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长城抗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长城抗战 日军攻陷热河后,为逼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达到划长城为“国界”的目的,随即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使华北局势更为严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于3月3日发表宣言,严厉谴责蒋介石及国民政府丧师失地,重申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军队直接作战,表示愿意在1月17日所宣示的三个条件下与一切真心抗日的军队订立作战协定[1]。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推动上海三十多个民众团体于3月8日成立国民御侮自救会。宋庆龄在成立大会上演说,谴责政府对日妥协投降,要求派全国80%以上的军队北上抗日,释放一切政治犯,武装民众,恢复民权,停止进攻苏区,号召“形成武装人民抵抗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2]。3月9日,热河省朝阳、凌南民众以联村自治委员会名义通电全国,表示“力谋自卫,誓死抗战”[3]。同时,上海商人救国协会致国民政府各委员代电,要求政府“明令对日作战”[4]。中国共产党和全国民众的抗日救国呼声,激发了国民党军官兵的爱国热情,驻防在平津附近及滦东一带的广大爱国官兵,义愤填膺,准备以实际行动与日本侵略者一拼,雪热河速败之耻。 蒋介石面对热河防卫战的惨败和日本侵略者的肆无忌惮,在强烈的舆论压力下,也感到如再不认真对付,“不惟世界之大无吾人立足容身之地,且为千秋万世后民族之罪人也”[5]。3月6日,他在北上途中分电张学良、何应钦及北方将领宋哲元、商震、庞炳勋等,指示“即断行反攻”,“以宋部与万(福麟)部全力出口,袭取凌源、平泉,以古北口各部反攻承德”[6]。3月8日,蒋介石到达石家庄,召见何应钦,并令调驻河南洛阳第八十三师全部开赴保定,调第四十四师萧之楚部北上。他还先后在石家庄、保定召见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以及宋哲元、庞炳勋、秦德纯等将领,商谈调兵及防务问题,并指示何应钦指挥华北军事,抗击日军的进犯。于是中日双方在长城各口及平榆大道以北地区进行了一次大战役。是役从3月5日至5月25日,进行了八十余日。全战役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月初至月底,长城东段各口的争夺战 3月4日,日军侵占承德后乘势分路南犯,以坦克、飞机、大炮开路,向长城线推进。我军在长城沿线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主要战场在几个长城关口附近展开:一、古北口内外的鏖战;二、冷口地区的拉锯战;三、喜峰口血战;四、罗文峪反击战;五、界岭口、义院口地区的战斗。我军给日军以重创,喜峰口之战尤其引人注目。 3月9日下午,第二十九军先头部队刚到喜峰口,日军混成第十四旅一部追击万福麟的部队,并占领了口门。第二十九军立即以第二一七团投入战斗,才暂时稳住了口上的战局。当日晚,第二一七团团长王长海挑选精壮战士500人,组成大刀队,利用夜幕掩护潜登日军所占山头,以大刀砍杀敌军。日军猝不及防,慌忙迎战,只见寒光闪闪,血染城头,百余敌人被砍杀毙命,五百壮士生还者仅三十余人。10日至11日,第二十九军与进攻喜峰口两侧阵地的日军展开肉搏战,几处高地失而复得,来回拉锯激烈争夺。由于二十九军士兵手持大刀与日军短兵相接,胶着一团,使日军的飞机、大炮无法发挥作用,双方伤亡惨重。11日夜间,第二十九军决定乘日军疲惫之际,采取迂回夜袭战术打击敌人。二十九军赵登禹、佟泽光两旅分别出潘家口和董家口,绕攻敌侧背。夜半,敌正酣睡,两旅发动突然袭击,手持大刀猛砍猛杀,在方圆20里的战场上一片杀声,敌军四处鼠窜,死伤惨重,日军阵地的火炮和辎重粮秣亦被炸毁烧尽。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反击作战中,毙伤日军三千人左右,取得长城抗战以来的唯一的一次胜利。这是中日交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给日军以歼灭性的打击,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振奋了中国军队的士气和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激情。当时日本报纸发出这样的哀叹:“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日支、日露(俄)、日独(德)历次战役战胜攻取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净尽。”[7]宋哲元军长统率的二十九军大刀队威名远扬。著名的《大刀进行曲》,虽然是七七事变后写成,但却是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二十九军官兵用赤诚的爱国之心与热血,为抗日战争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经过二十余日长城各口的反击战,中国军队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不仅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而且鼓舞了中国的士气与民心。这期间先后调到北平至山海关的中国军队十倍于日军,如有正确的作战指导,坚定的抗敌信心,不仅可以夺回长城各口,而且还可以反攻热河。但由于蒋介石国民党的总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剿共”重于抗日,把长城抗战只不过是当作应付舆论,争取和谈妥协的权宜之计,直到3月底,不仅未采取发展胜利的措施,相反,蒋介石和汪精卫在南京会商后,开始筹划对日谈判,因而导致长城战局向不利方面转化。 第二阶段:3月底至5月初,长城东段南侧的作战 日军在长城沿线受挫后改变战术,在长城东段南侧的滦东和南天门交替发动进攻,威胁中国守军的侧背。同时,配合板垣征四郎在平津地区的策反工作。 3月27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发布命令,决定以主力重新转向积极作战,越过长城线,向滦东地区进攻,并作了相应的部署[8]。3月31日凌晨4时,日军一部在伪军配合下 由九门口、义院口向石门寨进犯,并于次日占领石门寨。守军何柱国部退守海阳、秦皇岛。4月9日,日军第六师团主力在混成第十四、第三十三旅团各一部配合下,连续猛攻冷口。至11日,商震部防线被突破,全军退至滦河西岸。日军向纵深发展,占领建昌营和迁安,威胁滦河西岸守军阵地侧背,主力则绕到喜峰口后面,对防守喜峰口的宋哲元军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宋哲元部和界岭口的第五十三军之杨正治部,以及何柱国部和王以哲部,均先后奉命向滦西撤退。日军跟踪追击,至17日全部占领了滦东地区。 日军越过长城后,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警告;日本天皇唯恐引起国际纠纷,遂命令日军自4月21日逐次回长城一线。但日军一刻也没有停止军事侵略活动。在日军第六师团等部奉命撤回滦东的同时,日军第八师团却于4月20日攻占南天门左侧制高点八道楼子。中国守军第二师曾组织几次反攻,均未奏效。23日至25日,日军利用八道楼子瞰制的有利条件,以陆空协同向南天门阵地中央据点四二一高地数次发动猛攻,均被第二师击退。由于连日苦战,第二师伤亡严重,其防御阵地由第八十三师接替。26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支援下,继续向四二一主阵地猛攻。第八十三师战至下午,因伤亡过大,遂将该主阵地放弃。28日5时,日军乘势再向南天门右侧高地进攻。第八十三师激战竟日后,即奉命向新开岭转移,南天门乃被日军占领。 南天门之战及在此之前的古北口之战,是长城抗战中作战的时间最长、战事最剧烈的战场。参加作战的中央军徐庭瑶第十七军所属之关麟徵第二十五师、黄杰第二师、刘戡第八十三师的广大官兵,以民族大义为重,表达了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意愿,在古北口、南天门、石匣镇一线同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再次显示了中国军队的爱国热情和守土卫国、抵抗外侮的能力。 在日军第八师团进攻南天门的同时,日军还纠集伪军刘桂堂、李寿山、崔兴武等部万余人,进犯察东多伦,守军骑兵第一军赵承绶部被迫于4月28日退往沽源。 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甚为消极。3月24日,蒋介石在北平对华北高级将领说:“要以现有的兵力竭力抵抗,不能希望增加援军。”[9]4月26日,何应钦召开北平军分会会议,讨论滦东日军撤走后的防务,决定“不轻易推进”;并决定整饬河北省境内的义勇军,实际上是要取消义勇军,限制人民的抗日活动。从4月下旬开始的滦东战场上相对平静局面,维持到5月初发生了突然变化,由于板垣在华北策反失败,日军决定迅速扩大战火,以“武力迫和”。 第三阶段:从5月7日至25日,长城以南冀东的作战 5月2日,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在东京与参谋本部、陆军省制定沿长城作战,“以迫和为主,内变策动为从”的关内作战方案,经天皇裕仁批准后带回长春。据此,关东军司令官于5月3日下达入侵关内的作战命令,决定给中国守军以所谓“致命打击,挫折其挑战意志”[10]。接着,日军第八师团和第六师团便再次越过长城,向关内发动大规模进攻。 西线日军第八师团一部于5月4日向石匣镇攻击。中国守军第八十三师利用既设阵地顽强抵抗,在新开岭地区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5月10日,日军第八师团主力投入战斗,中国第十七军之第八十三师和第二师轮番与日军激战,敌我双方都有很大伤亡。战至13日,第十七军奉命经密云向怀柔和顺义以西之线撤退,日军尾追其后,于19日占领密云。正当日军向怀柔、顺义追击的时候,中国守军第五十九军傅作义部,由昌平进到怀柔侧击敌人。5月23日拂晓战斗展开后,日军向我左右两区队主阵地猛扑,“但在我英勇战士的猛烈反击下,敌迄未得逞,我正面阵地岿然无恙”[11]。正当第五十九军战事方酣之际,突接何应钦停火命令,限该部于5月24日后撤至高丽营附近一带。傅作义拒绝向前线下撤退令,但在何应钦接连三次催促下,才不得不派参谋人员往前线各部传达撤退命令。停战协定签订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至此结束。中国官兵不屈服于外敌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在这次战斗中,第五十九军阵亡367人,伤484人,也是用他们的血使敌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被击毙346人,击伤六百余人。 东线日军第六师团所属各部,于5月7日分别从山海关、石门寨、抬头营、建昌营等地出发,一路沿平榆公路西攻抚宁;一路由界岭口附近向五达营前进;一路由建昌营直扑迁安。5月9日,日军凭借优势火力,占领了抚宁、迁安、卢龙等地,然后集结于建昌营、吴庄附近地区,准备渡过滦河西进。中国守军何柱国、王以哲部西撤,滦东再次失陷。5月12日,日军渡过滦河,于15日占领丰润、遵化后,中国守军被迫西退。17日,日军又决定“扫荡”密云、平谷、蓟运河以东的中国军队,22日日军相继占领滦县、玉田、平谷、蓟县、三河等县城,并推进到蓟运河一线。至23日、24日,日军进逼通县、顺义,对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围态势。此时,日本政府认为停战的有利时机已到,遂提出举行谈判。国民政府甘心屈辱妥协,接受日方条件,于25日两军对峙在平津与平榆大道之间开始停战。 综观长城抗战全局,中国军队出动35个师三十余万人参加战斗,损失6.5万人;但其中动用中央军不到十分之一。日军出动十五万余人、伪军十万人,被毙伤达四万人。从中日两军的实力对比看,中国军队并非注定失败。关东军已倾全力作战,而中央军主力并未北调抗日,而且参战官兵也曾打了不少使日军胆寒的胜仗。我国军队之所以失败,完全是国民政府的决策者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造成的。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是1933年春,中国军队在长城喜峰口、古北口等处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战役。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随即炮击临榆县城,山海关驻军东北军第九旅何柱国部奋起还击,安德馨全营300人力战殉国,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但由于孤立无援,3日山海关和临榆县失陷。2月下旬,日本关东军下达了“攻占热河计划”。日军以第六、八师团并纠合10万伪军,分三路向热河进犯,当地守军20万望风而逃,日本先头部队128人不费一枪一弹,于3月4日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日军占领热河后,又进犯长城线上的喜风口、冷口、古北口。国民党西北军宋哲元部,晋军商震与傅作义部,东北军王以哲与关麟征部英勇抗击日军的进攻。在喜风口,宋哲元部与敌浴血奋战,宋哲元手提大刀,指挥军队沉着迎战,拼死肉搏。9日,日军先遣部队侵占喜峰口山头阵地,一○九旅大刀队500多人晚间袭击日军,夺回阵地。10日,日军主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风口、古北口全线猛攻。二十九军主力赶往喜峰口抵御,以近战肉搏战和大刀队包抄敌后等战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使日军于14日后撤。守军第十七军也在古北口轮番抵御,双方均有重大伤亡。经过几天激战,国民党军在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撤至南天门,复与日军血战。日军在长城口受挫后,改由山海关向滦东进攻,中国守军腹背受敌。4月11日,日军侵占冷口,驻守喜峰口的二十九军腹背受敌。13日,二十九军奉命撤离喜风口,长城抗战结束。 长城抗战 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自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之间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吞并了东三省全境,并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接着,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位于长城以北的热河省,加紧扩大侵略。1933年1月1日,驻榆关日军突然向山海关发动进攻,作进攻热河的准备。驻守在该地的中国守军何柱国部奋起还击,苦战两昼夜,终因寡不抵众,被迫退出山海关。3日下午,日军占领山海关和临榆县城,形成了对热河两面包围的态势。这个事件,成为长城抗战的发端。 日军占领山海关后,从各方面准备加紧攻击热河。1933年1月21日,日本外相内田康哉在议会发表演说,声称:“满蒙与中国系以长城为境界者,由历史而言,亦无议论之余地。尤以热河省之属于满洲国之一部者,征诸该国建国之经纬,当可明了。”①内田康哉的演说公开表明了日本对热河的侵占野心。2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制定了对热河的进攻计划,称其目的“在于使热河省真正成为满洲国的领域,并为消灭扰乱满洲国的祸根即华北张学良势力,创造条件,进而确立满洲国的基础”②。2月17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下达了进攻热河的作战命令。几天后,即2月21日, 日军以锦州为大本营,分三路进攻热河:一路由绥中攻凌源,一路由锦州攻朝阳,一路由通辽攻开鲁。总计日伪军约十万之众,附有飞机、坦克车、装甲车、山野炮等精良武器,并有运输车八百余辆。中国方面在热河虽有军队三万余人,但因兵力众寡悬殊,加之仓促应战,兵无战心,遂节节败退。至3月3日,日军全部占领预定目标,即向长城线上的军事要塞喜峰口、冷口、古北口等各口发动进攻。 热河沦陷,全国舆论哗然,同声谴责国民政府的军事外交政策,张学良更成为众矢之的。3月7日,张学良不得不向国民政府电请辞职。身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于3月6日被迫离开江西“剿共”前线北上,并电国民政府称:“热河失守,悲愤填膺,中正决由赣即日北上部署一切。”③3月10日,蒋介石批准张学良引咎辞职,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代执行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权,并抽调中央军三个师北上,参加抵抗,以稳住华北战局和缓和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舆论与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何应钦继任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秉承国民党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定政策,沿长城线布防,试图阻止日军进攻。调由长城线后撤的东北军担任北宁线天津以东以及冷口以东的防务;以第三十二军商震所部担任冷口方面的防务;以第二十九军宋哲元所部担任喜峰口方面的防务;以第十七军徐庭瑶所部担任古北口方面的防务;并调傅作义所部防守独石口。尽管参加长城一线防务的中国军队较多,但实际上战斗力较强的只有宋哲元、徐庭瑶两部,其他部队都比较弱。正在中国守军调动之际,日军开始了对长城各口的进攻。紧急之中,中国军队奋起抵抗,震惊一时的长城抗战全面展开。 综观长城各口作战经过,最主要的战役有以下几次: (一)喜峰口、罗文峪战斗 喜峰口位于河北省遵化县东北110里。还在承德沦陷之际,宋哲元29军所部奉令从平东的通州、三河、蓟县、玉田一带开赴冷口迤西至马兰峪长达三百余里的长城各口,接替由热河败退于此的东北军万福麟部。 第二十九军原是冯玉祥率领下的西北军的一部,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冯率领的西北军完全解体。只有一小部分退入山西南部,通过张学良的允准,被改编为第二十九军,由宋哲元任军长。由于西北军有着刻苦练兵的传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宋哲元便把这样一支残破的部队训练的颇有起色。“同时,西北军练兵,一向以日本为假想敌,所以当第二十九军奉命开赴平东防御日军的时候,全军士气异常旺盛”④。 3月9日下午,日军两个旅团的步骑炮联合部队,向喜峰口进犯,万福麟部抵挡不住,望风而逃。 日军很快占领了口上高地,居高临下,控制了口门。前来增援的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冯治安部在傍晚时分赶到喜峰口,立即投入战斗,激战到夜间夺取了高地,才把敌人压住,稳定了口上的战局。10日早晨,三十七师的赵登禹旅、王治邦旅和张自忠第三十八师的佟泽光旅先后到达滦阳城。此时,喜峰口防御的一部分部队在日军猛攻下向后撤退,赵登禹立即带队上去,将敌人堵住,激战中赵的腿部受了弹伤。王治邦和佟泽光两个旅则分向左右两翼予以增援。据亲历这场战斗的三十七师一一一旅副旅长何基沣回忆说:“十日一整天,在喜峰口附近激战,几处高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来回拉锯,杀声震天。我军士兵,多数都不愿携带步枪,因为背着步枪上下山地,行动不便,他们只愿多带手榴弹,提着大刀,便于杀敌。由于两军的士兵,白刃相接,距离很近,因而日军的飞机、大炮,无法使用。”⑤翌日拂晓,日军再次发动进攻,企图抢夺中国守军占领的山头,又一次遭到中国军队的英勇反击。经过两天多的战斗,双方均伤亡惨重。 11日夜间,二十九军决定采取迂回夜袭战术,出其不意打击日军。赵登禹裹伤率领董升堂、王长海两个团,从左翼出潘家口,绕至敌右侧背,攻击喜峰口西侧高山之敌;佟泽光率两个团从右翼经铁门关出董家口,绕至敌左侧背,攻击喜峰口东侧高山之敌。王治邦旅待赵、佟两路袭击得手后,即由正面出击。左翼赵旅官兵深夜在冰雪中急行军,杀敌情绪十分高涨,于拂晓前到达目的地。当时,敌人仍在睡梦中,未及还击,多数即被砍杀。缴获的战利品,凡不能带走的重武器,均用手榴弹炸毁。驻在老婆山的日军看见火光冲天,知道有变,驰来增援,于是,敌我双方在昏暗中发生混战。此时,适佟泽光旅赶到,将敌击退。至14日,对喜峰口正面攻击的日军向后撤退。战事重心,由喜峰口移到罗文峪方面。 罗文峪在河北省遵化北18里,东北距喜峰口110里,其地恰好是喜峰口与古北口之间的长城凹入处,一旦被敌占领,则喜峰口的左后方受到威胁,势必无法立脚,不战自退。因此,日军在喜峰口受挫后,又增加两个联队,于16日向罗文峪猛攻,被在这里防守的第二十九军第一四三师刘汝明部击退。17日,日军以第三十一联队及第八联队一部,约六千余人,大举向罗文峪、山渣峪口猛攻,并有飞机助战。战斗竟日,阵地屡得屡失,不下十余次。在战斗激烈进行中,二十九军调李金田旅增援。傍晚,敌方退去。18日,日军再次全力攻击上述阵地。刘汝明师长亲率手枪队督战,全体官兵奋不顾身,拔刀冲入敌阵,砍杀敌人无数。战至天黑,将敌击退。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是夜,李金田旅长率一个团由沙宝峪口绕攻敌侧背;另一个团由左翼绕攻敌后方;正面守军也全线出击,战至天明,进攻之敌全部后撤,罗文峪北十里以内,已无敌踪。罗文峪战斗后, 日军又从喜峰口西边进攻了几次,均未得逞。此后,二十九军在整个防御线上与敌形成对峙状态。在喜峰口、罗文峪战斗中,二十九军伤亡官兵五千余人,损失全军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一。但是,尽管如此,所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据潘衍(逸庐)《宋哲元血战杀敌记》载,仅喜峰口一役,便虏获敌轻便坦克车11辆,装甲车6辆,大炮18门,步枪6 477支,手枪2 340支,机枪36架,日皇御赐军旗4面,飞机1架,等等⑥,给骄妄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显示了中国军队抵御外侮的能力,大大地震奋了国民的抗战情绪。天津《大公报》3月16日发表评论说:“在此艰难困苦中,竟能使骄妄气盛之日军,受偌大的打击,此诚足为中国军人吐气。”“尤足令华北健儿,闻风兴起,此具有裨于战事全局,影响至巨大也。”连日本报纸也不得不承认,喜峰口的战斗丧尽了“皇军名誉”,遭受了60年来未有之侮辱。 (二)古北口战斗 长城古北口位于北平东北约一百公里处,是承德到北平的交通孔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日军占领承德后,追击由热河向古北口撤退下来的东北军王以哲六十七军第一○七师所部。王部退至古北口后,亟待徐庭瑶第十七军接防。第十七军是由南方调来,该军第二十五师原驻在徐州、蚌埠一带;第二师驻在潼关、洛阳一带;第八十三师驻在湖北花园、孝感一带。以上各师均在2月下旬开始北上。先到的关麟征第二十五师所部于3月5日在通县集中完毕。因第十七军军部尚在蚌埠,所以该师归北平军分会直接指挥。8日,该师奉命全部到达密云县城。此时日军已开始向古北口东北军发起进攻,军分会急令第二十五师速向古北口前进。该师奉令后,于当晚连夜出发,至10日上午到达古北口,即以杜聿明七十三旅占领古北口南城东西两侧高地;第七十五旅集结在黄道甸附近;另以原在古北口防守的东北军张廷枢第一一二师部一个团守长城第一线阵地。 3月10日上午7时半,第七十三旅刚刚部署完毕,日军飞机即轮番在阵地上空侦察、轰炸。由于古北口长城一带高地都是坚硬的岩石秃山,构筑工事及掩蔽部极为不易,加之中国守军既无对空作战的有效武器,又无经验,因而未战之前已有相当的伤亡。下午3时日军步兵在炮火的掩护下作试探性攻击,数小时后即退回原线。第二十五师根据对当时情况的判断,乘夜间调整作战部署,将七十三旅一四五团的主力增加到龙儿峪方面;调七十五旅(欠一个团)集结于古北口东关相机策应;另派一个营在通司马台大道警戒师主力的侧背,准备迎接敌人大规模的进攻。 11日拂晓,日军开始总攻。由于负责防守古北口正面的东北军一一二师不战而退,致使日军迅速占领古北口关口,并乘胜向二十五师右翼龙儿峪阵地包围攻击。守备该地的一四五团受敌两翼包围,伤亡惨重。师长关麟征亲赴前线,指挥七十五旅主力,欲支援一四五团。出古北口东关不远,即与敌遭遇,双方短兵相接。关负伤后仍指挥部队与敌搏斗,终于将敌人击退,并与一四五团取得联系。12日,敌复以重炮和飞机全面进攻,主力指向第一四五团驻守的龙儿峪阵地,同时以大部兵力向中国守军右翼延伸包围。战况较前两日更为激烈。中国守军官兵伤亡甚重,在连续击退敌人三次进攻后,被迫撤至南天门及其左右阵地。在激战中,第一四五团派出的一个军事哨因远离主力,未及撤退,大部队转移后,该军事哨仍在继续抵抗,先后毙伤日军百余名。后来日军用大炮、飞机联合轰击,七位勇士全部牺牲。 日军对这个军事哨的英勇精神非常敬佩,把七位勇士的尸首埋葬起来,并题“支那七勇士之墓”。古北口作战历时三昼夜,第二十五师伤亡达四千余人,日军伤亡不下二千人,是敌人侵入热河以来又一次遇到顽强抵抗的中国军队, 日军亦不得不承认此战役是“激战中的激战”。此后,从3月13日到4月20日,将近40天中,日军未敢轻易冒进,双方形成对峙状态。在此期间,徐庭瑶第十七军在南天门阵地调换黄杰第二师接替伤亡过重的二十五师,准备继续抗击日军进攻。 (三)冷口战斗 日军在喜峰口和古北口两处的进攻受挫后,便把驻守热河北部的第6师团调到长城一线,并选择冷口作为主攻目标。负责冷口方面防御的是第三十二军商震所部。按照北平军分会的命令,第三十二军的任务是左翼接宋哲元部由董家口(不含)经冷口到刘家口与义院口之间,右翼接第四军团独十六旅缪征流部,正面约百余里。由于第三十二军战斗力较差,加之疏于防范,对正面百余里防线只派了第一三九师一个师把守,“其余的两个师和军部直属部队都控制在远远的后方北平”,“所谓准备也不过是加强工事,把炮兵推进到冷口外面,准备支援前线阵地,但又不敢推进过远”。“指望日本人适可而止,占了热河不再向冀东进展”⑦。这样的防务,无疑给日军的进攻造成了便利。事实上,冷口防务也是长城防线上最薄弱的一环。 4月9日晚,日军向冷口展开攻击,以主力进攻中国守军前进阵地第七一五团;另以一部向守军主阵地七一七团左翼进攻,但在守军的反击下,均未能得逞。嗣后日军用飞机、大炮配合猛攻,又以骑兵向守军前进阵地翼侧迂回,七一五团被迫撤离前进阵地。敌尾随后撤的七一五团部队追击,并突破七一七团左翼阵地,占领冷口左侧一高地。第一三九师立即组织力量反攻,但未奏效。此时,右侧刘家口方面补充团也吃紧,而预备队已用尽,在不得已情况下,第一三九师向冷口与滦河中间的兰若院附近撤退。但在日军紧紧追击下,撤退守军在兰若院附近无法立足,中途遇上前来增援的一四一师一个团也在混乱中一起退却。11日,冷口及附近长城线告失。此后,日军向纵深扩展,分兵占领滦河上游的迁安,威胁滦河西岸阵地的侧背。主力则绕至喜峰口的后面,对防守喜峰口的宋哲元第二十九军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第二十九军腹背受敌,不得不转移阵地,随即奉令撤至通州以东沿运河布防。 (四)南天门战斗 南天门阵地,右自潮河岸的黄土梁起,左至长城上的八道楼子止,正面宽约十里的中段以四二一高地为据点。鉴于古北口之战的经验,徐庭瑶第十七军非常重视加强南天门阵地的构筑,阵地编成系以抵抗巢为核心的纵深配备,并在南天门阵地后方构筑了六道预备阵地。4月20夜,日军派一个大队的兵力,偷袭南天门左翼制高点八道楼子。由于担任守备的第二师第六旅第十一团疏于警戒,只派了一个连防守,因而一夜之间八座碉楼全部被敌占领。第二师虽全力反攻,但未成功,不得已于22日夜间把阵地变换到田庄、小桃园之线。 23日上午,日军利用八道楼子的有利地形,以陆空军联合,向南天门阵地的中央据点四二一高地猛烈攻击,连续四次进攻,均被击退。此后两日,日军再度来攻,尤以24日午后战况最为激烈,防守该高地的第十一团伤亡惨重。后在第七团的增援下,才将敌击退。至25日止,第二师已连续苦战五昼夜,伤亡甚大,疲劳至极,于是,由第八十三师刘戡部接替南天门阵地的防守任务。26日拂晓,日军又一次集中猛烈炮火向四二一高地猛攻,该阵地上的防御工事全被击毁。接着,敌又以步兵猛扑。守军第八十三师第四九七团顽强抵抗,激战至下午,因伤亡过大,终于放弃了这一重要据点。28日上午,日军又集中火力向南天门附近的两个高地射击,步兵分三个纵队进行冲击;同时,以坦克车掩护骑兵向中国守军阵地左右两翼迫进。第八十三师四九七团及补充团的一营与敌激战竟日,三个营长均负重伤,阵地全毁,遂于当晚变换阵地,占领南天门以南600米的预备阵地。 5月10日,日步兵五百余人在炮火掩护下,向守军车头峪阵地进攻,被八十三师四九三团击退。第二天上午1时, 日军以两个步兵连队约五千人,向守军黄店、涌泉庄及其以南高地用密集队形夜袭,战斗非常激烈,四九三团及补充团损失极大。午前8时, 日炮七十余门协同步骑联合兵二千余人进犯南天门附近的笔架山阵地,第八十三师四九四团竭力反击,团长魏巍负重伤,中校团附王兴稼阵亡,士兵伤亡过半。由于该师伤亡巨大,不得已撤至后方阵地,原防地复由第二师接替,继续战斗。激战至13日午,第二师伤亡过重,难以招架,全线崩溃后撤。连日来,第十七军各师死伤已达四千余人,无力再战。除第二十五师一部担任石铁峪、五座楼一线警戒任务外,其余各师于15日调密云整理补充。17日又奉命调回怀柔、顺义一线。该军第八十三师担任北平城防。 (五)怀柔战斗 自徐庭瑶第十七军在南天门防线失利后,节节撤退,北平岌岌可危。何应钦急调傅作义第五十九军从昌平开往怀柔以西牛栏山一带布防。以经石厂、高各店、齐家庄为第一道防线;以半壁店至稷山营为第二道防线。部队分别占领阵地,构筑工事。各团、营、连的防御阵地均为三线纵深配备。5月23日拂晓,日军第八师团的铃木旅团及川原旅团的福田支队,附坦克十余辆,各种炮三十余门,在飞机掩护下,向怀柔发起猛烈攻击。第五十九军第二一八旅第四三六团第十连所防守的前进阵地首当其冲。该连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从拂晓战至上午7时,全连只剩下连长及士兵七人。与此同时,左翼第四二○团前沿阵地第五连亦遭敌集中炮火轰击。在完成了阻敌前进任务后,这两个连各自撤回主阵地。 日军占领第五十九军怀柔前进阵地后,连续七次向守军正面主阵地发动攻击。但在守军的猛烈反击下,皆以失败告终。当日下午1时, 日军改变主攻方向,以一部兵力从四二○团左迂回,袭击该团后方,企图从左侧背夹击四二○团,然后再围攻四三六团,打通平古路,进犯北平。但日军行动遭四二○团迎头痛击,该团第一营营长曹子谦率全营官兵竭力拼杀,战斗异常激烈,伤亡也十分惨重。在紧急关头,傅作义急派第二一一旅第四二一团前往支援,与敌几次搏斗后,终于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阵地,双方形成对峙状态。下午6时,第五十九军突接何应钦停火命令,并要求立即撤至高丽营一线。24日上午,全军奉命到达高丽营附近驻地。至此,长城抗战的最后一战宣告结束。怀柔之战,第五十九军战死官兵共367人,伤484人;击毙日军346人,伤600余人。 当中国守军在长城各口与日军激战中,长城内外的民众也积极参加了抗击日军的战斗。据载,有王三举人者,曾“率民团、保甲等二万余人,在冷口外二道河子、三道河子至五道河子截断日人后方联络,因是冷口及建昌营敌人绝援”⑧。 长城抗战是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场重要战役,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气概。在这场战役中,国民党政府的对日态度和九一八事变时已有所不同,从最初的不抵抗转向了局部进行抵抗。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依然把“剿共”问题放在首位,因而在对日进行局部抵抗的同时,也在秘密谋求通过交涉达成对日妥协。5月3日,长城线上的炮声未息,国民政府便明令设立行政院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任命黄郛为委员长,并令其北上会同何应钦负责对日交涉停战问题。经过一系列秘密谈判,5月31日,中日双方签字《塘沽协定》。根据这一协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通州、香河、宝坻、林亭镇、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至此, 自中国军队山海关抵抗以来长达五个月的长城抗战宣告结束。 长城抗战1933年3月,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一带长城线上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由于蒋介石集团坚持妥协政策,中国守军被迫撤离长城各口,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告终。 长城抗战中国军队在长城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的作战。1933年1月,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一部兵力攻占山海关,并集结3万余人,企图分兵3路攻占长城要隘,进一步扩大侵略。中国政府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压力下,派何应钦指挥20万人,企图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3月4日和22日, 日军一部两攻冷口,均被守军第32军等部击退。4月11日, 日军第三次攻占冷口,第32军败至迁安后撤退。3月9日, 日军一部攻占喜峰口,守军第29军第37师利用夜暗,夺回该口。3月12日, 日军攻占古北口,守军退守南天门阵地后,与日军形成对峙。4月26日, 日本调集新锐从两翼夹击南天门,守军3个师轮番抗击13昼夜,伤亡甚众,遂于5月13日撤至怀柔和顺义以西地区。战至5月22日,全线守军奉命撤至平津城郊组织防御。日军继续进击,遂对北平形成3面包围态势。25日,何应钦派军使向日军求和,31日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战役结束。 长城抗战1933年3月日军侵占热河后,又继续向长城线上的军事要地喜峰口、古北口和冷口等地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宋哲元、商震等部奋起抵抗。给予敌军以重大杀伤。后由于蒋介石阻挠前线抗战,使长城抗战遭到失败。 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一线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1933年3月初,日军侵占热河后,向长城各口大举进攻。驻守长城一线的中国军队,奋起抵抗。3月9日,日本军占领喜峰口。原属西北军的二十九军将士面对日军的飞机、大炮,毫不畏惧,凭借手中的手榴弹、大刀,同日军展开肉搏战,使喜峰口阵地失而复得。从3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长城内外,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在喜峰口至罗文峪的长城线上,多次打败日军的进攻;在冷口和古北口,也对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由于蒋介石采取不予援助的政策,使日军得以占领长城各口并强渡滦河,侵占密云、遵化等22个县城,威逼平津。后来国民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塘沽协定”,长城抗战失败。 ☚ 长沙纵火案 少年事件处理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