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三) > 天市垣 > 長城 長城 chángchéng 即天府。 
天市垣圖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城邑部 > 城垣 > 長城1 長城1 chángchéng 指春秋戰國時,秦、楚、齊、燕、趙、魏、中山等國。爲互相防禦,在形勢險要地帶所修築的高大的牆。《管子·輕重》:“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史記·蘇秦列傳》:“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潕水》:“盛弘之云:葉東界有故城,始𪟾縣,東至瀙水達比陽界,南北聯聯數百里,號爲方城,一謂之長城。”參閲清·顧炎武《京東考古録·考長城》。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城邑部 > 城垣 > 長城2 長城2 chángchéng 指萬里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爲防禦北方匈奴貴族侵擾,於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北部原有的長城連貫爲一。西起甘肅臨洮,東經固原、隆德、六盤山、綏德渡河,再經山海關直達遼寧南部,綿延萬餘里,遺迹至今尚存。此後,漢、北魏、北齊、北周、隋、明歷代都曾繼續修築長城。明代爲防禦韃靼、瓦刺貴族侵擾,自洪武至萬歷,前後修築長城達十八次,其重要地段爲山海關至嘉峪關,緣山起築城垣,號稱邊牆和次牆,此即今日之長城,總長約六千七百多公里,俗謂萬里長城。氣魄宏偉,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史記·秦始皇本紀》:“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史記·蒙恬列傳》:“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衆北逐戍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越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明代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