:表证之汗、盗汗、自汗、大汗、头汗。问饮食口味:食欲与食量(不欲饮食,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嗜食异物),口渴(饮水量、喜冷喜热)。口味:口中异常味觉及气味,口苦、口甜、口粘腻,口酸,口淡,口酸馊等。问便:大便的形态,次数,颜色,气味,便感;小便的颜色尿量,次数,排尿感等。问儿妇:(问儿科略)妇科月经经期,经量,色质,痛经,白带的颜色,带量,气味,清浊,以及绝经后的生理变化情况。 ☚ 望诊 切诊 ☛ 闻诊wénzhěn四诊之一。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了解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呻吟等声音变化。后者凭嗅觉嗅患者的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的气味。作为辨寒热虚实的参考。 闻诊 闻诊闻诊是指听声音和嗅气味的诊察方法。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声音变化;后者凭嗅觉嗅病人的口气、体气和排泄物等异常的气味。以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听音声而知所苦”之说,《难经·六十一难》则谓:“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五音,即角、徵、宫、商、羽。听到五音中任何一音的变化,都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所在,故称“闻而知之”。但闻诊范围,不仅限于耳闻,还包括鼻嗅。在《四十难》论鼻臭耳闻与内脏的关系中,说:“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 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何也? 然: 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已,已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候,即外候,肺气通于鼻而主嗅觉,故鼻为肺之外候; 肾气通于耳而司听觉,故耳为肾之外候。但鼻之司嗅,必随心火之下行而敏感,耳之司听,必由肺金之宣发而益聪。即说明“鼻知臭、耳闻声”在生理功能上与内脏的密切关系,故通过对嗅觉听觉的诊察,可以测知肺心肾诸脏之间的病变及其相互影响的原因。 听声音 声音的发出,是与肺、喉、会厌、舌、齿、唇、鼻等器官有关,《医宗金鉴》说:“凡万物中空有窍者,皆能鸣焉,故肺象之而主声也。凡发声必由喉出,故为声音之路也; 必因会厌开合,故为声音之门户也; 必借舌为宛转,故为声音之机也; 必资之于牙齿唇口,故为声音之扇助也。五者相须,故能出五音,而宣达于远近也。”这是声音产生的大略。同时,它与情志、内脏亦有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在脏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在脏为心……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在脏为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 “在脏为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在脏为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这主要是将五音和五声与五脏、五官、五志,用五行属性及其胜制关系联系起来,便于诊察时的分析,并作为辨证的佐证。这在临床上运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语言 病人说话的声调因病理性影响而有所变异,可以反映出正气的盛衰与邪气的性质。一般来说,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若发不出音,称为“失音”,亦有虚实之分,见于外感风寒、风热,或感邪后又伤于饮食等,多属实证; 见于内伤,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多属虚证。如久病者,突然出现发音嘶哑,这是病势深重的征象。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弦绝者其音嘶败”。语声重浊,多因外感风寒或内有痰湿困阻,使气道不畅所致。故《脉要精微论》说: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五脏是人身精气藏守之所。如病人气盛湿重,胸腹为湿所困,则发声重浊不清亮,所以如从室中言。如病人气弱神衰,则声音低微,言语断续。神志错乱,则语无伦次,语言错乱多属心的病变。若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谵语,常见于伤寒阳明实热或温邪入于营血,热扰心神的实证。《伤寒明理论·谵语第三十五》说:“伤寒谵语, 何以明之?者,谓呢喃而语也,又作谵,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夫心藏神而主火,病则热气归焉,伤寒胃中热盛,上乘于心,心为热胃,则昏乱而语言多出,识昏不知所以然, 遂言无次,而成妄之语, 轻者睡中呢喃, 重者不睡亦言语差谬。有语者, 有独语者,有狂语者,有言语不休者,有言乱者,此数者,见热之轻重也”。如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是郑声,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故《伤寒·辨阳明病》说:“夫实则语, 虚则郑声, 重语也”。若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却理智控制的为狂言,常见于狂证,是痰火扰心所致。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的是独语,常见于癫证,多是心气虚,精不养神的表现。而语言謇涩,则多属于风痰上扰的病变。 呼吸 病人呼吸的正常与否,都是病理变化的反映,并可以了解到病情的寒热虚实情况。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属于内伤虚损。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热邪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若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喘有虚实之分: 若喘息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的,属实喘,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所致; 若喘声低微息短,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的,属虚喘,乃肺肾气虚,出纳无力之敌。若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所致。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 “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若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声的声音,称为“叹息”,多因情志忧愁思虑,肝胆郁结,肺气不宣所致。故《灵枢·口问》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之”。 咳嗽 咳嗽是肺失清肃,气因而上逆的反映。一般来说,它与肺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肺为咳”。但它在《咳论》又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说咳嗽本属肺脏疾患的表现,但五脏六腑之病变,通过经络的联系,亦可影响肺的气机失调而为咳。在《内经》咳与嗽无甚区分,金·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便把咳嗽分开了,他说: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证之临床,很难如此截然分明,它的相互变化,还是很多的。因此,闻诊应注意其声响,以及有无痰声等变化。若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若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若咳声如犬吠,则要注意是否患白喉。若干咳无痰,或只少量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嗽有痰,则应分清痰色、痰量、痰质的变化,以辨别病证的性质。 呕吐 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现一般不区分,而将有声无物者,称为干呕。一般来说,胃气以降为顺,呕吐或干呕,都是胃气上逆的现象。在闻诊时,可以从呕吐的声音,分寒热虚实。虚寒证的呕吐,声多微弱; 实热证的呕吐,声多壮厉。但呕吐的原因很多,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诊出其真正原因。有些还必须查其饮食物,是否因中毒而起。 呃逆 胃气冲逆而上,呃呃有声,故称呃逆。但呃逆的声音有高有低,有断有续,这是由于它的成因不同,所反映病情的寒热虚实。呃声高亢而短,连续有力,多属实热,每见于伤寒失下,大便秘结,胃气不降的上逆而呃; 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多属虚寒,每见于泻利日久,脾阳渐衰,虚气上逆之候。日常的打呃,呃声不高不低,无其它不适,多为食后偶犯风寒,或咽食急促所致,很易恢复,不属病态。若久病胃气衰败,出现呃逆,声低无力,则属危证。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其声哕”,《灵枢·热病》 则说:“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哕即呃逆。 嗳气 古称“噫”又称“噫气”。是气从胃中上逆,出于喉间而发出的声响。如《灵枢·口问》说:“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这是寒气客胃而作噫。又如《伤寒论》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则是由汗吐下后,胃弱不和所致。如宿食不化,多于食后嗳出腐臭气的,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如嗳而吞酸”。此外,是一种情志发病的声音。如心气不舒所发出的叹息之声,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心为噫”。 嗅气味 嗅病人口腔和各种排泄物的气味,对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也有一定的帮助。如口气臭秽,多属肺胃有热,口气酸臭,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是牙疳或口疮溃烂,咳吐脓血痰,其气腥臭,多是肺痈; 鼻出臭气,多属鼻渊; 矢气奇臭,多属消化不良,宿食停滞。对各种排泄物,大、小便、痰液、脓液、带下、恶露等,有恶臭者多属实热证,带腥味者多属虚寒证。如大便臭秽为热,有腥味的为寒。小便臊臭,多为湿热。如身上有溃腐疮疡,其体则发腐败的臭气。如辨温疫与伤寒之异,其气味亦有所别,故《广瘟疫论》说:“风寒气从外收入内,病人无臭气触人; 间有作臭气者,必待数日转阳明腑证之时亦只有作腐气,不作尸气; 瘟疫气从中蒸达于外,一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且专作尸气,不作腐气”。 ☚ 舌诊 问诊 ☛ 闻诊wen zhen【医学】auscultation and smelling 闻诊diagnosing through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闻诊wén zhěnlistening and smellingexamina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