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歌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歌行

长歌行

乐府歌曲名。《平调曲》之一。现存古辞二首,尤以第一首为著名,其结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被后世奉为警语。崔豹《古今注》以为长歌、短歌云云,系言人之寿命长短。《乐府诗集》则以为指歌声有长有短,非指人之寿命。参见诗名篇“长歌行”条。

☚ 平调曲   短歌行 ☛

长歌行

长歌行

乐府篇名。汉无名氏作。诗以园葵起兴,先想到一切草木有盛有衰,再想到时光一去不返,最后强调人应及时努力,建功立业。思想积极,感情健康。末二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成为后世流行警语。《乐府古题要解》以为“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当属曲解。

☚ 陌上桑   东门行 ☛
长歌行

长歌行

汉乐府篇名。始见于《文选》卷二七,《乐府诗集》辑入卷三○《相和歌辞·平调曲》。共有古辞三首。第一首:“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为《文选》之所载。崔豹《古今注》说:“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李善《文选》注反驳:“古诗曰‘长歌正激烈’,魏文帝《燕歌行》曰‘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曰‘咄来长歌续短歌’。然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李说在理,“长”“短”是就音节曲调而言,与年寿无关。这是一首用比喻手法阐明人生短促、应及时努力的哲理诗。诗共十句,前八句都是比,结尾两句点题。通过“朝露易晞”的取譬,“秋节叶衰”、“百川东逝”的象征,诗人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于鲜明的形象刻画之中。“长歌行歌《青青园中葵》,思立业也。传曰: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盖欲及时也。”(朱嘉徵《乐府广序》)“及时立业”,这就是诗人从一系列景象引发的联想中所归结到的理性认识。绘景、抒情、述理三者的有机结合,使这首哲理诗既发人深思又不枯燥抽象,有着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

☚ 王昭君   ">𫛫 ☛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2〕。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本诗是一首《相和歌·平调曲》古辞。
 〔2〕晞(xi):晒干。
 〔3〕焜(kun):植物枯黄貌。一说“焜”为“熉”的假借字,熉,黄貌。焜黄,这里形容花叶枯黄衰落的样子。
 这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诗中告诫人们要抓住有限的人生,及时努力,争取有所建树,以免蹉跎岁月,一事无成。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从自然而及人事,哲理从艺术形象中见出,因而并不感到诗人是在说教。

乐府诗《长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长歌行

 

[汉]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见于《乐府诗集》,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乐府集》载《长歌行》古辞凡二首,宋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当作三首,是。本篇是其中的第一首。 “平调曲”, 《古今乐录》曰: “王僧虔大明三年宴乐枝录:平调曲有七曲:一曰长歌行……”可见,《长歌行》原是平调曲之一种。至于为什么叫“长歌行”,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意见说这种体裁是“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 (见崔豹《古今注》),各一种意见认为是“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 (李善《文选注》)。我们认为,李善从歌词的音节着眼,解释的比较合理。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亦有不同看法。吴兢说:“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乐府古题要解》卷上)认为它表现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理解的比较消极。而《文选》五臣注则说: “当早崇树事业,无贻后时之叹”。朱嘉征也认为, 《长歌行》 “思立业也。 《传》曰,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盖欲及时也”,(《乐府广序》卷三)。我们认为从这首诗在后世流传中人们的取向来看,后一种见解比较高明。这首诗是说万物盛衰有时,人应该及早努力。其思想是积极的,感情是健康的。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青青”,形容向日葵枝繁叶茂时的颜色。 “晞”,作“乾”解。《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非阳不晞”。又乐府《薤露》:“薤上露,何易晞!”“晞”字都是专指早晨的露水为日光所晒,旋即干燥之意。这两句是说在园里生长着的青青的向日葵上面充满了朝露,正待阳光把它来晒干。诗一着笔,便由园葵起兴,言人之待时,犹葵之待日,正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起得生动形象,明快爽朗而又含义深长,逗起下文。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即恩惠。阳春是露水和阳光最充足的时候,二者都是植物所需要的,这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德泽”。 “光辉”,本指太阳在植物上的反光,此处引申为万物的生命力。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作者由园葵之沐朝露、被阳光而联想到春天蓬勃生长的万物,使万物都焕发着生命的光彩。由园葵而及万物,乃是由此及彼,由少及多之法,诗人奇妙的联想,把诗义扩大、拓深,承接自然无痕。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焜(hun混)黄”,色衰枯黄的样子。 “华”,同“花”。诗人时常耽心秋季到来,但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节令的变化,好景不长,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明媚春光,便为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肃杀秋天所代替,揭示了万物由盛而衰的自然发展规律。自然景观是如此,人事何尝不是这样呢?诗人驰骋想象,把诗义又开掘到新的境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诗人以流水为喻,形容时光的一去不返。孔子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百川注海,永不复归,这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们都习焉不察,不以为怪,但一经作者拈出,便成奇妙的比喻。流水无情,时间不返,青春难再,其理一也,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一个设问,不疑而问,不答自明,发人深思,简直有震聋发瞆之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千古名句,至理名言,也是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由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盛年难得,提醒人们在少壮时应该及早努力,免得年华老大而徒然伤悲。俗话说,一年之时在于春,一日之时在于晨,一生之时在少壮。时不我待,有为之士,应该匆匆愤发,方能有成;假如自暴自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冉冉老至,悔之莫及!诗虽不长,却写得一波三折,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揭出主旨,此所谓卒章显其志也。
 总之, 《长歌行》通过万物盛衰有时的自然现象的描写,揭示了人要奋发有为,必须及早努力的道理, “非惟自勉,亦以勉人也”一(刘履《选诗补注》卷一)。这对匆匆奋发之士,无疑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懈怠蹉跎之人,犹如暮鼓晨钟,对人们的积极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奉为生活的圭臬是很有道理的。

李白《长歌行》(桃李得日开,荣华照当年。)-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长歌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送别 下一篇:杂诗 →
诗词简介: 《长歌行》是李白拟乐府旧题而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索,但从其创作内容约略可知必写在唐玄宗天宝三载以后,亦即“赐金还山”,离开朝廷之后,只有如此才能发出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的深沉而意味无尽的悲慨,因而“强欢歌与酒”。如无切身遭际与体验,何以如此长歌当哭呢?李白是位爱国诗人,本自热衷功名事业,功成身退,为此曾走隐逸游仙的终南捷径,早著功名,名垂青史。也曾获得了美好的机遇,唐玄宗三次下诏征聘李白,金殿谒见对策,又得到唐玄宗的特殊礼遇,待诏翰林,随时顾问,荣极一时。然而由于他个性疏放,嫉恶如仇,颇受权贵忌恨,小人谗言,而被逐出朝廷,美其名曰 “赐金还山”。这对李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希望与理想如昙花一现,而失望堕入悲慨的深渊中,求仙学道以求精神寄托。当他冷静地反思之后,才感到自误,“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但犹有知非而振起之意,觉时不我待。安史乱起李白则更跌入忧国的狂潮之中,因此不似作于安史乱后的晚年。且诗情近于《将进酒》、《行路难》、《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长歌行》
    .[唐].李白.
    桃李得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 《 chánɡ ɡē xínɡ 》 
    《 长 歌 行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táo lǐ dé rì kāi , rónɡ huá zhào dānɡ nián 。 
    桃 李 得 日 开 , 荣 华 照 当 年 。 
    dōnɡ fēnɡ dònɡ bǎi wù , cǎo mù jìn yù yán 。 
    东 风 动 百 物 , 草 木 尽 欲 言 。 
    kū zhī wú chǒu yè , hé shuǐ tǔ qīnɡ quán 。 
    枯 枝 无 丑 叶 , 涸 水 吐 清 泉 。 
    dà lì yùn tiān dì , xī hé wú tínɡ biān 。 
    大 力 运 天 地 , 羲 和 无 停 鞭 。 
    ɡōnɡ mínɡ bù zǎo zhù , zhú bó jiānɡ hé xuān 。 
    功 名 不 早 著 , 竹 帛 将 何 宣 。 
    táo lǐ wù qīnɡ chūn , shuí nénɡ ɡuàn bái rì 。 
    桃 李 务 青 春 , 谁 能 贯 白 日 。 
    fù ɡuì yǔ shén xiān , cuō tuó chénɡ liǎnɡ shī 。 
    富 贵 与 神 仙 , 蹉 跎 成 两 失 。 
    jīn shí yóu xiāo shuò , fēnɡ shuānɡ wú jiǔ zhì 。 
    金 石 犹 销 铄 , 风 霜 无 久 质 。 
    wèi luò rì yuè hòu , qiánɡ huān ɡē yǔ jiǔ 。 
    畏 落 日 月 后 , 强 欢 歌 与 酒 。 
    qiū shuānɡ bù xī rén , shū hū qīn pú liǔ 。 
    秋 霜 不 惜 人 , 倏 忽 侵 蒲 柳 。 
     
     
  • 《長歌行》
    .[唐].李白.
    桃李得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丑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貫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  
    ⑴长歌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列于《相和歌辞·平调曲》,属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题解云:《乐府解题》曰:“古辞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魏改奏文帝所赋曲“西山一何高”,言仙道茫茫不可识,如王乔、赤松,皆空言虚词,迂怪难言,当观圣道而已。若陆机“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则复言人运短促,当乘间长歌,与古文合也。《长歌行》古曲今不传,惟留歌辞近十首,李白这首为其中之一。
    ⑵待:一作“得”。
    ⑶荣华:草木茂盛、开花。《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⑷东风:春风。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百物:犹万物。《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脩之。”
    ⑸“枯枝”句:谓枯枝生新叶,皆可爱也。
    ⑹羲(xī)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⑺竹帛(bó):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⑻务:需要。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绿,故称。《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
    ⑼贳(shì):出借,赊欠。
    ⑽蹉(cuō)跎(tuó):失意;虚度光阴。南朝齐谢朓《和王长史卧病》:“日与岁眇邈,归恨积蹉跎。”
    ⑾销铄(shuò):熔化,消磨。汉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⑿欢:一作“饮”。
    ⒀倏(shū)忽:迅疾貌,形容出乎意外之快。《吕氏春秋·决胜》:“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蒲柳: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蒲与柳都早落叶,这里用来比喻人的早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长歌行》 属乐府相和歌平调七曲之一, 曲今不传, 惟留歌辞近十首,古辞三首,魏明帝、傅玄、陆机、谢灵运,南朝梁元帝各一首,沈约二首,唐人李白、王昌龄各一首。演奏用的乐器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等七种。长歌是指歌声之长,古人有云:“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非是。古诗句“长歌正激烈”,“短歌微吟不能长”。亦可证。长歌与短歌是言歌声长短,而非言人寿命短长。古人在悲极痛极之时,皆以长歌当哭,宣泄积郁之情,不吐不快,故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夕,十年积郁,一朝迸发,“浩歌弥激烈”,“放歌破愁绝”。李白亦然,君王殊遇,才华盖世,满有希望大展宏图,一朝被谗言所毁,“赐金还山”,能不愤极痛极吗?“对案不能食”,于是“停杯投筋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继而长歌破愁,倾吞内心悲愤不能自已之情。《长歌行》 正切此情,合此理,抒写心灵。
     
     李白 《长歌行》 还受古辞的影响。长歌行古辞或写及时建功立业,不要老大伤悲;或写游仙服药,延年长寿;或写游子思乡,感伤人命短促。陆机恨功名薄,竹帛无宣;谢灵运感时光流速,壮志消磨;梁元帝的及时行乐;沈约羁旅行后倦恋金华殿,功名未著,竹帛难宣。总之李白之前运用长歌行古题者,均触景感时,抒写悲伤之情,寄寓着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怅惘感伤的心灵。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联想反思自己功业无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辙,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于是尽情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灵,融汇着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发着人意,体验着人生的苦乐。
  •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二十句,前十句是一个段落,后十句是一个段落,前后思想贯通,展示诗人理性与悟性相互作用的心象。诗情跳荡,变化莫测,意脉妙结,自然浑成。
     
    诗的开端两句,总述桃李迎春得朝阳而鲜花怒放,争芳吐艳,然而它也只是荣华当年。一年一度春芳桃李,这是自然规律,因而桃李花开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的象征。经过幽闭冬藏的寒日笼照之后,转而接受春日温暖的朝阳抚摸,使大地万物顿感复苏,呈现了活跃的旺盛的生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精神倍增,昂扬奋进,这是物之常理与人之常情。故人们把人生美好时刻称之为青春。可是作者认知不限于此,而更深入探索桃李迎春吐艳,其条件是须春阳细腻的化育,苦心无私地用功,生存发展离不开春日阳光。由此作者更悟出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的道理,预伏后面“功名不早著”之因。日这个描写意象在古诗中曾有象征君王之意。桃李遇春阳而开,贤相逢明君而荣,自然常律与人事常理,有其相似之点,明写桃李,暗喻君臣事理。这可能是用 “得日开” 的甘苦用心吧! 美好意象的描写,深含着美好感情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美虽美;但尤感不足之处,只是荣华当年,因而更值得珍惜。接着作者连用四句诗赞美春光之妙用,“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芬。”东风送暖,遍吹大地万物,阳气萌发,万物从蛰伏中苏醒,争现新姿,构成了一个生命律动的美的境界。因而草木尽欲显露英姿,冬日的枯枝丑叶败落净尽。“无丑叶”的对应之意是 “竟美叶”。已经乾涸的水泉,也喷吐着清香的水柱。这四句从开端的桃李花开一点,铺叙春回大地的全景。桃李艳美又衬托东风不停地化育万物,草木换新颜,涸泉复吐清芬,尽现出春之美,写出春之境界。总上六句诗正是诗人触景所生之美感,又以平淡自然的文字与诗句,绘成春光美的形象与意境,诗人入于境中,而又出于境外,妙笔生花,与境冥合。于平淡的描写中凝聚着深蕴美与哲理性认知,然而它绝不同于自然教科书的说理。这一段后四句则由上面春光境界的描写而转入讨论,发抒感慨,是什么力量造成这一美景呢?“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作者依据中国古代哲学家见解,也认为这是自然界的神力,运转天地,故而有春、夏、秋、冬四季,因而也就生成了宇宙中万物的自然生存、发展、死亡的各自规律,形成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不过人们总是偏爱春日,而厌恶冬日,不过这是当时人们无法改变这一阴阳变化的规律。当然他们也从天地运行不止,时光流速,永无停止中,观察万物的生衰,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悟出了一个人生道理,人亦应如春日桃李花一样,要在青春的美好时刻,展示怀抱,建立丰功伟业。生时为人们仰慕赞美,死后美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可是在现实中的李白,虽有美好的理想和作人的价值观,以及奋进不止的精神,但由于得不到 “日”(皇帝) 的温暖抚育,年华老大,驾着六龙的日神车,驭手羲和又催赶不停,如不能在青春时早立功名,就更不能留名于竹帛的史书之中。默默无闻地离开人世,故深为痛恨。外在的无形压力与内在愤激之情的积郁,终于进发出忧患不平的心声。从过去的借鉴,目前的现状,到未来的预测,拓展时空,言浅而意深,雅正而浑厚,发展了五言古诗的传统特点。诗写到这里诗情与意旨都该停顿,但留给人们悬念是为何功名不早立,结局又如何呢?
     
    诗的第二段头两句照应开端,深化诗意。桃李既然是专在追求青春,应青春而显美容。那么有人能赊取太阳,使其不动,青春不是永在吗?“谁”字有疑问之情,本是不能之事,设想其能,从幻想中慰勉自己,从幻境中享受快感,从而减轻了心里压力,从困境得到解脱。然而幻想是暂时的,当其转化为现实之时,也就从狂热转化为冷静,用理智滤取生活的轨迹,明确是非与得失,于是铸成“富贵与神仙,蹉跎两相失”的痛定思痛的诗句。对于自己的言行作出了新的判断,知昨日之非。追求富贵功名,神仙长生,这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当了官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标志,自然富而且贵。于此又滋生长生不死的幻想和妄求,目的永远保持自 己的权贵地位与富裕的生活条件,名与利两收。求官不得则游仙,表示超然物外,清高自恃,平等官吏,也能获得美名。可在唐代它又是作官的终南捷径,初盛唐的封建士人多通此径。

    李白亦不例外,拜谒官吏,寻访名山高僧仙师,获取功名富贵。于今两相失败,一事无成,虚度年华,悔恨不及,再次跌入痛苦的深渊之中。进而想到古人曾说:“人生非金石,” “寿无金石固,岂能长寿考”,于是发展成为“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就算人生如金石之固,可金石在长久的风霜侵袭与磨蚀之下,也会使完整之体粉碎为沙砾,何况人又非金石呢?春之桃李、草木、清泉等也自然难以保持它们春日美姿了。言外之意,人不能长生,其功名富贵就要及早得到,否则就有得不到危险;既或得到了也难以长存。所以古人求仕的经验,“早据要路津”,实现竹帛留名的人生价值。表面上看这两句与前两句无关,然而它是似断实连,是对游仙长生的否定。诗意的发展,感情跳荡,思潮起伏的写照,因而表现为诗句的跳跃性,留给人们以悬念,追求究竟,诱人深入,弄得水落石出。当其悔恨昨非之时,必然改弦更张,作出新的抉择,“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及时行乐,纵情歌唱,酣饮消忧。否则就要落在时间的后面,衰朽之躯,想行乐也不可能了。空空地走向死亡世界,白活了一生。一个“强欢”,透露出其内心曲隐之愁情,是不情愿地作欢情,是无欢心地造作欢情,是借歌与酒消解胸中愁情,是一时的麻醉。这种有意识麻醉自己是心灵更痛苦的表现,这是李白艺术上超常的表现,发人人所感而尚未意识到的内心深曲,令人拍手叫绝。这是大家路数,而非小家捉襟见肘的手法。

     然而,就是这一点强作排解的自我克制的希望,也难以达到与满足,痛心地写下了结尾诗句,“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严酷的秋霜从无仁爱之心,萧杀万物,于人也无所惜,突然间降临,侵害我这蒲柳之姿。蒲柳为草木之名,体柔弱而经不起风霜,经霜而枯枝败叶,苦无生机。这里是用典,《世说新语》 记载,顾悦与梁简文帝同岁,而顾发早白。简文帝问顾“卿何以先白?”顾答:“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蒲柳之姿是顾自指,松柏之姿喻简文帝。李白用此典切合自己身份,微贱之躯,怎能经得风霜摧残呢! 秋霜这里既是自然的威力,同时又是象征邪恶的政治势力的残酷打击。倏忽,形容出乎意外之快。以不可抗御的力量打击毫无准备的柔弱微贱之躯,其结果不言自明。结句不仅含蕴丰厚,而感情也至痛。令人不平,催人泪下。真是可以称作长歌当哭之作。
  •  李白这篇乐府诗综合前人同题之作的长处,而自成一格,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清新俊逸,奇伟特出,是大家手笔。诗以比兴诗句开其端,触景生情,但它并非泛咏桃李荣谢,人生无常,及时行乐之作,而是表现出用常得奇,抒写出超出常人的胸怀壮思,生命的价值。绝非庸庸碌碌的小人私欲,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高扬。它描写出一代人的精英的爱国衷肠,对美好的自然春景的赞颂,对爱美与追求美好理想的倾诉,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愤懑及自我解脱不成的痛苦,敞开心扉,让人们尽情了解他的内心衷曲。一颗跳荡的心,激荡的变化,万端的感情,牵动着优美的自然画面,透视出社会的不公正。美好理想总是难以兑现,为此而忧患着,抗争着,终不免遭受秋霜的厄运。美好的人性遭受摧残,不是一个时代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中共有的现象。盛唐社会尤其如此,令人深思。
     
     李白成功地塑造这天才者遭受厄运的心象,还借助于他熔铸古诗的叙事、抒情、议论手法于一炉,运用得出神入化,挥洒自如,成为一个完整艺术表现体系,只见诗境美,而不见技法。这正是李白所追求的清真美。
     



诗词《长歌行》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葵:向日葵。晞(xi希):晒干。②德泽:恩惠。指春天的阳光雨露。③焜(kun昆)黄:枯黄色。华:同“花”。
 
 【译文】 园中的向日葵一派葱青,朝露待红日一出便消失踪影。和煦的春天处处洒满阳光雨露,万物蓬勃无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常常担心秋季很快来临,红花绿叶纷纷枯黄转瞬凋零。百河千江滔滔不绝流向东海,何时才能掉头向西又再流回?年轻时不抓紧时机发愤努力,老大无成时必然后悔徒生伤悲!
 
 【集评】 清·吴琪:“全于时光短处写长。人有一日之时,有一年之时,有一生之时。一日之时在朝,一年之时在春,一生之时在少壮。之三时者,以为甚长而玩愒则短,以为甚短而勤修则长也。苟自甘暴弃,谓今日不修而有来日,今年不修而有来年,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冉老至,恰如逝水赴海,岂有复西之日哉!轻弃重宝,哪不悲伤!”(《六朝选诗定论》卷四)
 清·王尧衢:“春和布泽,万物俱生光辉,恐秋节至而华叶衰,其色焜黄矣。人生盛年之难再,不犹是乎!故又以百川东逝、不复西归为比,而叹少壮蹉跎,至老大而自伤者,真徒然耳。”(《古唐诗合解》卷一)
 清·沈德潜:“‘阳春’十字,正大光明。谢康乐‘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庶几相类。”(《古诗源》卷三)
 清·陈祚明:“劝学之语,千古至言。”(《采菽堂古诗选》卷二)
 清·张玉谷:“此警废学之诗。首六,以园葵比少壮之易成老大,布德生光,正形容及时绩学,不可怠荒。‘百川’二句,以百川比老大之难复少壮。末二,点清勉励本旨,可当晨钟。”(《古诗赏析》卷五)
 
 【总案】 《长歌行》共三首,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以万物盛衰有时、流水长逝不归为喻,说明人生易老,应当珍视青春年华,及时发愤努力,做出一番事业,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否则以后老大无成,后悔也来不及了。通篇语言警策,构思精巧,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与隽永深刻的哲理申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读后颇能给人以启迪、震撼和鞭策。

古代名诗《长歌行》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长歌行

 题解
 《长歌行》是乐府古辞,共三首,宋人郭茂倩把它收入《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平调曲内。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
 导我上太华,揽芝获赤幢。
 来到主人门,奉药一玉箱。
 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强,
 发白复更黑,延年奉命长。
 苕苕山上亭,皎皎云间星。
 远望使心悲,游子恋所生,
 驱车出北门,遥观洛阳城。
 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
 黄鸟飞相追,咬咬弄音声。
 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
 注释
 ①晞(xī):因日晒而干。 ②阳春:春天。德泽:恩惠,这里指春天的阳光雨露。 ③焜(kūn)黄:植物枯黄貌。华:同“花”。
 赏读
 《长歌行》第一首以园中葵叶上面的朝露易干起兴,引出对万物衰盛的联想:阳春时节,万物峥嵘,生机一片,可节气入秋,难免花叶枯黄,凋零衰败大自然的规律谁能违抗?作者深切感到时光流逝之无情,恰似百川东流归大海。进而点明主题,提醒人们及时努力,莫让青春年华付之东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二首写追慕神仙,服药长寿。面对无穷的宇宙,人生是多么短暂而又渺小,于是受仙人指引,登临太华山,采摘灵芝,延年益寿。反映出人们渴望盛年常驻,追求长生不死的理想。这种理想是汉代社会普遍追慕神仙的思潮反映,也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第三首抒写游子思亲的感情。游子驱车,从洛阳城北登上旅途。带着依依不舍的感情,伫立长亭,顾念慈母,不忍飘然而去。篇尾引用战国时代卫人吴起的典故。吴起离卫时,曾与母亲诀别说: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来母死,终不归卫。诗人伫立长亭之际,对自己在未来旅途中的际遇感到茫然,便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身边,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迷惘之中,联想起吴起泪泣西河,终不归卫的故事,不禁泪湿罗缨。本篇所抒写游子思亲的主题,情真意切,毫无矫揉造作的虚情假意。
 《长歌行》三首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汉代社会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及时努力,珍惜时光;无病无灾,健康长寿;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每一篇的内容、立意、思想、情趣、格调各不相同,表现在诗歌艺术风格上的特色也迥异。或运用对兴手法,语言精警,形象鲜明,哲理深刻;或语言朴素、叙述平顺,表达美好祝愿;或语言清丽,情景交融,用典贴切,情暖人心。总之,每一首都是引人入胜的传世杰作。
 


《长歌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长歌行》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属乐府诗《相和歌·平调曲》,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惜时,尤是珍惜少年时光,是人们早已认识到并广为宣传的真理。这首诗,就是激励人们重视少年立志、惜时的好诗。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以葵起兴,讲茁壮生长的园中葵,早晨吸取的露水到日盛时就会干了。葵上着的露不会久留,这里已喻时之匆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世上万物在阳春时节倍受阳光雨露的恩惠,呈现生机勃勃、光辉灿烂的景象。怕只怕时至秋末,花落叶枯日益衰败。诗从园葵的生长想到万物由繁茂转到衰微,自然联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想到百川东流,难再复归!这百川之流,象征时间的推移,正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流逝的时光,一去不复反!由此感叹人生,失去的年华,永远失去了。因而劝戒世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指出人在少年时光不努力奋斗,到了老年也只能白白地悔恨!这句诗是人类历史的总结,前人的教训,过来人的亲身体会。这句是金玉良言,字字玑珠。这千古绝句,成为历代相传的警句,无数父母师长以它作为教育后代的格言,无数青少年把它当作座右铭,牢记在心,激励自己少年立志,惜时惜力,勤奋一生。最后,确有不少人在它的影响下终成大业。

这首诗用喻较多,以葵及万物着朝露、阳春喻少壮时节,以秋节至,华叶衰喻老之将至,以百川入海难复归喻时间的流逝,这些比喻运用自然,妥贴,生动,值得后人学习。


长歌行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长歌行

【题 解】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本诗正是通过这些表达了深刻的主题及沉郁的感情。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一首《长歌行》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诗歌首先用“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构成一幅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予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本首诗歌既富于形式上及形象上的美感,又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便于我们在反复吟诵中受到有益的启发,特别是那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对我们激励极大。


历代诗词精品之《长歌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长歌行

 

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淳熙元年(1174)五十岁,作于离蜀州通判任,寓居成都安福院僧寮时。诗借饮酒豪兴抒写胸中积郁和难以扑灭的报国宏愿。
 前四先写报国宏愿。谓人生即不作高蹈之仙人,犹当为济代之忠臣,一反前人功成追仙的说法,用退后一步的口气,实在因为成仙不可为,而忠臣可为“李西平”指唐德宗时平朱泚之乱、收复西京、功封西平郡王的名将李晟。“旧京”借长安以喻汴京。四句以“人生”为主语,保持着一气到底的气势,所谓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神似李白。
 “金印煌煌”六句,一跌而到现实而今眼目下,意在马上破贼之身,却处闲于古寺僧舍之下,如寒虫一般苦吟。究其原因,实在是金印不在手,东风不与便的缘故。“岂其”二句,实止一句,似平空提起,实照应“犹当出作李西平”意来,气颇不平。
 “兴来买尽”六句说到借酒销愁,却并不消沉,表现出放翁诗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里强调“平时一滴不入口”,可见本非酒徒;而“意气顿使千人惊”,则暗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意;形容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则有涤荡中原之意味。从而再度掀起感情的高潮。
 结尾四句再为抑扬,“国仇未报”一抑,宝剑夜鸣一扬,末二更从饮酒生发雪夜举行凯旋庆宴一念,将诗情扬至高峰。“飞狐城”即飞狐口(今在河北涞源),为北方边郡军事要道。诗用乐府古题《长歌行》,其实并不太长,也可以题为《将进酒》,诗的抒情方式和大起大落的节奏,酷肖李白。作者在诗中大发牢骚,却并不流于消沉,而是燃烧着希望之火,给读者以积极的鼓舞和教育,又颇具自己的特色。方东树《昭昧詹言》推此诗为陆游诗的压卷之作,是有相当理由的。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崔豹《古今注》云:“《长歌》、《短歌》,言寿命长短定分,不可强求。”《乐府诗集》谓:“古诗云:‘长歌正激烈’魏武(应是文)帝《燕歌行》云:‘短歌微吟不能长’,晋傅玄《艳歌行》云:‘咄来长歌续短歌’,然则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乐府解题》曰:“古辞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各家解说均有偏颇。诗由生长在园中的茂盛青葵,联想到草木之盛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复由草木之衰,想及时节如流,难能回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习归?”从而劝人们及早努力,免得日后后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人勖勉之意极切。中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先民对时间及其流失极为敏感,因为农业生产离不开四季的变化,日月的易更。由于人的生命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因此对时间的敏感必然涉及到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思索。思索的结果,人们认识到在宇宙大化中,人类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惟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才能更珍视生命,才能抓紧现在,及时努力,免得到老伤悲。《长歌行》古辞中所浸透的正是中国古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也正因为诗中所含蕴的这种意识,才引起后人强烈的共鸣,使这首质朴的小诗日久常新,韵味隽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23 9: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