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门下侍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门下侍郎 门下侍郎官名。宋承唐制,于门下、中书二省各置侍郎以为副长官。但宋初仅为寄禄官,元丰改制,方管本部门事。又以门下、中书侍郎与尚书左右丞取代参知政事而与枢密院、同知枢密院等共为执政官。建炎三年(1129),改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两职并省。参见“侍中”。 ☚ 侍中 给事中 ☛ 门下侍郎官名。唐代门下省的副长官。唐初名黄门侍郎,又曾改称东台侍郎、鸾台侍郎,天宝元年(742)改为门下侍郎。置二人,正四品上。由于参议朝政,故职位重要,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者,多以此职为本官。 门下侍郎官名。秦、汉直至唐前期之黄门侍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为门下侍郎,名义上为门下省长官侍中之副贰,但实际上,唐中晚期时,侍中已为虚衔,门下侍郎已为门下省之实权官长,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则为宰相之职。宋代略同。元以后废。参见〔黄门侍郎〕。 门下侍郎 门下侍郎官名。唐代置。为门下省属官,在侍中之下。《旧唐书·职官志二》: “门下省: ……门下侍郎2员,〔隋曰黄门侍郎。龙朔为东台侍郎,咸亨改黄门侍郎,垂拱改为鸾台侍郎,天宝二年 (公元743年) 改为门下侍郎,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 改为黄门侍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 四月复为门下侍郎。武德定令,中书门下侍郎,同尚书侍郎,正四品上。大历二年九月敕升为正三品也〕。门下侍郎掌贰侍中之职。凡政之弛张,事之与夺,皆参议焉。若大祭祀,则从升坛以陪礼。皇帝盥手,则奉巾以进。既帨,则奠巾于篚,奉瓠爵以赞献。凡元正、冬至天子视朝,则以天下祥瑞奏闻。” ☚ 门下书佐 门臣祭酒 ☛ 门下侍郎 门下侍郎官名。隋大业三年 (607) 改给事黄门侍郎为黄门侍郎,置2人。唐初因置,历称东台侍郎,鸾台侍郎。玄宗天宝元年 (742) 改为门下侍郎。肃宗乾元元年 (758) 改为黄门侍郎,代宗大历二年 (767) 复为门下侍郎。武德 (618—626) 定令,为正四品上,大历二年升为正三品 门下侍郎为门下省次官,若大祭祀,则随从升坛陪礼,元正,冬至皇帝视期时,以天下祥瑞奏闻。唐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者,多以门下侍郎为本官。大历以后,侍中升为正二品,不再单置,门下侍郎成为门下省实际长官。北宋元丰(1078—1085) 改制后于门下省置,正二品,与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执政官、掌贰侍中,省中外出纳事,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别置侍郎辅佐。南宋复置参知政事,省门下侍郎不置。辽又置。 ☚ 给事黄门侍郎 集书省 ☛ 门下侍郎官名。始置于秦,原称黄门侍郎。东汉时改称给事黄门侍郎。东晋、南朝多以士族为之,职掌与侍中同。北周时曾改称御伯下大夫、纳言下大夫,为侍中之副。隋初复称给事黄门侍郎,至炀帝时去给事二字,直称黄门侍郎。唐前期沿此称呼,龙朔年间曾改称东台侍郎,光宅年间又曾改称鸾台侍郎,至玄宗天宝元年(742)始称门下侍郎。其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协助侍中签署章抄,驳正违失,并参议政事,管理省务。侍中缺则代理其事。若加同平章事之称,则为宰相。宋因之,元不设。 门下侍郎官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黄门侍郎为门下侍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为黄门侍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又改黄门侍郎为门下侍郎,此后相沿不改。 门下侍郎职事官名。元丰新官制,罢参知政事,以门下侍郎为副相之职。至南宋建炎三年四月,仍复参知政事,而不以门下侍郎为副相之职(《朝野杂记》甲集卷10《参知政事》)详参“门下省·门下侍郎”条。 门下侍郎宋前期阶官名,新制职事官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