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儿童wèntí értóng自身性格或心理方面存在某种缺陷的儿童。例如:“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和事实表明,独生子女并非如人们想象和担忧的那样都是‘问题儿童’。”(《北京青年报》1991.2.1) 问题儿童wèntíértónɡ坏毛病突出、经常犯错误的儿童。 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wenti ertong指有问题行为的儿童。所谓问题行为,指儿童扰乱他人或妨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不同的问题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是不一样的。常见的问题行为有: ❶活动过度。具有这种问题行为的儿童常表现为活动过多,不分场合,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维持注意时间很短,易冲动,忍耐性低,还可有感知觉的障碍。 ❷退缩行为。指有些孩子在无特殊原因的情况下,表现孤独、胆小、害怕、退缩、不愿与其他人交往,更不愿到陌生情境中去等异常行为,但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 ❸过度焦虑。指有些儿童较一般儿童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因微小事情而过度焦急、烦燥不安、担心害怕,甚至哭闹不休,有“杞人忧天”的表现,但无其他精神异常表现。 ❹强迫行为。指儿童重复地进行某些活动或动作(如反复洗手等),明知不必要,但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❺习惯异常。指有些儿童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或精神上受到刺激及躯体不适的时候,出现的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动作,如习惯性抽动(眨眼等)、吮吸手指、咬指甲等,但没有精神异常表现。 ❻品德不良。如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公物、与其他人对抗、横行霸道、违犯课堂纪律等。除上述的一些问题行为外,常见的问题行为还有遗尿、口吃、抑郁症、恐惧症等。 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它与自然素质和心理状态,如需要、气质、性格和情绪等有关;也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如家庭组合状况、教育水平、亲子关系,儿童在学校集体中所处地位、与同学、教师的交往情况、学习成绩、校外的交友、社会风气等等,都可能成为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问题行为可能是由这些内外因素中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可能由数种因素的组合引起的,有时一种因素还可引起多种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很不利的因素之一。因此,一旦发现儿童具有某种或多种问题行为,必须立即着手进行矫正、治疗。从教育角度入手。 ❶应当为儿童创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减少或消除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如家庭和睦、同学友爱、师生关系密切,都可使儿童在情感上得到温暖,形成良好的性格。 ❷组织丰富多采、健康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集体主义与团结互助的精神,克服孤僻、冷漠、退缩、自私等不良的异常行为。 ❸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都要积极配合,正确对待问题儿童,决不能歧视、冷视、甚至打骂,不能无视他们的优点,要从肯定他们的长处出发,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难,使儿童树立自我改造的信心。除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外,对问题行为比较严重的儿童,还应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多管齐下”,达到挽救儿童之目的。 ☚ 学习不能儿童 中学生心理 ☛ 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wenti ertong指经常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处理事情和参加活动、学习的儿童。其不良行为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❶品德上存在较严重的缺点; ❷性格发展上有偏畸。例如,有些儿童对道德规范有错误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诱惑能力,常有偷窃、欺骗、斗殴、放荡、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有些儿童的主要表现是焦虑,情绪低沉,常不参加学习甚至逃学,不愿与人交往或在集体活动中消极应付以及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问题儿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儿童的不良需要、遭受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家长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当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因素等,都在问题儿童个性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预防和矫正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首要的是讲求心理卫生,具体方法有: ❶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 ❷了解和掌握问题儿童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对他们提出过高、过于苛刻的要求; ❸重视问题儿童自身的积极因素, 注重积极地感化和引导, 尽量避免消极惩罚。 ☚ 特殊儿童 低常儿童 ☛ 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Wenti ertong经常不遵守社会共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的儿童。问题儿童一方面表现为神经过敏,常出现歇斯底里行为;情绪反常,过度焦虑,有社会交往障碍;性格显著偏执,或反抗、攻击、粗暴、残忍,或过于胆怯、抑郁、孤独;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引起厌学、怠学、弃学、逃学现象等;活动过度,爱冲动等。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心理失常,产生变态行为。另一方面表现是调皮捣蛋、恶作剧、欺侮他人;不守纪律,屡犯常规;爱吵嘴、骂人、打人,经常打架斗殴;厌恶家庭、学校,常弃家出走,在外过夜,过早恋爱;偷窃、有流氓行为等。若不及时教育,可导致犯罪。儿童产生上述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几下几种: ❶家庭教育失当,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管教过严;父母对子女的管教经常不一致,使儿童无所适从;父母离异,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父母有不良行为,子女通过模仿学会不良行为等等。 ❷学校教育失当,教师对学生过于放纵,不加约束或要求过严,使学生无法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提出要求,又疏于检查学生执行情况,或对学生只用惩罚不用表扬,态度粗暴;教师有不良行为,学生通过模仿学会不良行为。 ❸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儿童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学习有不良行为的儿童或成人,产生不良行为。 ❹儿童的自身因素,意志力薄弱,易受暗示,抗诱惑力差;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分不清好坏和是非,如有人把不怕死、粗野行为看成英雄行为;由于文化知识薄弱,教师或家庭也未适当地帮助儿童提高成绩,使儿童对学习失去信心而产生自暴自弃的观念。问题儿童的心理特点是: ❶自卑感严重。问题儿童往往因为学习成绩不佳或不良行为,受教师或儿童的冷眼相待,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会导致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下降,结果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更加重了自卑感。 ❷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突出。问题儿童在学校集体中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经常听到的是批评和讥笑,在家庭里也往往受到亲人的歧视和打骂,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的尊重;在社会上也往往得不到信任。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自然就产生敌对心理。在这种敌对心理的支配下,儿童往往对别人持怀疑态度和戒备心理,对别人的言行非常敏感,总是从恶意方面去理解别人的言行。 ❸经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问题儿童在外表上粗野傲慢,对集体漠不关心,对自己的过错满不在乎,但是内心往往是很不平静的,甚至有时会感到十分痛苦和空虚。他们也有较强的群集感,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和活动。 ☚ 意义障碍 反社会行为 ☛ 问题儿童经常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处理事情和参加活动、学习的儿童。根据其行为表现,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以不能自控、有过度的动作甚至攻击性行为为特征,另一类以冷漠、孤僻、胆怯、焦虑为特征。 问题儿童problem children 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problem child通常指在道德上经常有严重缺点, 以及人格发展上有偏畸的儿童。主要有以下问题行为表现。(1)神经症行为:如做恶梦;强迫性行为;歇斯底里行为;抑郁症;退缩行为;对学校的病态恐惧、童年恐惧。(2)习惯异常:如抽搐、痉挛;饮食困难;遗尿;睡眠障碍——梦游、失眠;语言淫猥; 自我侮辱行为;吃拇指。(3)厌恶社交的、反社会行为:如爱发脾气;破坏性行为;攻击;偷窃;放火;出逃。(4)活动过度:如一刻不停地动作,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5)和别的儿童相处不好:如社会孤立;对同龄人有外显的敌对情绪和行为。(6)和父母关系有障碍:或与父母有敌对情绪、行为,或过分依赖。比较常见的问题儿童是 一些不爱学习、上课不守纪律、成绩低劣、经常留级、逃学的儿童。有的父母和教师错误地把他们视为顽劣儿童。家庭结构缺损(如父母不合、父母离异、父母被劳教等)和家庭教育能力薄弱和丧失,以及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是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要原因。周围的社会环境、经常接触的同伴、课余活动的安排、课外读物也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不当也是有些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 文饰作用 问题解决治疗 ☛ 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problem child经常不遵守社会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处理事情和参加活动、学习的儿童。通常问题儿童多出现在品德方面,无心理障碍,其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品德上存在较严重的缺点;二是性格发展上有偏畸。儿童的不良需要、遭受挫折产生的消极情绪、家长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当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不良因素等,都是影响问题儿童个性形成的原因。预防和矫正问题儿童的具体方法有: (1) 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2) 了解和掌握问题儿童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3) 注意发现问题儿童自身的积极因素,(4) 尽量避免消极惩罚。 ☚ 失调儿童 情绪障碍儿童 ☛ 问题儿童 问题儿童指有某种身心障碍的儿童。包括轻度的行为失调和较为严重的神经症乃至精神病等,如病态恐怖、攻击行为、多动症、孤独症、精神分裂症。 ☚ 特殊儿童 问题行为 ☛ 0000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