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门静脉高压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运受阻,血流淤滞,压力增高而导致的疾患。主要由肝硬变引起,出现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黑便及腹水等症状。治疗包括加强肝硬变的病因治疗和腹水处理;出血期紧急措施是矫正血容量,应用止血药物,三腔管气囊压迫及手术处理。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中因血流受阻、血液淤积而压力增高,临床上出现脾肿大、脾机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呕血和腹水等症状时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肝外型的主要病因是门静脉主干内血栓形成。在小儿多为先天畸形,如门静脉主干闭锁、狭窄或海绵窦样病变。腹腔内感染(如阑尾炎、胆囊炎等)或门静脉、脾静脉附近创伤都可引起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肿瘤侵犯(胰头癌、肝癌等)也可引起门静脉高压。 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可导致肝窦状隙和门静脉压力增高,又称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型门静脉高压症,包括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及右心衰竭等。 此外,尚有所谓原发性门静脉高压症,系门静脉系统血流增加和肝内阻力增加所致,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脾动静脉瘘、脾脏髓样化生、Gaucher病等,常伴有脾脏肿大。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门静脉高压症,其压力可达2.94~4.9kPa(30~50cmH2O),使脾脏充血、肿大。久之,由于纤维组织和脾窦增生,脾脏成倍增大,并常引起脾功能亢进,使红、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导致贫血和出血倾向。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交通支可变得粗大弯曲,形成静脉曲张,向食管胃底部腔内突出,容易破裂而引起消化道出血和休克,出血死亡率可达34%。腹水常是肝内型和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型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表现,其发生除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外,尚与血浆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淋巴渗出增加、醛固酮灭活作用减低等有关。 临床表现 ❶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肿大脾脏常可达到脐下和超越中线,但也可能仅中度增大,质由柔软变为坚硬,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常可摸到1~2个切迹。血吸虫病脾肿大常因脾周围粘连而活动度减少。发生消化道出血时,脾脏可暂时缩小。通常脾脏愈肿大,血细胞减少和出血倾向等症状愈明显; ❷呕血和便血:系食管下端和胃底部曲张静脉破裂所致,约占本病患者的15~30%。出血量常很大,且不易止,可伴发休克。痔出血也可发生; ❸腹壁静脉曲张:曲张程度同门静脉梗阻程度和时间有关。一般先出现于脐上部,而后扩展到脐周、脐下和下胸部。有时在曲张的脐周腹壁静脉处可闻血管杂音,指压时有震颤感; ❹腹水和肝病体征:晚期肝硬变病人常有腹水并可有蜘蛛痣、肝掌、黄疸等肝病体征。肝常增大,表面可扪到结节,但在晚期则缩小,表示肝功能进一步损害。 诊断 根据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腹壁静脉曲张和腹水等症状可作出诊断。诊断确定后,尚须进一步了解梗阻部位和性质。肝功能试验一般可用以区别肝内型和肝外型梗阻。在无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病例,必要时可作脾门静脉造影术,肝静脉导管测压术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等以明确诊断。脾门静脉造影可显示脾静脉、门静脉和肝内门静脉分支。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造影剂的廓清时间延迟。肝硬变时,楔入肝静脉压力升高(正常压力10.4±2.1cmH2O)而游离肝静脉压力升高不显著。窦前型门静脉梗阻时,楔入肝静脉压力正常。脾脏已切除的患者,可利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的静脉相来观察门静脉系统的情况,亦可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造影。 治疗 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常见病因如肝炎后肝硬变、血吸虫病性肝硬变主要是内科治疗。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抢救和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所致的急性大出血及由于充血性脾肿大引起的明显脾功能亢进。 (1)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一般处理: 通常包括充分输血,尽量输入新鲜血液,补液使血压维持在10.64~11.97kPa(80~90mmHg)水平。常规肌注维生素K1或K3。避免应用吗啡,巴比妥类镇静药。常规应用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碱性药物或甲氰咪胍等H2受体阻滞药以降低胃酸。短期内口服新霉素以抑制肠道菌群,减少肝昏迷的发生。还可口服冰盐水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含去甲肾上腺素4~8mg/dl),每隔1~2小时可重复应用。也可以同样浓度的无菌溶液注入腹腔内或腹水内,腹腔内注射不宜多用。这种疗法能使内脏血管收缩,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止血目的。如出血不止,再用20~40u垂体后叶加压素溶于5% 100ml葡萄糖液内缓慢静滴,或经导管向肠系膜上动脉内持续滴注加压素(500ml生理盐水内含加压素100u,每分钟滴注1ml)。药物治疗无效时,作为术前应急措施,可用双气囊三腔管填压止血,间歇填压48小时,管应妥善固定,近期止血率可达80~88%。近年有经食管内窥镜注射硬化剂的方法,取得一定的止血效果。亦有经皮经肝放置导管至胃冠状静脉造影,发现出血部位,再经导管注入栓塞剂止血的方法。术中经冠状静脉注射栓塞剂也可达到止血效果。 (2) 急诊手术: 经上述处理后大出血仍不能控制者需考虑急诊手术止血,常用方法: ❶经腹缝扎胃底曲张静脉与胃底周围血管:通常合并施行脾切除、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血管结扎手术一般只能收到暂时止血效果,待患者情况改善后再争取施行分流手术; ❷断流术和离断术:在食管下端和贲门下方5~6cm处结扎胃大小弯侧血管,尤其是胃冠状静脉的二根主支及其分支,再切断食管下端或胃前后壁全层,然后重行吻合。近来用管状吻合器切断食管下端和胃贲门部并立即吻合,止血效果比血管结扎术好; ❸紧急分流手术: 这种手术死亡率高,接近50%。必须在病人情况尚好、年龄未超过60岁、输血后收缩压能维持在90mmHg左右、肝功能尚佳、无明显黄疸或腹水、手术者有相当技术水平并有一定设备条件时方可考虑。 (3) 择期性手术:可施行断流术、离断术或各种门体静脉分流手术。 ❶门腔静脉端侧吻合或侧侧吻合术(图2)均可明显降低门脉压力,减少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 图2 门腔静脉吻合术 a.端侧吻合术 b.侧侧吻合术
❷脾肾静脉吻合术(图3):通常同时切除脾,可纠正脾功能亢进,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约为3.9%,但降低门脉压力作用稍差,再出血率较高(15~25.8%); ❸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吻 图3 脾肾静脉吻合术 图4 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吻合术(a)和架桥术(b) 图5 选择性远侧脾肾静脉分流术
❹选择性远侧脾肾静脉分流术:是将脾静脉在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左侧切断,右侧断端结扎,左侧断端与左肾静脉进行端侧吻合(图5); 或将左肾静脉切断,其右侧断端与脾静脉行端侧吻合,吻合口右侧脾静脉行结扎。同时结扎胃冠状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脾动脉,切断脾结肠韧带。本手术可选择性地把胃和食管的静脉血液经脾静脉转流入肾静脉,减少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机会,同时保持门静脉系统血流对肝脏的灌注,从而避免一般分流手术带来的肝功能损害。手术死亡率,术后再出血率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均较低。但由于手术未切除脾,脾功能亢进难于得到纠正。 (4)腹水的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克尿噻、安替舒通、速尿等药物均有较好利尿和减轻腹水作用。近年来,利用腹水机将腹水收集、过滤、浓缩后再输入,有一定疗效。如腹水形成较快,可考虑按置腹钮。亦可用带有单向阀门的导管直接将腹水输入静脉内(Le Veen管)。门腔静脉侧侧吻合术能降低肝内门静脉压力,减少胸导管淋巴流量,消除醛固酮的过多分泌,因而对顽固性腹水有治疗作用,对肝功能较好的病例可适当采用。近来,用胸导管颈内静脉吻合术治疗顽固性腹水,腹水减少率可达65.5%~89.7%。 ☚ 肝移植 肝性脑病 ☛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症系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郁滞,使门静脉压力增高。临床有出血(呕血)、脾大、腹水三大症状。造成门静脉血流障碍的原因,有门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缩窄、门静脉畸形、门静脉受压及肝静脉返流梗阻、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等。一般将门静脉高压症分为肝内型及肝外型,肝内型又可分为窦前及窦后型,肝外型又分为肝前及肝后型,后者亦即肝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 小儿肝移植 小儿外科性黄疸 ☛ 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及门静脉高压 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及其所属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集小肠与右半结肠静脉血)及肠系膜下静脉(汇集左半结肠与直肠静脉血)。进入门静脉的血量20~30%来自脾脏,其余70~80%来自消化道。正常肝脏的血流量为每分钟1,000~1,500 ml,约占循环血量的20~30%,其中3/4由门静脉供应。1/4由肝动脉输入。肝动脉分支血液在进入肝窦时,有括约肌控制血流量,使肝动脉与门静脉血均匀而缓慢地进入肝窦。正常门静脉压为5~20 cm H2O。由于消化道的动、静脉有广泛交通支存在,故门静脉血液血氧饱和度较体静脉为高,肝脏的供氧60%靠门静脉,40%靠肝动脉。
(2) 腹水: 肝硬化腹水的产生与门静脉压增高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唯一或主要因素。腹水的形成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如门静脉高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低白蛋白血症); 淋巴液生成过多(正常每日淋巴液生成为1~2L,肝硬化时增至每日7~11 L);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肾血流量降低及利钠因子缺少等。近年来强调淋巴漏与钠水潴留对腹水形成的作用,目前已阐明腹水在腹腔有两个部位的双重来源。窦前门脉梗阻时,胸导管与肠系膜处淋巴流增加,腹水主要来源于肝外门脉系的淋巴漏; 若门脉高压发生于肝内或肝静脉流出道受阻,则肝脏与胸导管淋巴流增加,腹水主要来自肝表面淋巴漏。 (3) 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任何类型的门静脉高压,均可引起脾静脉输出血流的阻力增加,门静脉内的压力逆传到脾,致脾被动性充血肿大。通过电磁血流量计或核素氙清除术证实,肝硬化中的脾肿大,常伴有脾动脉扩张与脾动脉血流增加,由于脾动脉血流量与脾静脉输出血流阻力均增加,导致脾内压力增高和脾功能亢进。临床上除发现巨脾外,有外周血细胞数减少,最常见为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产生血细胞减少的原理可归纳为:脾脏储血过量,致血细胞被“扣留”于储池内; 血细胞破坏增强;体液抑制因素产生过多,抑制骨髓向末梢释放血细胞; 自身免疫抗体形成和细胞免疫减低等。行脾切除、脾动脉结扎或分流术后,即见外周血象迅速恢复,有时可解除腹水、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 (4) 门体循环性脑病: 正常门静脉血内非游离氨(NH3)含量高于周围静脉血10倍,NH3进入肝脏后经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而被清除。门静脉高压伴有门体侧支循环开放时,门静脉血内的NH3可通过侧支循环的分流,不经肝脏解毒而进入血循环,约有10~20%的肝硬化患者因此出现自发性高血氨症。若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或摄入含氮物质(蛋白饮食、氯化铵、蛋氨酸等),被肠道细菌分泌的氨基酸氧化酶及尿素酶催化产生氨,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中,可迅速出现氨中毒症状;此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门腔分流术后,多有高血氨症,较易出现门体循环性脑病。 治疗 不论何种原因产生的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均为最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出血后肝性昏迷亦是常见死因之一。因此,防治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最主要问题。 (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一般措施、补充血容量、垂体后叶素的应用、三腔管气囊压迫、止血药与其他止血措施、预防肝性昏迷的发生等(参见“肝硬化”条)。 门静脉高压症伴有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不论有无出血史,除可考虑作择期或预防性分流术外,应注意避免诱发出血的因素。如治疗胃-食管返流性疾病、禁食有骨刺、坚硬或酸辣刺激性食物,注意通便,防止排便时用力致腹压过高。 (2) 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的方法甚多,其目的有三方面: ❶减少门静脉系统的血液来源(如结扎脾动脉与脾切除、结扎肝动脉等); ❷阻断出血的静脉(如贲门胃底静脉结扎、胃底横切术等); ❸建立门体循环通路(多种分流手术)。理想的外科手术应满意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且能维持整个肝脏尤其是门静脉的血供,术后脑病与再次出血的发生率低。手术危险性与远期疗效和术前患者肝病损害情况密切相关,适合手术条件者比不合手术条件者,其手术死亡率低。术后5~10年以上存活率前者比后者高。目前认为适合手术的条件为:血清总胆红素<2 mg/dl、血浆白蛋白>3 g/d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的50%、溴磺酞钠潴留率<25~30%、无腹水、无肝性脑病史及一般状况尚好等。 门体分流术的类型甚多,分流术降低门静脉压力的效果,要比非分流性手术好而可靠。常用的分流手术有: ❶门腔静脉分流术。为降低门脉压力最有效的术式,术后可减压15~30 cm H2O,能预防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吻合口血栓发生较少,但其缺点是术后产生肝性脑病 (20~30%)较多; ❷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降低门脉压力没有门腔分流术显著,一般减压5~15 cm H2O,但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发生脑病甚少(5%以下),缺点是吻合口易形成血栓,术后复发出血率较高(15~25%); ❸肠腔静脉分流术。适用于脾、门静脉有血栓形成或脾已切除的患者,优点是手术比较容易,减压比脾肾分流术大,术后脑病发生率较少。缺点是搭桥处血管可能发生阻塞; ❹选择性门体分流术。系将食管与胃底静脉吻合,同时并保持肠静脉与门静脉血流继续灌注肝脏的手术,可使分流术后脑病与肝功能损害减少,缺点是技术操作较难,手术死亡率较高。 此外,还有一些分流术在应用研究中。应当指出,在采用分流术的同时,绝不能排除非分流手术的应用。尤其在国内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在脾切除、贲门胃底静脉结扎术、胃底横切术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用之得当,可取得较好效果。 ☚ 遗传性酪氨酸代谢紊乱 门静脉血栓形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