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西迁清代锡伯族自东北至新疆的大规模迁徙。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抽调盛京(今辽宁省)所属乡镇锡伯族官兵及家属三千余人西迁。途经彰武、绥远(今呼和浩特市)、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境内)、科布多(今蒙古境内)等地。三十年七月抵达伊犁。对巩固边防、开发西北作出重要贡献。 锡伯西迁指清代乾隆中期锡伯族徙居新疆之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统一西北地区后,清朝政府为安定当地局势,于伊犁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为派驻天山南北行政长官;设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分驻全疆各地;遣满洲、索伦、察哈尔、厄鲁特、锡伯兵驻伊犁,以供调遣。二十九年(1764)四月十九日,锡伯族官兵千余人,连同眷属4000余人依命自盛京起行,途经彰武、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科布多、霍博克萨里(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博罗塔拉等地,于乾隆三十年(1765)七月二十二日抵达伊犁绥定城,被编成6牛录,置于伊犁河南巴图蒙柯一带,从事耕牧。三十二年(1767),复增2牛录,称八旗,自成1营——锡伯营。居住新疆的锡伯族即由此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