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闭关政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清朝建立全国政权后,厉行闭关政策。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界,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清政府前期施行禁海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隔绝大陆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的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顺治时期,为了断绝东南沿海郑成功等抗清武装的物资供应,清廷严格实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来华的外国商船,也只准驶泊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清朝统一台湾后,清政府虽曾开放海禁,并于广州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英国等殖民者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廷又于1757年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准在广州一处通商,严厉实行闭关政策。后期闭关政策的目的是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在沿海各地“滋扰生事”,所以对外商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中实行商行制度,特许广州“十三行”垄断外商来华贸易。清政府只允许少数殷实富商设立“公行”,负责对外商进行进出口贸易,并代表清政府与洋商交涉。随着当时海上商业的发展,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也日益严格。清朝的闭关自守,最突出的表现在乾隆、嘉庆时期。清朝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彼此隔绝,在政治上自然产生闭关自守。此外,满洲统治者对汉族人民防范甚严,惧怕外国人支持汉人反抗清朝的统治。清政府闭关政策对于殖民者在中国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另一方面,却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滋长起来的进步的手工业生产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也使中国失去了学习外来先进技术的机会,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而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从而导致中国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 闭关政策 清政府在对外交通、贸易方面实行的一种限禁政策。以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下令关闭闽海(漳州)、浙海(宁波)、江海(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关,仅留粤海(广州)关一口对外通商,为闭关政策严格意义上的开端。清政府建立垄断外贸的“公行制度”,由专营对外贸易的行商充当清廷与外商间一切交涉的中间人。又陆续颁布《防范外夷规条》(1759年)、《民夷交易章程》(1809年,嘉庆十四年)、《防范夷人章程》(1831年,道光十一年)等,从维护封建体制出发,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了苛细而烦杂的规定。对出口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清政府也严加限制。一直延续到1842年,英国通过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迫使中国开放五口通商时才被打破。这一政策是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后期作为消极防御的手段,虽然带有某些自卫性质,但它对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初,统治者为了防止人民抗清,厉行“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以“民俗易器,洋货错处,必致滋事”为理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岸,仅限广州一口岸通商贸易,并设立“公行制度”垄断贸易,只允许外商与清政府规定的公行商人办理贸易和其他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在广东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后陆续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居住场所、行动范围、华夷交往等,作了苛细而烦杂规定,其目的在于防范和管制。这些章程和规定,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才被打破。 闭关政策清代所奉行的一种对外政策。为了防备郑成功,1655年,应闽浙总督屯泰之请,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擅自出海贸易。1656年,继而下达“禁海令”,实行“海禁”。1661年,清政府下达“迁海令”,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导致沿海地区日渐荒凉。1684年,康熙帝下令开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对外通商。1717年,复行南洋海禁。1727年,再开南洋海禁,同时限令出洋者3年内回国。1757年,清朝再次实行闭关政策,只准在广州一口贸易。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1840年,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闭关政策 083 闭关政策明朝开始实行。明初实现全国统一后,在国家对外关系方面,明太祖比较消极保守。由于兼并群雄时的残余势力逃入东南沿海一带并又潜在倭寇之患,便实行“海禁”,是为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之发端。后继各帝时松时紧。清初,为对付明朝残余势力,严禁商民出海,违者一律处死。以后面对西人来华,在康熙、雍正年间,严格实行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并对进出口贸易实行封建垄断。1757年,乾隆帝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处通商口岸,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向前发展。这种政策一直持续到《南京条约》签订,中国丧失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后,方告结束。近300年的闭关自守,使中国不可避免地落后了。 ☚ 和亲政策 不抵抗主义 ☛ 闭关政策清政府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初为割断大陆汉人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厉行海禁,严禁商民下海交易。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下令开放海禁,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18世纪后,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伸展势力。为防范外国入侵,1757年(乾隆 二十四年),专限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建立公行制度,对进出口商品严加限制。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南京条约》的签订。它是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物,尽管后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实行的限制和禁止对外贸易的政策。是当时对西方殖民者所能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主要内容是:中外贸易只限于广州一口;外国商船只准停泊黄埔港;交易活动必须是清廷特许的公行商人;征收较高的进口税;不准外国人在广州过冬;外国人只准住在公行修建的“夷馆”中,不准雇佣中国人;严禁中国人向外国人借贷;不准外国人携带女眷,不准坐轿等。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惧怕外国人支持国内反对势力、防范人民与外国人接触的心理,阻碍了中外交流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清政府为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与掠夺, 在对外关系中实行的一项政策。该项政策集中在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交通和文化往来方面。也有防范汉族人民与他们接触之意。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严格限制中国渔船、商船的规模及出海人数。沿海渔船只用单桅、梁头不超过一丈, 舵工水手不超过20人。出洋贸易船, 允许双桅, 梁头不超过一一丈八, 舵工水手不超过28人, 载重不超过500石; 船只超过500石者不准出口, 只准进口。第二, 限制通商口岸。顺治八年(1651)开始海禁。康熙二十年(1681)始撤销海禁。两年后, 允许外商到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通商。乾隆二十二年(1757)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第三, 实行公行制度。外商来华, 不准自由进入中国市场, 一切贸易和其他事务均须由清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广东十三行就是清政府与外商的联系媒介。由公行代理政府传达对外商的命令,办理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和保纳税饷等。第四,对出口货物的品种和数量严格限制。严禁粮食(包括豆类)、铁及铁器、硫磺、硝等物出口。一度禁止蚕丝出洋,后改为不许头蚕丝出口,出口只限于土丝和二、三蚕粗丝,每船运载生丝不准超过10 000斤。绸缎出口亦受严格控制。茶叶每年出口不准超过50万担。大黄不许超过1 000担。洋船带食米不得超过50石,等等。第五,禁止中外文化交往,不准中国书籍出口及外洋书籍进口,英汉词典亦在禁止之列。第六,对外国商人居住行动严格控制。乾隆二十四年(1759)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嘉庆十四年( 1809 )颁布《民夷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 1831 )制定《防范夷人章程》,外国船停泊处,派军队弹压稽查。货物只许在规定期内进行贸易。禁止外商在广州过冬。这种闭关政策一直延续至《南京条约》的签订。 ☚ 大班 迁海令 ☛ 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Closed-door Policy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贸易、交通的一种政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倾向。具体内容有:(1)限制通商口岸,乾隆22年(1757年)关闭了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2)实行公行制,垄断对外贸易;(3)对外商居住和行动进行限制,清政府于1759年、1809年和1831年,先后颁发了《防范外夷规条》、《民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对外国人的商务、居住、行动自由等都作了苛细繁杂的规定;(4)对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限制。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该政策才被迫取消。 ☚ 大陆封锁 黑奴贸易 ☛ 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 (今连云港) 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清政府建立公行制度垄断外贸,规定外商来华办理贸易及其他事务,均须通过公行商人进行。还先后颁布《防夷五事》 (1760年)、《民夷交易章程》 (1809年)、《防范夷人章程》 (1831年)、《八条章程》 (1835年) 等。这些条例规定: 外国人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自找住处,不得坐轿子,不得偷运枪炮,外国妇女不得进入广州城等。这些条例对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加以限制: 严禁粮食、五金、硝磺和史书、地理图出口,茶叶年出口量不得超过50万担,大黄不得超过1000担,乾隆三十九年 (1764年) 规定生丝每船每次只许载10000斤。闭关政策一直延续到 《南京条约》 的签订。它是落后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 迁海令 市舶贸易 ☛ 闭关政策bi guan zheng ce【政治】policy of closing the country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闭关政策closed-door policy;policy of closing the country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