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欄楯”、“欄揗”。亦稱“钩欄”。殿上臨邊之飾,即隨屋勢高下所設曲折的欄杆,以防人失墜。據考古發現,距今約六千年前浙江餘饒河姆渡新石器遺址中,已有木構直欞欄杆。春秋銅器已有卧欞欄杆圖示。戰國銅匜則爲實心矮牆。漢畫像石及陶屋明器中,望柱、尋杖、闌板均已具備。唐木鈎闌式樣華麗,尋杖、闌板繪有彩色圖紋。宋沿唐制,多爲一層闌板,稱單鈎闌,二層者稱爲重臺鈎闌。用於石柱結束處的抱鼓石,始見於金代的蘆溝橋,宋畫中已有表現。《南史·梁宗室傳·蕭正義》:“正義乃廣其路,傍施欄楯。”《史記·袁盎鼂錯列傳》“百金之子不騎衡”唐·司馬貞索隱引《纂要》注曰:“宫殿四面欄,縱者云欄,横者云楯。”宋·李誡《營造法式補遺·諸作異名》:“钩闌,其名有八……五曰闌楯,六曰柃,七曰階檻,八曰鈎闌”。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又西去數百步乃仙橋,南北約數百步,橋面三虹,朱漆闌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謂之駱駝虹,若飛虹之狀。”《三才圖會·宫室》引王逸注云:“縱者欄,横者揗,揗間子曰櫺。欄揗,殿上臨之,亦以防人失墜,今言鈎欄是也。”參見“闌干”條。


宋式重臺鈎欄
《中國建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