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闲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闲居 闲居
才刚刚悟到些微此诗的韵味,邻居的音响便“哐哐”大作,直欲穿墙破壁,情绪马上被扫荡一空。由此而想到佛家的“默”,看来,凡人间不得“默”境,便也难得诗境。显忠闲居为默,得诗便也创造默境。默境而生禅心。个中三昧,无言而自悟。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很真切地体会到八百多年前的宋代,显忠这位寒岩老客,悠闲朴雅的生活。 显忠常住越州石佛寺。宋时越州即今浙江省绍兴市。石佛寺一名灵鹫禅院,在绍兴市西北20公里的下方桥镇。四周湖水环绕,小山罗列,竹影婆娑,气候温润。这样的环境正可事佛和闲居,也正是这首诗所描写的情形。且看他闲居的环境:在茂密的竹林中,有诗僧亲手用茅草搭就的小屋。小屋倚山而建,那山石似从地下生出一般,山根裸露,苍苔犹在,石边竹下气象,入心皆是清拔之韵。透过竹茎稀疏之处,又可见到山前村落。自甘竹里而不羡竹外,闻人间烟火而不染蔬笋之气,可谓闲居到家了。 前两句是悠闲而居的自然环境,后两句则表现了悠闲而居的心境。闲而无事,便去睡觉,睡而尽日,且无人打扰,一层深似一层闲到极至。于此不足,诗僧又有意无意地补上了一笔:“自有春风为扫门。”闲眠而无人造访,只有春风在外轻拂着、忙碌着,为的是给这山石下、竹丛里的主人来打扫房门。此一句反常合道,天趣十足。它不仅具静中有动的效果,而且不经意地打破了人与自然的间隔,将人之性情平实地融入天之情趣中,使人与自然构成一致的表现。既是诗意,也是禅境,是诗人的境界,也是禅宗的境界。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说此语本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亦遣清风扫门,明月侍坐。”又引宋王质《夜坐起赠范西叔何子方》诗:“青荧一点无人到,赖有西风为掩门。”有云:“‘东风开门’,‘西风掩门’,相映成趣,岂所谓‘反仿’欤。”正是这种浑然的 “扫门”之天趣,构成了禅诗的无迹之功,可谓“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在欣赏者,虽很难以思虑分析的径路,析说出这诗句的妙处,但却能以直感的方式,领悟出其诗句的佳美。 前边曾说佛家讲究“默”。隋朝创立三论宗的嘉禅大师把“默”字解释为“言而无言,无言而言”;声音大,但说不出其所以然; 说不出其所以然都充满声音。默是自然的本来面目。默同语并不对立,默中可以自由地使用语和默的相对性,更可以体会再进一步的空灵境界。若能贯通语和默的对立,即可看到禅心。就象真理,本不必多加说明,否则便会成为空洞的东西。释迦时代著名的维摩居士所说的 “一默如雷”就是这个道理。显忠闲居得默境,他可尽日长眠,不求人到,但自有春风为其扫门,心与自然在无语中获得灵犀一点。默默与天语,默默与天行,竹丛里,石根边,也自可见性成佛。 显忠此诗,曾颇得后人喜爱,甚至你争我夺。据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载:“贺方回《定林寺》诗: ‘破冰泉脉漱篱根,坏衲遥疑挂树猿。腊屐旧痕寻不见,东风先为我开门。’ 荆公见之,大加称赏。僧显忠《闲居》诗云: ‘竹里编茅倚石根,……’ 荆公亦常诵不去口。二诗风味甚似,然方回虽名手,犹未逮僧诗之清绝也。”正是因为王安石的 “大加称赏”,此诗便被编入这位半山老人的 《临川先生文集》及《王荆文公诗笺注》 中,题为 《竹里》,甚至还入到 《全唐诗》李涉卷中,也是题为 《竹里》。幸亏当时人编撰的 《苕溪渔隐丛话》、《竹庄诗话》及《诗人玉屑》并引《洪驹父诗话》证明,才使后人确信为显忠诗。否则,本就存诗几首的显忠,无论怎样超脱,恐怕也绝难心平气和。看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该谁的就是谁的。 ☚ 显忠 余靖 ☛ 闲居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闲居 下一篇:闲居 → 诗词简介:
《闲居》![]()
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 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 雨来春草一番多。 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达到高潮。司马光不满新法,但暂时又无力抗拒,于是从熙宁四年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坐享俸给,全无所掌”(《乞西京留台状》)的闲散职务,经营小筑,专意著书。本诗即写这一时期的生活情景。 诗题曰“闲居”,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面却不是优游闲散,而是内外交困;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首句谈到过去与自己持同一政见的老朋友,都纷纷随风转舵,投靠了新贵,与自己断绝了过从往来。次句慨叹昔日宾客盈门的盛况不再复来,如今门庭冷落到了真可以安置罗网捕捉鸟雀的地步。作者将自己在洛中的田庄名之曰“独乐园”,说明诗中描写的景况并非虚构。朋友如此冷淡,自己如此孤立,作者自然郁郁寡欢,衣冠也慵散不整。谁料家僮们又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庭院不打扫,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的春光都淹没殆尽。这便是三四句描写的图景。 此诗内容与题目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人情世态竟如此炎凉,“故人”僮仆皆如此势利,实在令人心寒齿冷!作者退居洛阳十五年,本是迫于形势;绝口不论时事,更非心甘情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忘怀国事。诗中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就流露出他对新法及其提倡、执行者的不满;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他希图重返京师,剪除“野草”,整顿朝纲。然而,革新派得到神宗的支持,恰如时当仲春,天降霖雨,遍地野草蓬蓬勃勃。作者只好望“草”兴叹,借诗遣怀了。 这首诗自然朴质,明白如话。前三句带有议论,直抒胸臆,不假藻饰。末句以景作结。全诗虽仅四句,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平易中有深致,浅显中见沉郁,显示了司马光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 闲居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闲居 下一篇:井底引银瓶 → 诗词简介:
闲居
【释】 1.禅观:学佛参禅。禅(音 chan):梵语“禅那”的省略,意谓“静思自虑”、“思维修”,为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的意思。古先生:道家对佛的称呼。白居易《酬梦得以予五月长斋延僧徒绝宾友见戏》:“交游诸长老,师事古先生。” 【译】 唉!我真缺少自知之明, 终年居住在城中。 不过,我的门前没有车马之迹, 只有满宅清一的蝉声。 带病之身,诗人的生活虽然寒苦, 可喜辞官之后,连梦境 也十分清静。 以后我要学佛参禅, 皈依于—— 佛门禅境。 【评】 姚合作诗推崇王维的“静趣”,此诗亦极力表现自己的静趣。“终年住在城”却能做到“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可视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翻版,只不过,其中更多地带有了中唐诗人的心态与审美情趣。 闲居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杨柳枝词/永丰坊园中垂柳 下一篇:闲居 → 诗词简介:
闲居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闲居 下一篇:闲居 → 诗词简介:
闲居方孝孺 雨歇阶草净,鸟鸣丛竹中。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晞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 作者为明初学者,以文章、理学著名,为人正直不慕荣利。这首《闲居》便是他在为官前写景咏怀之作。一起便大有陶潜“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之意,描绘的是雨后幽居的情景,这时台阶下草色一新,由于天已放晴,鸟儿也在丛竹中飞鸣。一派和平宁静。 显然,这里不是山林,但胜似山林。不过有一个前提:“偶无轮鞅过,遂与山林同。”要没有车马来访,才是如此。换言之,平时还是有车马来打乱此中的宁静的。所以诗人感到雨后的闲居特别地宜人,从而祈愿这会儿千万别有好事者来访问求见。不说“车马”而说“轮鞅”(轮即车;鞅即马,本义为缰),因为这个辞儿是靖节陶先生的发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归田园居》),诗人愿意读者发生对陶诗的联想。 接着诗人写了“晞发”、“振衣”等个人清洁卫生活动。这也特别适宜于安排在雨后晴初。环境是这么干净,使人心神一爽,想整洁一下面貌:洗洗发,晒晒太阳;抖抖衣服,吹吹风。真是舒心极了。“晞发庭际日,振衣松下风”两句直攀晋唐。使人不禁联想起“朝弹冠以晞发,夕振裳而濯足”(陆云《九愍》)、“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咏史》)、“晞发北风凉,开轩卧闲敞”(孟浩然《夏夕南亭怀辛大》),直以为先生乃羲皇上人。同时,整洁外表不过是现象,其本质却在于保持情志的高洁。“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屈原《涉江》),志节清高的人岂能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自非捐世故,谁得此相从。”结尾曲终奏雅,使人耳目一新。盖诗人说,不是我想要避世隐居,只是世人过不了我这种自甘淡泊的生活。和人们一向认为隐士是弃世者相反,诗人认为这是世俗不洁的缘故。换句话说,他还是欢迎人们到他的幽居来的,只是希望他们稍稍收拾象样一点。同时也就包含一层曲高和寡的慨叹在内。正是这个结尾,赋予全诗以新意,使之终于成为道学家方先生的诗,而不是隐逸者陶先生的诗。 闲居xián jū家居无事:雨村~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二·32) 闲居xián jū家居无事(2)。《送李愿归盘谷序》:列屋而闲居。——[美人在]一排排房子里闲住着。《送杨寘序》:退而闲居。——[我辞职]回家闲居。 闲居与人隔离居住。《史记·滑稽列传》:“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斋戒,为治斋宫河上。” 住所 住所寓(寓所;寓舍;寓邸;寓庐;寓屋;寓馆;寓斋;邸寓) 宅 居(居所;居处;居止;所居) 虚落 下处 门上 舍馆 另见:住房 住处 居室 ☚ 住所 各种人的住所 ☛ 闲 闲闲(闲着) 另见:没有 事情 活动2 闲时 闲人 ☚ 闲 悠闲 ☛ 闲居 闲居宴居 宴处 宴慰 游居 高居 斋居 燕居 燕处 燕休 高眠 ☚ 独居 寄居 ☛ 独居 独居自处 自居 瑟居 孑居 孑栖 偏栖 孤栖 私处 ☚ 聚居 闲居 ☛ 闲居xián jū避人独居。《后汉书·梁统传》:“~~可以养志,州郡之职,徒劳人耳。” 闲居閑居xián jū独居。《灵枢·口问》:“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