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门巴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门巴族传统伦理思想门巴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门巴族,多数自称“门巴”,部分自称“主巴”。自唐代起即受吐蕃管辖,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与藏族有密切的联系。现有7.475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部分居住在珞渝地区的墨脱、梅楚卡、巴加西仁和更仁一带,另有少数散居于林芝挪龙山区。解放前,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经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尚保留有原始公有制残余。门巴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传统文化及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门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成文的历史文化典籍,其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主要反映在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及民间诗歌中。神话有《镇压妖女》、《三兄弟河》、《那嘎湖》、《却吉桑姆和冬顿》、《吉萨格来战妖魔》、《皮休嘎木》等。故事有《杜鹃、啄木鸟与斑鸠》等。它们从伦理角度反映了门巴族人民原始集体主义以及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中的进取性道德意识和斗争精神,表达了对各兄弟民族诚挚友爱的品德与感情。门巴族民间诗歌以萨玛酒歌为主,其内容涉及到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白鹤歌》把家乡比作一只九天之上降落下来的白鹤,表现了对故土山河的热爱与赞美,抒发了对梓里家园的深挚眷恋之情。《聚欢》则抒发了对团结、友爱、聚欢纵乐的歌颂,从而表现了对民族生存、自强和兴旺的祈愿与祝福。《长虹山》、《悲歌》等诗,大胆地把矛头指向统治者和剥削制度,表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还有一些诗歌,表达了人民冀求自由、幸福,追求并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和愿望。门巴族民间流传着大量情歌。门巴族出生的西藏第六辈达赖仓央嘉措(1683—1706)在其所著《仓央嘉措情歌》中,对佛教“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尖锐矛盾作了多方面的揭示;《情歌》从总体上冲破了宗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表现出对传统习惯势力与封建礼教的反叛,从多角度反映了门巴族劳动人民婚恋道德的信念、理想、原则和标准,具有积极进步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因而受到西藏各族人民的喜爱。在婚姻生活中及婚恋道德上,门巴族青年男女在婚前均享有性自由,“私生子”不受社会歧视,并存在母女共夫、姐妹共夫、兄弟共妻、父子共妻的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制现象。传统观念认为,共妻制家庭是最理想的家庭:兄弟不分家,劳动力集中,子孙兴旺,日子越过越红火;姐妹共夫,和睦相处,共渡难关,人人称羡。有的地方盛行姨表不婚,不落夫家,从妻居与从夫居几乎各占一半。实行男女平等,男女均享有财产继承权,且双方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基本平等。婚习中母权制观念较重,舅舅往往享有一定的特权。这当是亚血缘姑舅表婚的原始遗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