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圈仡佬仡佬族的一部分。因妇女头饰而得名。分布在贵州平远 (今织金)、永宁(今关岭)等处。男人多以葛织斜文布为衣,妇女以青布束发如锅圈状,短衣无褶长裙。病则延鬼师以虎头一具,用五色丝绒装饰,然后置于簸箕内以祷之。丧葬倒置死者尸体, 谓如此可使死者不知归途, 以免作祟于人。多见于(乾隆)《贵州通志》、(道光)《大定府志》及(道光)《永宁州志》等书。现已不见此俗。 锅圈仡佬古族名。又作锅圈苗、锅圈革老。以妇女发型如锅圈得名。此称始见于清代。今统称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安顺、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今织金县)等地。男子以葛织斜文布为衣。妇女用青布笼发成锅圈状,着短衣、无褶长裙。病不服药,用面粉做成虎头,饰以彩线,置于簸箕内,请巫师祈祷。人死掘地置木板横葬。嗜酒,不善农耕,多以贩猪、牛、草履为生。 |