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閤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閤职宋代武官凡带閤门之职,都称为“閤职”。有閤门祇候,东、西上閤门通事舍人,东、西上閤门使等。徽宗时,通事舍人改为宣赞舍人。閤职被时人视为“右列清选”。 閤职宋以閤门宣赞舍人与三门祗候二等谓之閤职,为武臣清贵之选,相当于文臣的馆职。初制员额仅三至五人。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閤门请择武臣子弟六人,前后殿日祗应,以閤门看班祗候为名。候五年熟识仪数,乃任为閤门祗候。其后供职舍人员数稍多,裁定名额为四十人。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诏宣赞舍人、閤门祗候仍旧通掌赞引之职外,置閤门舍人十人,以待武举之入官者。 閤职閤门通事(政和六年改閤门宣赞舍人)、閤门祗候为閤职,分二等。南宋乾道六年八月又创置閤门舍人职名,也属閤职。视文臣馆职,为武臣(西班)清选,蓄材以供任使之地,优与外任差遣。《合璧后集》卷53《閤门祗候》:“国朝以閤门通事舍人、閤门祗候二等谓之閤职,盖武臣之清选也。”《宋会要·职官》34之11:“閤职所以摈相朝仪,为右列清选,故乾道增置舍人之员,试而后用,以比儒臣馆职。” 简称閤门。《朝野杂记》甲集卷10《閤门》:“閤门,左列清选也。旧有知閤门事、同知閤知事。……其下有閤门宣赞舍人,……閤门祗候,……閤门舍人”。《铁围山丛谈》卷1:“閤门官者,有东上、西上閤门使,号横行班,后改左、右武大夫。然任上閤之职者,则自称知东上閤门、知西上閤门事。”《宋会要·职官》34之8:“閤门官属……除宣赞舍人、閤门祗候依旧通掌赞引之职外,可置閤门舍人十员。” 职源与沿革隋炀帝置四方馆于京师建国门外,以待四方使者(《隋书·百官志》下)。北宋初设南、北宾客馆,后改四方馆。南宋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并入东上閤门司(后止称閤门司)。本馆事由知閤门事、同知閤门事兼、同兼(《宋会要·职官》35之11、《宋史·职官志》6《东、西上閤门》)。 职掌掌通进章表,即举凡文武官朝见、辞谢、国忌赐香,及诸路元旦、冬至、朔日庆贺起居章表,统收受而后呈进;大朝会、郊祀,则确定蕃国使者、致仕官、未升朝官、贡士(进士)、道释主首、耆寿陪祠之版位(立班);进奏人到阙仪范;宋初并掌通事舍人轮班供奉宣赞的名籍(《分纪》卷44《四方馆·使》,《宋会要·职官》35之3、7)。 编制宋初,以检校官或通事舍人判四方馆事,太宗朝始设四方馆使。元丰新制,馆使二人。如使阙,则由客省、引进、閤门使副兼掌。政和二年四方馆使改拱卫大夫。置知四方馆事官二员,以代使职。南宋后,置四方馆官,四方馆事由知閤门事、同知閤门事兼、同兼。吏额有令史一人,表奏官一人,驱使官一人(《宋会要·职官》35之1、2、6、12,《分纪》卷44《四方馆·使》)。 简称四方。《宋会要·职官》3之12:“所破纸札、朱红,以四方为率,支破一分。客省格,每季表纸七百。……四方馆格,每季表纸二百。”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