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错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错简又称舛文。古书原以丝或韦编连竹简而成,年久丝韦断绝,竹简散乱,散简重编时造成的前后舛错,称为错简。后来引申为泛指古籍中文句颠倒错乱的现象。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七:“晋侯以下28字,当在‘卫人平莒于我’之前。其曰‘故使处原’,正说赵衰为原大夫之由也。错简在下耳。”王氏所指即《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鞮”以下二十八字。 错简 错简指古书简牍的次序错乱。纸张发明以前,人们通常在竹简和木牍上刻写或书写文章,用皮绳编缀成书。有时皮绳断绝,简牍散乱,后人整理重编时,就可能将次序错排,成为“错简”。如《战国策·楚策》:“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倏忽”句为错简,应该在“昼游”句之前。《礼记·儒行》:“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这段文字是错简,应移在前文“其尊让有如此者”句之前。《左传·宣公十八年》:“楚庄王卒,楚师不出,既而用晋师,楚于是乎有蜀之役。”这段文字是错简,应移在上文“夏,公使如楚乞师,欲以伐齐”之后。 ☚ 夺文 辑佚 ☛ 错简指书籍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的颠乱错乱现象。古代书籍是刻于竹、木简上,以绳依次串联而成的。竹、木简排列次序若有错乱,则文句亦因之混淆杂揉,这是错简的原意。后代沿用这一名词,作为书籍文句颠倒杂乱的代称。如《淮南子·俶真》: “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依文意, “辩者”句应在“声色”句之后。“势利”句与“声色”句为一组;“辩者”与“美者”、“智者”、“勇者”四句为一组,各依类相从。原文“声色”句与“辩者”句次序颠倒,即为错简。各种校本图书订正错简,多不改动原文,仅于校语中注明“某本某句在某句下,当据改”;无异本可依时,则注明“某句当在某句下”并说明根据。 错简校勘学术语。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乱了次序。如《战国策·楚策》:“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碱,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余正炜《战国策补释》卷三指出“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是错简,应移至“昼游”句之前。 错简錯簡cuò jiǎn古代书籍以竹简依次串编,若竹简前后次序错乱则称为“错简”。后引申为古书中文字颠倒错乱之称。《伤寒论注·序》:“杂讹者有之,脱落者有之,错简者有之。” 错简成册之简牍其中次序错乱者。或谓之“间编”。《汉书·刘歆传》:“经或脱简,传或间编。”颜师古注:“间编,谓旧编烂绝,就更次之,前后错乱也。”出土之简牍册书中,因连缀之绳编断烂,或发掘之记载不清,各简排列之次序多有相错者,致使文意不清。陈梦家《汉简缀述·由实物所见汉代简册制度》中举武威汉简为例:“所谓错简,是两简误置以次第。如以甲本《士相见》为例,第十四简‘爵而……与’,第十五简‘爵者……唯’,本是相顺不错的;假如互易其序成为‘爵者……唯’‘爵而……与’则文不相顺接,才是错误。故错简是两简相错,不是数简与数简相错。两简相错,如两简各为六十字,则将两个六十字调回其原来地位,即复原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