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长安秋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长安秋夕赵 嘏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这首诗通过对望中长安深秋拂晓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诗人羁旅思归的深重愁思。 由于要抒写诗人的愁思,主观之情作用于客观之景,因而诗人笔下的长安深秋景物,无不染上一层浓重的凄清的氛围。首联是对长安全景的总体描绘。诗人选择的时令是最易撩人愁思的“高秋”。拂晓登高而望,云雾凄清,缓缓飘流,宫阙壮阔,景象迷朦。“拂”“流”“动”等动态的字眼,更增强了景物变化的流动感。“凄凉”二字,与其说是高秋风物的客观属性,毋宁说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从而确定了全诗的基调。 二联承上“拂曙”,写晓望之景,再突出“凄凉”。诗人眼见残星几点,雁群横越边塞,油然而生雁归人不归的无限惆怅之情。又耳闻长笛一声,目见望人倚楼。这悠扬、哀婉的笛声,将诗人心中的惆怅之情,烘托得更为强烈。这一联由于将诗人无限的凄凉之情,通过寂静空旷之景作了极其细微含蓄的表达,把诗人无限的乡思渗透在特定的景物描写之中,因而成为千古名句。诗人杜牧对此赞叹备至,称赵嘏为“赵倚楼”(《唐诗纪事》卷五十六)。 三联再于俯察中就景物的凄凉作进一步描写。紫菊半开,红莲落尽,正是深秋时节的典型景物。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正是将自己无限的凄凉之情溶化在景物中,从而使客观的景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尤其是菊前冠以“篱”字,含有丰富的暗示性,使人联想到“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体会到诗人心中的归隐之情。何以归隐?是因为诗人追思映日荷花今已红衣落尽,已产生出好景无常的伤感。 这两联以雁、菊、莲点明秋日之景,以“几点”“一声”“半开”“落尽”渲染凄凉之情。诗人的眼中之秋,正透露出心中之愁,因而又以“静”“愁”点染,以“人倚楼”的典型情景把诗人的无限愁思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自然引出末联对归隐之情的正面抒写。“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明自己因秋风起而产生殷切的思归之意。“空戴南冠”用春秋时楚人钟仪事,表现自己不得归去的痛苦之情。 殷切思归却又不得归去,难怪诗人笔下的深秋拂晓的长安景物,都被染上一层浓重凄凉的氛围,从而使全诗情景交融,含蓄凝练,感情深沉,语言精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长安秋夕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1。昨宵西窗梦2,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 【校记】 1.院,《全唐诗》一作“地”。 2.西,《全唐诗》一作“北”。 3.南,《全唐诗》一作“门”。 【注释】 [长安秋夕] 《全唐诗》卷二七〇注:一作“中秋感怀”。 [荆南] 参见本书卷六戎昱小传注释。 [归去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长安秋夕》chang ’an qiu xiAutumn Dusk of Chang’an→戎昱(Rong Y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