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堤防
长江流经安徽省长约401公里,在安徽省境内的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耕地2035万亩。省内长江干流堤防总长749.5公里,与干堤成圈的支流河堤长212公里,保护池州、巢湖、六安3个地区,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合肥5个市的20个县(市)以及华阳、九成畈、皖河、普济圩、白湖5个国营农场。保护耕地862万亩、人口1000多万。共有防洪堤圈30个,其中主要堤防有无为大堤、同马大堤、广济圩江堤、枞阳江堤、芜当江堤等。
无为大堤 长江北岸重要堤防之一,上起无为县果合星,下至和县黄山寺,全长124.6公里。因堤线大部分在无为县境,故名。清乾隆三十年(1765)将宋、明时期所建沿江各圩联线4段,形成无为大堤雏形。1949年后,经过几次加高培厚和实施护岸护坡工程,使堤顶高程达14.27—19.31米,顶宽8米,堤身高度8米左右,能防御1954年实测洪水位。保护着8县1市427.3万亩农田、500多万人口及淮南铁路的安全。
同马大堤 位于长江北岸。上起鄂、皖交界的段窑与黄广大堤相接,下迄怀宁县官坝头,跨宿松、望江、怀宁3县,全长175.5公里。堤顶高程20.52—24.21米,堤顶宽8米,堤身高6—9米。保护124万人口、280万亩耕地(其中湖北省138.5万亩)的安全。同马大堤原主要为清代和民国时修建,但堤身矮小单薄,屡遭溃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2次复堤,5次连续数年的整修加固、加高,填塘固基,共完成土石方近1亿立方米。1954年后历经多次大水考验,有效地保护着沿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的发展。
广济圩江堤 上起安庆市墩头坡,经市区防洪墙、市郊区及怀宁、桐城两县,至枞阳县莲花湖丘陵,全长41.37公里。该堤在1949年后通过抛石护岸、除险加固,兴建防洪墙、涵闸等工程,堤顶高程已达19.34—20.6米,超过1954年实测水位,顶宽8米左右。该堤保护着安庆市及怀宁、桐城、枞阳3县45万亩农田、77万人口及城市、交通安全。
枞阳江堤 上起枞阳县幕旗山,下至无为县洪土庙,跨白荡湖、陈瑶湖流域的永登、永赖、永丰、永久、普济圩等圩口,全长83.9公里。1954年通过河口建闸、堤防培修加高及联圩并圩而成。堤顶高程17.6—20.08米,顶宽6—8米;堤身最大高度10米。保护着58.02万亩耕地、80多万人口的安全,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
芜当江堤 上起芜湖市弋江桥,下至当涂县姑溪河口铁路大桥,全长36.5公里。1949年前多为分散、独立圩口,1949年后进行联圩并圩,1959年后又在扁担河口建闸封闭,联成防洪大圈堤。总长87.3公里,堤顶高程为14.2—15.2米,顶宽4—8米;最大堤身高度7米以上,可防御1954年型洪水。保护农田25.3万亩、50多万人口及宁芜、芜铜、皖赣铁路的安全。
长江堤防
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地区,历史悠久,从围城作土堤起算,已有约3500年历史。唐宋时期,堤圩在长江中下游大量发展,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已形成庞大的堤防系统。堤垸为数众多。1949年后,联圩并垸,堤防防洪能力逐年提高。上游堤防长3140余公里,分布在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上,保护400余万亩农田和中小城镇。中下游平原堤防长3.3万余公里,保护耕地9000余万亩和武汉、芜湖、南京、上海等大小城市及交通线。堤防按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在长江可分为三类:一、重点堤。如荆江大堤、武汉市堤等对经济、社会关系重大的堤防。二、重要堤。重要江堤和重要圩垸的堤防。三、一般堤。堤防在长江是古老而又最基本的防御洪水的措施,今后应继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