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丧乃止得悉敌方国君丧亡即停止对敌方的军事行动。有不乘人之危之意。是春秋时人礼仪观念在军事行动上的反映。《左传》襄公四年:“陈成公卒。楚人将伐陈,闻丧乃止。”襄公十九年:“晋士匄侵齐,及谷,闻丧(齐灵公卒)而还。礼也。”这种作法不符合把握时机、乘乱而进的用兵方略,因此有的也并不恪守这一约束。吴人受中原礼制影响较少,尤其如此。《左传》襄公十三年,楚共王卒,吴乘楚有丧而侵楚。楚师反击,大败吴师。襄公十四年: “吴告败于晋。会于向,为吴谋楚故也。范宣子数吴之不德也,以退吴人。”吴因乘丧伐楚而受到了晋人的斥责。又昭公二十七年:“吴因楚丧(楚平王卒)而伐之。”楚师兵分数路,前后堵截,后吴公子光刺死吴王僚,“楚师闻吴乱而还”,丧失了一次直接围歼吴师的机会。《史记·楚世家》:“十一年,威王卒,子怀王熊槐立。魏闻楚丧,伐楚,取我陉山。”战国时这一约束已经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