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门下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门下省

门下省

官署名。东汉有侍中寺,晋改为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掌规谏献纳等事。南北朝时,权力渐重。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以后,与尚书、中书合称三省,共掌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门下省长官为侍中(隋代称纳言),并设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及给事中等官。

☚ 主书   侍中 ☛
门下省

门下省

官署名。始置于晋。隋唐为中枢机构三省(尚书、门下、中书)之一,并掌军国大政,负责诏令奏章的审署封驳。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侍郎,并置给事中、起居郎、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等官。其侍中与侍郎加同平章事者则为宰相。宋初承唐制,但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并以中书、枢密二者对掌大政,门下与尚书并列于外,且职任甚轻。元丰改制,复门下省审署封驳之权,并令检核官吏铨选、勋封、爵秩以及大理寺断狱等事。建炎三年(1129)与中书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

☚ 左(右)丞相   侍中 ☛

门下省

官署名。东汉有侍中寺,晋称门下省。唐代曾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门下省为三省之一,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为侍中,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太宗、高宗两朝,宰相议政的政事堂也设于门下省。

门下省【同义】总目录


鸾掖左省鸾渚门下省黄门省

门下省

官署名。东汉时设侍中寺,本为侍应皇帝,召对顾问的机构。晋代改称门下省。南北朝时职权逐渐扩大,但直至北齐及隋文帝时,门下省仍辖左、右局、尚食、尚药、尚衣、殿中等六局,是为皇帝生活服务的机构。炀帝大业三年(607),分门下省与太仆寺部分机构,另置殿内省为供奉皇室的机构。门下省以纳言、黄门侍郎、给事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为其主官,使之由宫廷服务机关变成政务枢要机构。唐代曾改门下省名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与中书省并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的性质未变。门下省具体负责审议诏令,签署章奏,其给事中拥有封驳权。国家的大狱讼,门下省与中书省、御史台组成三司详决。宋代沿置,但其职权已缩小。南宋初将门下省与中书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辽、金仍置,至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罢中书门下省。元以后不复置。

门下省

门下省

官署名。晋代始置。唐、宋沿置。掌侍候皇帝参予国家政务。《旧唐书·职官志二》: “门下省:〔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自晋始置门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龙朔改为东台,光宅改为鸾台,神龙复〕侍中2员。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凡军国之务,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此其大较也。凡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五曰表,六曰状; 皆审署申覆而施行焉。凡法驾行幸,则负宝而从。大朝会、大祭祀,则板奏中严外办,以为出入之节。舆驾还宫,则请解严,所以告礼成也。凡大祭祀,皇帝致斋,既朝,则请就斋室。将奠,则奉玉及币以进。盥手,则取匜以沃。洗爵,则酌罍 (lei) 水以奉。及赞酌汎齐,进福酒以成其礼焉。若享宗庙,则进瓒而赞酌郁酒以课。既祼,则赞酌醴齐。其余如飨神祗之礼。藉田,以奉耒以赞事。凡诸侯王及四夷之君长朝见,则承诏而劳问之。临轩命使,册后及太子,则承诏以命之。凡制敕慰问外方之臣及征召者,则监其封题。若发驿遣使,则给其传符,以通天下之信。凡官爵废置,刑政损益,皆授之于记事之官。既书于策,则监其记注焉。凡文武职事六品以下,所司进拟,则量其阶资,校其才用,以审定之。若拟职不当,随其优屈,退而量焉。”《大唐六典·门下省卷》: “门下省: 侍中2人,黄门侍郎2人,给事中4人,录事、主事各4人,令史11人,书令史22人,甲库令史7人,传制8人,亭长6人,掌固10人,修补制敕匠5人。左散骑常侍2人,谏议大夫4人,左补阙2人,左拾遗2人,起居郎2人,令史3人,典仪2人,赞者12人。城门郎4人,令史1人,书令史2人,门仆800人。符宝郎4人,令史2人,书令史3人,主宝6人,主符30人,主节18人。弘文馆学士无常员,校书郎2人,学生30人,令史2人,揩书手25人,典书2人,搨书手3人,笔匠3人,熟纸装潢匠8人,亭长2人,掌固4人。”

☚ 煤木所   门下坊 ☛
门下省

门下省

官署名。汉武帝设立内朝,置侍中,散骑、中常侍、给事黄门、给事中等职为加官,凡加此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东汉设侍中寺,三国曹魏、吴、蜀并沿侍中寺,西晋始置门下省,设侍中、给事黄门侍郎,舍人、主事、令史,掌侍从左右,切问近对,平尚书奏事。西晋门下省名义上统散骑省。南朝散骑省自门下省分出独立,称集书省。南朝门下省渐有封驳诏令权,凡诏令起草后由门下省审署下达。北魏孝文帝改革前设门下省,北魏末、北齐一度获中书出令权。隋与内史、尚书并号三省,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六局。设纳言2人,给事黄门侍郎4人,录事、通事令史各6人。又有散骑常侍、侍郎、谏议大夫等员,各局以典御 (或监)、直长领之。炀帝大业三年 (607)分置殿内省,兼起居供奉,原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并改隶殿内省。唐沿隋制,高宗龙朔二年 (662) 至咸亨元年 (670) 改名东台,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至中宗神龙元年 (705) 改名鸾台、玄宗开元元年 (713) 至五年改名黄门省。唐门下省亦分内外省。设待中2人,门下侍郎2人,给事中四人,录事、主事各4人,典仪2人,城门郎、符宝郎各4人,并兼领弘文馆。宰相议政所政事堂初亦置于门下省,后移入中书省。门下省掌审议、封驳诏书,奏章、中外文书皆经门下省转达。北宋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职掌略同唐制,掌审驳中书画黄、录黄,枢密院录白、画旨,并接纳百官奏章。南宋与中书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辽南面官置,多掌仪之事,领起居舍人院、左谏院,通事舍人院、通进司、登闻鼓院、匦院、诰院。金初置,海陵工正隆元年 (1156) 废,以尚书省为中枢机构。

☚ 集贤殿学士   给事黄门侍郎 ☛

门下省

官署名。晋改东汉侍中寺置。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元废。原是皇帝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渐大,北朝成为中央政权机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共掌机要,审议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长官为侍中,有时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等职。

门下省

东汉设侍中寺,晋称门下省。原为皇帝侍从、顾问机关。唐、宋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名称有侍中、纳言、左相、黄门监,因时而异。

门下省

官署名。晋朝置,为侍中省、散骑省及西省等门下三省的统称,南朝梁及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则专指侍中省。初置时掌侍奉皇帝起居,侍从顾问,谏诤纠察等,并兼传达诏令,收纳尚书章奏等事务。南北朝时取得对诏令及臣下章奏的审查封驳权力,成为政权的中枢机要部门。隋朝时与内史、尚书合称三省,共同处理军国大政,以纳言(侍内)为长官。唐朝沿置,以侍中为长官,掌审查中书省所拟诏令及臣下奏表,审核无误则弥封后交尚书省执行或呈送皇帝,如有不妥则驳回。成为连接草拟诏令的中书省与执行命令的尚书省间的重要机构。

门下省

官署名。东汉设有侍中寺。《晋书·职官志》: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始有门下省之称。为皇帝侍从机构,可参预决策,故权位日重。南朝宋门下省长官已自称为宰相,梁、陈继之。北魏门下省权力超过南朝,时称“政归门下”。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实权机构之一,与中书省、尚书省合称三省。唐时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监等。职掌机要、议论国政、审阅中书省草拟的诏令、签署奏章、选授官员、审理大案等,且有封驳之权。长官为侍中,一度改称纳言、侍内、左相、黄门监等。隋唐时为理所当然的宰相。宋代罕有真拜者,乾道八年(1172)废侍中。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一度改称给事黄门侍郎、纳言下大夫、东台侍郎、鸾台侍郎等,唐玄宗天宝年间定称门下侍郎,俗称小门下。宋初以尚书左仆射兼,实行侍中之权,神宗元丰年间复置。其下有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补阙、拾遗、典仪、司谏、正言等属官。辽、金亦有门下省。元废。

门下省

官署名。汉末灵帝始置侍中寺,献帝即位,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三国沿其制,由侍中管领近侍诸宫。晋始称门下省,成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设侍中、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等员。南朝宋以后,散骑常侍以下诸职另行组成集书省,至隋始复隶门下省。晋宋之世九卿卑落,九卿的属官如少府的尚方、卫尉的公车、太仆的骅骝厩、宗正的太医等均改属门下省,于是门下省并兼领部分宫廷事务。南朝宋时门下省置侍中,黄门侍郎,统公车、太医、太官三令与骅骝厩丞。南齐门下省置侍中,以功高者一人为祭酒,又有给事黄门侍郎,所属有公车、太官、太医三令,内、外殿中监,内、外骅骝厩丞。梁、陈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侍中高功者加侍中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所属有公车、太官、太医等令,骅骝等丞。北魏政出门下,成为中枢机构的重心。北齐门下省掌献纳谏正及司进御之职,设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六人,统领左右、尚食、尚药、主衣、斋帅、殿中六局。隋门下省置纳言(由侍中改称)、给事黄门侍郎(初为六人,炀帝时减二人)、录事、通事令史,又有谏议大夫、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给事、奉朝请等,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六局。炀帝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谏议大夫、散骑侍郎等员,以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隶殿内省。唐时门下省始不领宫廷服务机构,掌按复诏令,赞相礼仪,参议政事,与中书省、尚书省同为最高国务机构。龙朔改称东台,武后更名鸾台,开元更名黄门省,旋复旧。设侍中二人,门下侍郎二人,左散骑常侍二人,左谏议大夫四人,给事中四人,左补阙、左拾遗各六人,起居郎二人,典仪二人,城门郎四人,符宝郎四人,又有录事、主事、令史、书令史、甲库令史、传制、亭长、掌固、修补制敕匠等员,并领弘文馆。宋承唐制置门下省。宋初以侍中为本省长官而极少除授,以他官兼领者不预朝政,仅表示官阶,另设判省事一人,以两制以上官充任,掌印玺、朝会版位、流外考校、诸司附奏挟名等事。元丰改制后,掌审驳中书省画黄、录黄,枢密院录白、画旨,经皇帝批准后交尚书省、枢密院执行;并接受奏章,依旨分送有关机构。其长官则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设侍郎为副长官,其下设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给事中、起居郎、符宝郎,左司谏、左正言;统通政司、进奏院(以上二机构隶给事中),登闻检院(隶谏议大夫)、登闻鼓院(隶司谏、正言)。其省吏有录事、主事、令史、书令史、守当官,分吏、户、礼、兵、刑、工诸房,以给事中分治之;又有开拆房、章奏房、制敕库房,共九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不置。辽南面官中仿宋制置门下省,设侍中、常侍、散骑常侍、给事中、门下侍郎等官,所属起居舍人院有起居舍人、知起居注、起居郎;左谏院有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通事舍人院有通事舍人;符宝司有符宝郎等职;并领东西上閤门司、东西头承奉班、通进司、登闻鼓院、匦院、诰院。金初沿辽置门下省,海陵王时与中书省一起罢废。元明清均不设门下省。

门下省


门下省

中央官署名。


职源与沿革

晋朝始有门下省之称(《玉海》卷121《门下省》),两宋沿置。南宋建炎三年四月,与中书省合并为一省(《宋会要·职官》3之30)。


编制

❶宋前期,判门下省事一人;吏额二十五人:白院令史十二人,画院令史三人,甲库令史二人,赞者四人,驱使四人(《宋会要·职官》2之1《门下省》)。
❷元丰新制,官额十一:侍中、侍郎、左散骑常侍各一人,给事中四人,左谏议大夫、起居郎、左司谏、左正言各一人。分九房:吏、户、礼、兵、刑、工、开拆、章奏、制敕库房。吏额四十九人:门下省录事三人,主事三人,令史六人,书令史十八人,守当官十九人。绍圣三年增置守阙守当官一百人(《宋会要·职官》2之2、3)。
❸元丰八年增催驱房;使分房从九增为十。元祐间又增班簿房(从吏房职能中分出)、点检房,门下省共分房为十二(见《宋会要·职官》2之6)。


简称与别名

❶门下。《宋诏令》卷219《陕西河东德音元符二年五月辛巳》:“门下:西戎弗率,扰我边陲,……播告一方,咸知朕意。”按:中书省所拟诏令,需送门下省审读,故诏令抬头有“门下”之称。《宋史·职官志》1《门下省》:“受天下之成事。审命令。”
❷门下外省。宋前期中书门下设于皇城内,又于皇城外置门下省。后人或以门下省别称“门下外省”。《历代职官表》卷三《内阁》中:“宋初,……其门下及中书外省,唯以他官主判,未尝预闻政事也。神宗改定官制,始依唐制,分尚书、门下、中书为三省。”
❸左省。《曾巩集》卷22《蔡京起居郎制》:“使记予事,位于左省。”《玉海》卷121《唐门下省》:“门下省亦谓左省。”
❹东台。拟唐官称,唐高宗时曾改门下省为东台。《宋诏令》卷57《王珪左相制》:“爰正名于左相,俾分侍于东台。……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旧唐书·职官志》2《门下省》:“龙朔改为东台。”
❺东省。沿唐俗称。《宋史·韩忠彦传》:“给事中,东省属官。”《雍录》:“政事堂在东省,属门下。”
❻鸾台。拟唐官署称,则天皇帝垂拱元年,改门下省曰鸾台。《宋会要·职官》1之79《中书门下后省》:“朱胜非曰:‘不由凤阁、鸾台,盖不谓之诏令。’”
❼黄闼。因门下原指禁门,涂黄色,故有此称。《曾巩集》卷23《制诏拟诰·相制》:“阅审驳论,属之黄闼。”董巴《汉书》曰:“禁门曰黄闼。……黄门郎给事黄闼之内,入侍禁中。”(《初学记》卷12《黄门侍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